谈谈山区“三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区论文,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品的重新布局。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并推行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亦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实施产业化是山区“三高”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展山区经济,必须扬山区之长,避山区之短,充分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注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兴办发展“三高”农业,建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进而带动加工工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实现山区经济的全面振兴。这既是发展山区经济的成功经验,也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实行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我国目前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事经营“三高”农业的多数农户是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集中管理的程度很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抵御市场风险,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实行产业化,以“龙头”企业为中介,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市场,就能在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有序地进入市场,提高山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
第二,实行产业化,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三高”农业的股份合作经营。改革开放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实行产业化,能冲破城乡壁垒,打破条块分割,使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够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发展“三高”农业受土地零星分散、缺资金、缺技术等制约的问题,有利于农业实行股份合作经营,有利于“三高”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第三,实行产业化,有利于提高“三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产业化的重要特征是“一体化”经营,它可以使农业的产加销各个环节,从原来计划经济的分割状态下转变成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利益互补的经营体制。农业经营者从农业向工业和商业延伸,参与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并分享其增值之利,可以提高投资农业的收益,从而调动经营者开发“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第四,实行产业化,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的农业体系。产业化按照市场需求,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其产品本身就必然要求具备高产、优质、高效的特点。所以实施产业化必然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快“三高”农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山区高效农业体系的形成。
由此可见,山区发展“三高”农业,推行产业化经营,既可以发挥山区山多地广,资源丰富的优势,又可以克服山区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生产规模分散过小,单一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弊端,从而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
二、山区“三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施产业化经营, 由于各地山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自然条件、资金、技术、劳动者、经营者素质等各方面的情况不同,其实施形式必然会出现多样化。同时,产业化在我国农村仍处于崛起和发展时期,其推行也必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宜实行因地区、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战略。再者,山区发展“三高”农业,其产业本身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推进产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切忌搞形式主义。应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组织、发展产业化经营。
(2)市场导向原则。 产业化必然要求有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生产,而主导产品的选择,必须依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应更新思维方式,改过去生产什么卖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做到因地制宜,选好名优品种。特别是对作为“龙头”项目的发展,更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必须瞄准市场作科学决策,防止主观盲目,避免出现产品质次价贱伤农的情况。对一些“稀特”产品的发展,还应注意区域种植后,其供给量必然会增加,“稀特”优势将会减弱,价格必然会发生变化的情况,在进行区域化布局生产时,应考虑商品的供求弹性,优化产品的合理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
(3)适度规模经营原则。“规模经营理论”认为, 生产规模的大小与生产成本的高低,利润的大小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企业的规模究竟如何为好,主要看经济效益而定。应尽量实现“规模效益递增”,防止出现“规模效益递减”。因此,确定“三高”农业的经营方式,必须注意产业和经营单位的适度经营的规模问题。目前,山区“三高”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存在偏小偏散的状态。应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规模经济战略,使“三高”农业朝着县有一业,镇有一品,户有一园的格局发展。
(4)效益原则。 “三高”农业生产既要在生产过程中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又要在销售过程中经受市场风险,要取得高效益,难度不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生产经营者不管是企业还是农民,积极性的高低都取决于生产经营的盈利率的高低。因此,在确定“三高”农业的经营方式时,必须选择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尽量通过延长加工增值链来提高经济效益。
(5)利益驱动原则。 我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生产者的得益与生产经营的好坏直接挂钩,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与效益成正比。“三高”农业的经营体制,同样必须建立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积极性的内在机制。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应注意“一体化”,“一条龙”经营体制中各个环节利益的均沾。只有调整好各个环节参与部门、单位、个人的利益关系,才能形成合力,起到联动作用,促进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山区“三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在发展三高农业的过程中,各地创造了行业公司紧密型、商品基地带动型、“公司+农户”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形式。近几年来,兴宁市采取连片规模开发、统分结合经营、企业化管理和加工流通同步抓的办法,既促进了“三高”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在实践中创新地运用了几种比较适合当前山区实际而又具有产业化意义的“三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1)主导产业带动型。这种形式就是利用当地资源, 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组织产业群产业链,形成区域主导产品或拳头产品。兴宁市场根据本地土壤气候适合发展优质名茶的条件和为更好地发挥茶叶的名牌效应,93年以来,对茶叶生产实行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至97年,全市建起了18个茶叶基地,并通过基地带农户的办法,发动了农民2万余户兴办小茶园, 走兴办基地与发展小庄园相结合的路子。在名茶生产已成为市的主导产品的基础上,接着又组建了南华、高科茶叶集团公司,并充分发挥了公司、企业连结农民和市场的作用,既提高了名茶生产的经济效益,又推进了产业化的进程。
(2)“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公司或企业为主导, 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组建“龙头”企业是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企业是连结市场和农民的中介,抓住这个核心,一是可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帮助他们走向市场;二是可实行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三是有利于配置资源,形成区域经济规模,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3)股份联营带动型。实行股份制, 既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由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又可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解决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形成和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还适合“三高”农业生产宜于联产承包的特点,确保效益实现。
(4)专业大户带动型。 农村改革孕育了不少善于经营的专业能人,积极引导他们牵头兴场办厂,并通过他们来带动农户,是加快产业化进程的好办法。兴宁市宁新镇详里管理区农民曾庆林,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向邻近的养鸭户提供种苗、饲料、技术等服务,并帮助他们做好产品的销售,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发挥能人的带头作用,引导能人兴场办厂,既可富民,又可以把一产品培育成为一个地方的一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