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人才与儿童艺术教育_艺术论文

论创新人才与儿童艺术教育_艺术论文

论创造型人才与幼儿艺术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艺术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21世纪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社会,各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已由以往强调教育对未来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转向寻求教育创造未来与适应未来的融合点,即强调“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许多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幼儿期,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一、创造型人才与幼儿艺术教育的关系

1.幼儿艺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代,特别是孩子入学前阶段,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跃的阶段,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黄金时代。并且,孩提时代是一个心理上无忧无虑的松驰阶段,他们不受任何约束,这为创造力的开发提供了最理想的先决条件。

而在幼儿阶段采用何种形式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呢?根据幼儿期的年龄特点,其思维多是笼统的,作为整体而存在的,种种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的界限很模糊,有的刚刚萌芽,此时还不适宜采用专门化的创造力培训,而主要应采用渗透的方式在幼儿喜爱的活动如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中进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偏重于传授知识,过分侧重于集中思维、理性分析等能力的训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关键是如何活用知识,这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扩散思维(类比、想象),感性认识(形象、直觉)及综合等能力,这些却正是被忽视了的。若从大脑功能分析来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重视了左半脑的开发(理性、抽象的思维),而右半脑(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并未有效利用,造成大脑功能不平衡,脑力(包括创造力)未充分发挥,更何况创造的第一步是想象,乃至幻想,这也是右半脑的职责。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注重开发右半脑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右半脑的思维材料侧重在事物形象、音乐形象、空间位置等,所以,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中,就需要右半脑充分地参加活动,能够达到训练和开发右脑功能的目的。同时,儿童通过艺术活动的熏陶,能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增加文化修养,升华精神世界,培养造就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为形成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基础教育变“应试教育”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创造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成份。有的人却把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曲解为不重智育,重在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上了,一些家长不辞劳苦,不计金钱,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学画画、学弹琴、学唱歌,学跳舞,但重在对某一项技能进行反复训练,过早地将孩子固定在某一“技能”领域中,以求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并以此作为孩子未来发展的目标,过多关心的是“孩子现在学到了什么可以看到的本领”。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的也是理性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传授,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教师教,幼儿学;教师范画,幼儿临摹;教师前面跳,孩子后面跟,进行评价的标准是“象不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创造性,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导致孩子们在艺术表现中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育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异,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只有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美、感受美并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注重强调个性,提倡别出心裁,才有可能激发儿童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开发创造力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既是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孩子最终品尝艺术成功乐趣的必要条件。

二、实施幼儿艺术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设鼓励创造的环境氛围

幼儿期,孩子们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幻想奇特。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创造的萌芽也正若隐若现,需要我们成人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当孩子们的一些想法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原有事情有出入时,当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之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象不象”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他们、限制他们,轻易呵斥或盲目否定。而应以赞赏的态度及时捕捉到这些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耐心科学的引导,力求在精神方面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自主选择并作出决定。

还应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艺术材料、玩具及场所的保证。使孩子们能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到各种艺术活动的材料、玩具,在敲敲打打、吹吹唱唱、涂涂画画中激发起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促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萌生和发展。

2.发展感官功能,培养美学意识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新的形象、新的设想不能凭空而来,而是由对旧表象的选择、加工和改组构成的。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通过发展直观感受促进儿童认识发展,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儿童感官功能,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丰富表象储备的目的,为他们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信息资源。儿童认识事物的直觉中有很多是符合人类的审美观念的,需要成人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如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而儿童依靠直觉就能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一个4岁的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就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在绘画中他们会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另外,有关美的自然法则,平衡、秩序、和谐、自然、真实等人类审美的价值本质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中均能自然显现。所以,成人要做的就是把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同时,配合运用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语言描述、启发联想及录像、幻灯等形式,在儿童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逐渐培养起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美的认识就会得到升华,美学意识也会逐渐产生,并最终在儿童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得以表现。

3.坚持启发引导式教学,渗诱必要的知识技能

在我国传统的艺术教学中多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把传授专业技术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忽视了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造成孩子们艺术表现中的模式化,固定化,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他们不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不懂得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特点并加以表现,使儿童对于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这与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幼儿的艺术活动不仅应是他们思维、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表现,作为审美活动,更重要的还在对美的追求层面,能使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这才是幼儿艺术教育价值之所在。

当然,不是说幼儿艺术教育完全不要技能技巧,必要技能技巧的学习是幼儿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不能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为核心,灌输式教学,而应坚持启发引导式教学,渗透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师应尊重幼儿的现状,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去确定略高于幼儿基础的教学要求,而不可能机械地按照教学进度去勉强幼儿,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能知识。在教学中,应大量运用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侧重教会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强调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艺术活动的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

4.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心理品质培养

幼儿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智、德、美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幼儿艺术教育直接属于美育的范畴,除了培养幼儿审美意识外,对于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大胆探索,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身体素质如小肌肉、大肌肉,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及自己动手操作等劳动意识也能得到启发和培养。我认为,目前尤其应重视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在艺术活动中,鼓励幼儿独立构思、自由创编,尽量与别人不同,少用“对错”或“象不象”来评价幼儿的艺术结果,应认识到常被成人指责的“错误”,其实是儿童合法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是他们眼中的世界,而要多肯定,多认同,这样,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我们要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的优势,多为幼儿提供集体创编的机会,如全班孩子群策群力共同创编舞蹈、歌曲,或几人合作完成一幅画等,使儿童体会到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最后,还要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个性品质。这对当今的独生子女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输不起,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是当今独生子女的共性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艺术活动对幼儿的强大吸引力,强化儿童在反复练习、想办法、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情绪和内心体验,使孩子逐渐养成做事能动脑筋,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内化为其个性品质。

标签:;  ;  ;  ;  ;  

论创新人才与儿童艺术教育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