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hools年会研讨热点分析及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热点论文,年会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图书情报学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普遍的危机,比如项目缺乏资金支持,教育机构规模缩减甚至关闭,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相关从业人员缺乏社会声誉等。美国当时就有超过十二个图书馆学院在这场危机下关闭,其中包括历史悠久且享有盛誉的哥伦比亚大学以及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学院[1]。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萌芽之后获得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为适应这样的现实背景,应对如前所提的一系列危机,美国多所信息学院致力于图书情报学的教育改革,并获得了积极的影响。1988年,匹兹堡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现为信息学院)的院长Toni Carbo与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学院院长Donald Marchand以及德雷塞尔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院长Richard Lytle组成了“三人帮”(Gang of Three),正是iCaucus的前身[2]。2005年,iCaucus组建iSchools联盟,至今已有成员学校30所。自成立伊始,iSchools联盟定期召开年会(iConference),讨论始终围绕“人、信息、技术”三个核心要素,结合当年主题具体展开。会议聚集了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研讨内容为其最新研究成果,从专业深度以及时间前沿性方面,都能较好地反映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状况。因而本文将对年会研讨内容作具体分析,以期获得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总结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
2 iConference历届会议概况
首届iConference于2005年9月召开,由宾州州立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来自Syracuse大学、California大学Irvine分校、Michigan大学、Washington大学等16所大学有关信息学院的包括院长、教职人员以及学生在内的300多位学者参加了大会。本次大会主要探讨了有关iSchools认同及定位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本质属性、基本特征等,并就iSchools的跨学科性、多学科融合的战略结构达成了共识,正如Harry Bruce等在会议发言中所提及,“信息学院的教职人员应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具备多学科的思维视角”,以满足信息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需求[3]。
2006年10月15~17日,第二届iConference在密歇根大学的信息学院召开,共有19所大学参加。本次会议主题为“信息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iers in Information),主要探讨了iSchools在面对网络搜索、知识管理、在线社区等信息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时的应对措施及研究成果。
2008年2月28日~3月1日,第三届iConference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信息研究研究所举办,主题为“信息的未来:系统、自我、社会”(iFutures:Systems,Selves,Society)。与会人员主要围绕信息系统与个人或社会的信息行为进行探讨。
2009年2月8~11日,第四届iConference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举办,主题为“信息社会:研究、教育、约定”(iSociety:Research,Education,Engagement),主要探讨iSchools联盟在逐渐步入信息社会后的核心活动,包括针对信息社会的各类研究、信息社会下的教育实践以及与美国甚至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
2010年2月3~6日,第五届年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召开,主题为“信息影响”(iMPACTS),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iSchools运动实际与潜在的影响有哪些?如何界定与测量这些影响,并获得主要受众的认同?
这五届年会积累了大量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文献,尤其是近三届年会,承办方还将论文整理成册公布于网站,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
3 数据获取及研究方法
3.1 数据获取
笔者通过iSchools官方网站下载了从2008年至2010年三届年会所有发表的会议文献,包括论文(Papers)、宣传文稿(Posters)、圆桌讨论(Roundtable Discussions)以及外卡会议(Wildcard Sessions)文献,共362篇,其中2008年有92篇,2009年有128篇,2010年142篇。论文是指完整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宣传文稿可以是最新研究的预告或是研究的初步成果汇报;圆桌讨论文献为涉及理论、方法、课程等多方面的小组讨论主题及相关研究摘要汇总;外卡会议是一种适合多人参与的非正式会议形式,一般仅设定一个大范围的讨论主题,并通过鱼缸谈话(Fishbowl conversion)、辩论以及研究批判等主要形式展开,其文献为参与者事先提交的相关研究摘要。笔者按照这些会议文献的年份以及形式,最终整理获得362组关键词作为数据分析的数据源。
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利用ROST软件对数据进行词频统计,得出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
数据显示,这20个关键词涵盖了298篇相关文献,占总文献的82%。高频关键词可初步反应研究热点,但由于关键词均为单词,含义单一,难以对热点领域作出全面的描绘,准确性不高。由于共词分析法对高频词两两出现在同一篇文献的次数进行统计,次数越多则词语所表征的主题联系越紧密,而基于共词矩阵的聚类分析又可反映多个主题之间的紧密程度,因而使用这两种定量分析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研究热点领域。鉴于此,笔者以这20个关键词构建20×20的共词矩阵(如表2),利用SPSS18.0软件对该共词矩阵进行聚类分析,获得树状图如图1所示。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高频关键词以及聚类分析得出的主题簇类对会议记录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树状图重新调整距离聚类合并
图1 高频关键词的聚类结果树状图
4 研究热点的统计与分析
根据SPSS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2008-2010年iConference关键词划分为七大簇类:①数字化、图书馆;②社区、情报学;③行为、理论;④技术、设计、系统;⑤研究、教育、科学、iSchools、学科;⑥社会、网络、分析;⑦协作、组织。从图1中可以看出,“信息”与其他所有关键词存在主干和分支的结构关系,七大簇类是围绕信息展开具体研究的。因此,结合内容分析法,在对会议文献进行初步研读之后,可以得出三届年会的研讨热点主要集中在五大区域,分别为:数字化与图书馆、社群信息学、图书情报学教育、信息技术与系统、信息组织与管理。
4.1 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与“图书馆”的出现频次分别为41与34,两者的共现即“数字图书馆”的频次为14,占数字化相关内容的34%、图书馆相关内容的38%,是这两大主题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事实上,在研读文献之后可以发现,有关图书馆的文献,其实际研究对象就是数字图书馆。近三届年会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为用户服务,包括服务对象研究、服务系统开发等。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从一般用户群体扩展至弱势群体:Washington大学的Michele M.F.等学者对拉丁美洲图书馆提供的残疾人技术培训课程进行研究[4];North Texas大学的Yunfei Du认为图书馆有责任促进低收入人群的数字信息素养[5]。有关服务系统的研究主要有支持多语言信息访问(Multilingual Information Access)的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技术、多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虚拟集成网络(IntegraL)以及特殊图书馆(Special Library)如软件工程图书馆(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 Library)、生物多样性遗产图书馆(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等的系统开发研究[6-9]。
4.2 社群信息学
尽管“社群”与“信息学”的共现频次仅为12,但以“社群”作为关键词的文献均可以包含进“社群信息学”中。社群信息学,英文为Community Informatics,也可译作社区信息学,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信息通讯技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主要关注与社群有关的个人、社会、文化、经济的信息活动,现已在国外获得较为系统地研究和发展[10]。近三届年会在社群信息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有在线社群(Online Community)、社群参与(Community Engagement)、社群技术(Community Technology)等。在线社群研究主要有:Indiana大学的Noriko Hara等对四种不同语言环境下的维基百科社群空间的用户讨论行为进行分析,探讨文化多样性对社群用户的影响[11];California大学的Wang Yang等研究如何利用虚拟货币维持在线社群运作[12];Drexel大学的Katherine Chuang以及Illinois大学的Christopher C.Yang.等对在线医疗保健社群进行研究[13]。社会参与的相关研究主要有:North Carolina的Susan Rathbun以iSchools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为数据探讨学校机构、教职人员以及学生的社群参与问题[14];Illinois大学的学者则对Cunningham Children's Home项目档案构建的社群参与活动进行研究[15]。此外,Illinois大学的Martin Wolske以及Jeff Ginger等研究社群技术中心(Community Technology Centers)提供的ICT服务以消除数字鸿沟[16-17]。
4.3 iSchools的图书情报学教育
iSchools的图书情报学(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LIS)教育部分主要包括“教育”“研究”“科学”“学科”“iShools”五大关键词,由图1可以看出关键词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由于数据来源为iSchools年会的会议资料,因此很大一部分文献都是围绕iSchools的LIS教育主题展开,包括iSchools教育成果总结、科研模式探讨以及LIS多学科结构研究等。Pennsylvania州立大学的Fred Fonseca等根据2010年年会iMPACT的主题总结了iSchools运动对科学环境产生的影响,认为iSchools以其跨学科的结构特点综合研究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互动问题,是一门可持续性科学[18]。Syracuse大学的Andrea Wiggins以实证研究评估iSchools在多学科领域的智力投入与学术产出[18]。Texas大学的Miksa等提出以文献计量学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构建信息科学[20]。Indiana大学的LaiMa认为iSchools应该为信息专业人士提供基于结构化理论的教育,而不仅仅提供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这样更有利于信息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21]。
4.4 信息技术与系统
信息技术与系统主要包括“技术、设计、系统、行为、理论”等关键词。近三届年会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基于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的系统设计以及技术实现。Syracuse大学的Michael J.Scialdone以及Illinois大学的David Schwieder等为用户的信息行为动机构建理论模型,以便更好地开发信息通讯技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22-23]。Indiana大学的Selma Sabanovic等在对老年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后,提出支持老年人活动的社会化机器人的协同设计模型[24]。Pennsylvania州立大学的Paula M..Bach探索不同知识系统之间设计者与开发者共享设计知识的最佳模式[25]。
4.5 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与管理主要涵盖“组织、社会、网络、分析、协作”等关键词,社会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方式主导了信息组织范式的转变,讲求去中心化后用户对于网络信息的协同组织和管理,社会化书签、大众分类法是该领域的核心关键词。Pennsylvania州立大学的David J.Saab对标签以及大众分类的本体假设进行检验,从根本上分析社会书签和大众分类的实质[26]。Michigan大学的Rick Wash等和Arizona大学的Cheryl Knott Malone分别针对两大社会化书签网站Del.icio.us以及Flickr调查用户的书签选择行为,以便更好地设计或使用书签系统[27-28]。Syracuse大学的David M.Pimentel以维基百科的宗教主题为对象,研究共享、开放内容的信息组织方式[29]。UCLA的Fei Liu等比较不同语言环境下社会标签网络和搭配网络两者不同的网络模式,以支持未来多语言的网络信息组织[30]。Illinois大学的Yunseon Choi则对用户生成标签与专业索引词进行比较,寻求最佳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31]。
5 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
正如前文所言,iConference作为iSchools年会,致力于各LIS相关学院之间学术交流,会议所分享的经验、探讨的问题都是平时在LIS教育以及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和作出的总结,从学科整合、课程设置、合作模式三方面对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有所启发。
5.1 学科整合与核心竞争力发掘
“情报”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无所不在的存在物,其范围显然不仅仅为一个学科所涵盖。尽管“图书情报学”已然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研究情报的整个生命周期及其活动,但若要深入某一个专门领域,必然需要与该领域成熟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目前仍以教授图书情报领域专业知识为主,但已有向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延伸的趋势,如“数据挖掘”、“信息经济学”等课程内容都与这些学科有一定程度的交叉。然而,从图书情报学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学科整合的过程不仅包含寻求整合对象,关键还是如何借此挖掘和巩固学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正在于此。关于这一点,iSchools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跨学科、多学科的信息学科结构构建,5年来已积累丰富的经验。UCLA的Marcia J.Bates和Mary Niles Maack在2005年担任LIS大全的主编以及助理编辑时发现传统的LIS百科已无法准确描述信息科学的实际发展,于是他们在iSchools运动的启发下开始编撰一个涵盖广泛意义上所有信息学科的百科大全[32]。在考虑是否囊括计算机科学时,他们总结iSchools提供相关教育的经验,提出“应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研究计算机科学,而非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研究信息科学”,该观点同样适合用来解读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唯有此,才能突显图书情报学的核心知识范畴,促进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5.2 课程内容设置与形式创新
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的陈雪华、林珊如教授曾提出图书情报学的课程设计应考虑知识、能力、市场、未来四大导向[33]。我国图书情报学课程设置多以知识导向为主,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针对某一行业特殊技能要求的应对仍显不足,而在预测未来学科发展方面则更是力有不逮。此外,值得讨论的一点是,理工科类学科设置实验课程无可厚非,而文科类学科对于实验的要求是否微不足道?图书情报学属于管理类,兼跨文理,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更符合文科类的教学模式。然而,除去基础的理论课程,图书情报学的更多价值在于“情报”的实际应用,实验在此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基于这些问题看iSchools的课程设计,则可发现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能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学前沿相结合,通过研读年会会议资料可以发现大量关注CI以及HCI(Healthcare Community Information)领域的文献,反映了如Illinois等大学开设CI课程后的教学成果;另有研究iSchools在服务科学(Service Science)、软件信息学(Software Informatics)以及数据收藏(Data Curation)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并已有部分iSchools作出实践[34-36]。从课程形式方面来看,iSchools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我国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又不乏趣味性,例如Pittsburgh大学iSchool设计一种基于实验室、多小组合作的课程模式,以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适应不同小组文化的专业技能[37]。Wisconsin大学的信息学院开设了一门名为“信息社会”的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采用现场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授课方式[38];还有多位学者提出将在线游戏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并在实际应用后获得不错的反响[39-41]。
5.3 学术交流与合作模式探寻
学术交流与合作一直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闭门造车只能导致故步自封。iSchools联盟成立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各个信息学院之间在LIS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每年一届的iConference则是最主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圆桌讨论”以及“外卡会议”已然成为一种惯例和机制被固定下来以保障深入的交流。不仅如此,在对会议资料的作者栏信息进行初步研究后可以发现,iSchools没有止步于交流,“合作”这一目标也被很好地实现。从地域上来看,不但有美国本土高校之间的合作,还寻求与其他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从合作对象来看,不但有各校信息学院之间的校际学术合作,还有与其他相关学院之间的跨学科学术合作;此外,不单局限于学术范围的合作,还有旨在应用于政治、商业等其他目的的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专业部门的合作。相比较而言,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堪忧,交流多于合作,但即使是交流也不够深入。就目前来看,国内比较普遍的交流方式主要为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讲座为一对多方式,即使存在提问环节,时间上往往会造成交流限制;学术会议则多为教师参加,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少有机会。有交流才有合作,交流尚且如是,各校本专业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显薄弱,大多数仍处于各自为“学”的状态,不利于学术视野的拓展以及专业素养的深层次挖掘。针对这一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自2007年成立了“博艺读书会”,该会每两周一次,主要分为“经典诵读”“专题介绍”和“素质拓展”三大板块,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包含专业并向综合素质延伸的学习交流平台,值得其他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的借鉴[42]。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2008-2010年美国iSchools年会会议资料的词频统计以及基于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的聚类分析,总结了数字图书馆、社群信息学、LIS教育、信息技术与系统、信息组织5大研讨热点领域,并对各领域进行了相关文献介绍。在此基础上,从学科整合、课程设置、合作模式三方面归纳出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各高校图情专业应在iSchools运动的启示下,结事自身实在,不断促进和完善图书情报学教育,以培养出更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潜能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
标签:教育论文; 情报学论文; 图书馆论文; 网络大学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企业年会论文; 信息学论文; 信息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