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及其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水平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05)02-0079-06
1.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方法及计算结果
产业结构水平演进趋势包括三层含义:其一,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其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其三,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本文讨论的是第一种含义的产业结构水平的演进。与此相适应,产业结构水平可以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测度。其计算公式是:
式中:Si为产业结构水平;Xij为i地区j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j产业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没有用第一产业的原因是由于第一产业的变动方向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动方向相反,而这里的非农产业实质上是把第一产业这个逆指标变为正向指标;Wj为j产业的权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设定的权重分别为0.2、0.3和0.5。
采用以上测度公式,分别计算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3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产业结构水平值Si,结果见表1。
表1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
资料来源: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变动分析
将表中四个不同年份的计算值对照,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水平演进的一些特点。
2.1产业结构水平显著提高,但增幅趋缓
90年代,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中国经济发展走过了前所未有的10年迅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经过90年代的迅速增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开局以来进入了持续的高速发展时期,31个省份的产业结构水平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断提高,13年间(1990-2003年)产业结构水平提高了11.68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起点都很低的江西、西藏和湖北,产业结构水平增幅都超过了30个百分点。此外,还有14个省份的产业结构水平增幅位于20-30个百分点之间,而只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都较高的上海、北京、天津和辽宁增幅不足10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快速提升是在稳步中推进的,即提升幅度由八五时期(1991-1995年)的年均1.1个百分点下降到九五时期(1996-2000年)的年均0.84个百分点,新世纪开局以来的3年提升幅度进一步放慢,年均提高0.69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在数量扩张的同时,也注意不断重视产业结构素质的提升。
2.2产业结构水平省际差异较大,但趋于缩小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了地区间产业结构水平高低不等。产业结构水平最低的海南省,与产业结构水平最高的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相比,分别相差28.7个百分点和27.2个百分点;与省区最高的广东省相比,两者的差距也达20个百分点。虽然,产业结构水平省际差异大,但自90年代以来差距却在逐步缩小。为了证明这种趋势,这里计算了反映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方差、变异系数和全距系数(见表2)。表中不同年份的3项指标值,1995年均小于1990年,2000年均小于1995年,2003年均小于2000年,这表明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地区差异在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水平低的地区提高幅度超过了产业结构水平高的地区。
表2 不同年份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差异程度
2.3产业结构水平提升速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明显快于东部发达地区
90年代以来中西部许多欠发达省区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提高了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在1990-2003年间,中部地区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了16.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了14.8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仅提高12.9个百分点,其增幅低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这种结构升级既有符合产业结构正常发展规律的成份,也有超越现有基础的虚高化成份,主要表现为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超越了地区发展的基础。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缓慢也是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即当产业结构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如上海、北京、天津的非农业产业的比重已超过96%),此时在产业结构水平“量”的方面便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更注重“质”的提升。
3.中国地区三次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变动类型的划分与分析
以2003年中国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平均值为基准,划分为高于平均值10%以上及以下、低于平均值90%以上及以下的高、较高、较低和低四个类型区。
3.1第一类型地区:产业结构水平高
包括北京、上海和天津。3市都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人均GDP已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是我国产业结构水平最高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城市功能性第三产业层次逐渐上升。8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的第三产业发展很快,但这主要还是“久帐式”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功能性第三产业有了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向高层次推进。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旅游、广告、文化娱乐、信息咨询、房地产业、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商业、饮食业、一般生活服务业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增长。(2)产业结构不断高技术化。产业转换的一般规律性趋势是,始而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工业,继而主要依赖资金密集型工业,最后主要依赖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北京、上海、天津3市的产业结构转化已初步显示出这种趋势。80年代3市面临低结构状态下的生产能力和经济要素的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高劳动、高资金投入,经济增长必然遇到不可逾越的界限。与劳动、资金两种资源不同,科学技术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天地,是经济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因而,进入90年代以来,3市工业中的主导产业已经出现了战略性转移,从原来的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的汽车、石油加工、冶金、电子、机械等行业,一部分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或扩散。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3)第一产业比重降中趋稳。从80年代初开始,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然而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城郊型农业的发展(“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北京、天津和上海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趋势减缓,1990-2003年的13年期间仅分别下降6.1、6.4和2.8个百分点,这是符合世界大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从各国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3%-4%左右基本稳定下来。从我国大城市发展来看,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对于确保大城市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像北京、天津和上海3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已在4%以下,不可能再有大的下降。
3.2第二类型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高
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和辽宁、黑龙扛、山西8省。这类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多数省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技术水平较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居全国中上。内部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5省属于加工主导型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享受国家沿海战略的优惠政策,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发展过程看,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变动有以下特点:(1)第二产业逐步迈向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由以轻纺工业为中心逐步转向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80年代这类地区均属轻型加工区,轻工业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广东在70%以上)。这是因为80年代这一地区轻纺工业带有补课性质的发展,从而造成轻工业的比重上升。这一趋势在进入90年代后发生了逆转。这种逆转来自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这一地区除山东外都是基础原材料短缺地区,因此在农副产品供应短缺压力下,轻纺工业原材料构成发生了变化,开始向非农产品原料需求方面发展,从而导致石油加工业的发展。第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增加了对机电设备等投资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机电产品的发展。第三,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长较快,迫使各地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了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工业的发展。(2)第一产业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这类地区不仅工业发达,农业也相当先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都居全国前列。80年代这一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速度快于全国平均速度,进入90年代后,这一趋势仍在持续。其主要原因,一是雄厚的工业基础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积淀农村;二是迅猛发展的第三产业。80年代除广东,其他4省的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并且低于全国水平。90年代以来,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这两个原因,促使第一产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直接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二种情况:辽宁、黑龙江、山西3省,产业结构以资源型重工业为其特征,突出矛盾是传统产业负担过重,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困难,增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和黑龙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80年代以来,因其国有经济比重大,工业不景气,形成的企业包袱重或资不抵债、亏损停产企业多的重压,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发展趋势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台过几项区域发展的重要国策,如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和开发浦东在内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等等,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继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中央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策,这必将使东北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之后的中国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并在新一轮发展中必然促使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步伐。山西是全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并在许多工业制造的品种、门类上形成了全国领先的生产能力。由于历史、自然、结构、体制等多方面原因,8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和结构升级日趋缓慢。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是结构畸形。根深蒂固的“煤炭情结”、“黑色思维”,对煤炭资源过度开采、过分依赖和资源回报的过分微薄,使山西陷入了“资源性陷阱”,形成畸形的经济结构。从发展趋势看,应抓住国家建设山西重化工业基地的契机,构建山西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传统产业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替代产业,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
3.3第三类型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较低
包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吉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12省市区。这类地区是我国主要能源、金属、化工、建材等矿产资源的集中地,具备了大规模建设原材料工业所必须的资源条件。多数省市处于工业化中初期,产业结构以资源与加工业并重,水平较低,其主要矛盾是农业和传统工业比重较大。从发展过程看,这类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有以下特点:(1)产业结构由资源型逐步转向资源、加工型并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仅依靠增加自然资源数量来求经济增长,必然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另外,资源型产业结构产出的产品附加值和价格都比加工型产业的产品低得多,仅依赖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增加国民收入已越来越不合算,要推进经济不断增长,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就必须对资源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发展资源加工产品,促使资源型结构转型,以提高投入与产出效益。80年代期间,这类地区多数省份的工业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变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工工业不发达,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显著。经过90年代产业结构大调整,出现了资源型工业与加工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与资本密集型工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工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呈现出加速的势头。(2)与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这类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80年代这些地区的农业比重过高,安徽、河南、湖南等省的第一产业都高达70%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缓慢。进入90年代后,这些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始启动,从而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转移。
3.4第四类型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海南8省区。这类地区经济技术水平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多数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目前主要结构性矛盾是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依靠国家投资建立起来的现代工业缺乏地区内产业关联的发展基础。
作为二元结构的典型表现,这类地区与其他地区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是制约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这种农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自然经济仍占一定比重,农业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不高,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了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也从需求方面制约了工业品市场的扩展,进而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但这类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利用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和引进适合本地区的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完善现代工业体系,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转换。
4.产业结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为了证明产业结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调用SPSS软件包对人均GDP和产业结构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图1),得到的方程是y=exp(4.5889-3463.7/x),相关系数为0.9592,证明人均GDP与产业结构水平之间存在着“S型”曲线相关(图1),即产业结构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又随人均GDP的增加而趋缓。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曲线可以分为三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均GDP25000元以上,如北京、上海和天津),产业结构已进入成熟阶段,此时产业结构水平的高度化主要表现在“质”的提升,因此用三次产业比例表示的产业结构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地区(人均GDP10000-25000元左右,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产业结构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均GDP10000元以下,如贵州、云南、广西、甘肃、西藏、安徽、海南等),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所对应的产业结构水平差异很大。这是由于有些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缺乏工业化的支持,超越了地区发展的现有基础,使产业结构出现“虚高化”现象。
图1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5-01-09
标签: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