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与90年代后的纳特与老年啃食现象_啃老论文

80后和90后的尼特与啃老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尼特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5)01-0093-07

       一、尼特族现象的兴起及其社会政策内涵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引发人们的一种担忧,中国社会即将面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等问题。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测算,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而所需要支持的抚养人口数量则在增加,这将对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1]。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增加未来劳动力供给数量,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一种策略。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应对策略是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升其劳动技能和人力资本。充分发挥青年劳动人口的生产效能,则是这种应对策略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前景的同时,青年劳动人口中既不就业也不就学的人数量在持续增长,它将进一步加剧老龄化社会问题和劳动力短缺现象。“民工荒”和“招工难”现象持续了近十年之久,从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向其他地区蔓延,从最初招聘农民工困难,到现在发展为私营中小企业招聘大学生也困难。目前的“招工难”并不意味着缺少劳动力,相反,大学生就业难使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同时,许多不再继续求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也游离于劳动力市场边缘,长期没有稳定工作。这些年轻人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既不就业也不求学的队伍,他们或者依赖父母供养,或者靠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维持生计,这批年轻人既给父母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同时也成为社会的沉重包袱。

       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对既不就业也不求学的青年人有一个专门的称谓——“NEET”,它是英文“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的缩写,其译意为“既不工作也不在学校学习或参加进修培训”的青年人。①“NEET”中文译为“尼特”,而“NEET”们(NEETS)则译为“尼特族”。这一群体人数增长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最早在英国和日本社会受到关注,②随后成为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国家的政府在统计青年失业率时也定期统计尼特族在青年人口中的比例,在制定就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政策时,尼特族青年都成为政策关注的重要目标人群。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发布的《2013年全球青年就业报告》中列出经合组织34个国家15-24岁人口的历年尼特族比率,把它作为分析青年就业状况的重要测量指标。与此同时,尼特族现象也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国际劳工组织的上述报告发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尼特族比例持续在较高水平,特别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性的青年失业问题导致尼特族现象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问题。

       尼特族在中国被称之为啃老族,最初只是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特殊群体中出现的个别现象。20世纪90年代,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富裕农村,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由于村集体提供较高分红、家里有房屋出租或父母海外打工寄钱回来等情况),但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少年长期无所事事,既不读书也不就业,时常街头滋事或赌博吸毒,成为当地社会管理的一大难题。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待业在家,依靠父母供养,啃老族一词最初就是针对这些毕业生的称谓。近年来不就业也不读书的啃老现象已经跨越了局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的现象,大众媒体对这一群体有许多报道评述,引发社会公众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不过,中国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仍停留在“啃老”行为是道德范畴和个体层面的问题,人们谴责子女“啃老”而增加父母经济负担,认为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会给家庭带来许多问题。人们还未充分意识到,大量的年轻人不就业也不就学会给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沉重负担,这些不就业也不就学的“啃老”青年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啃”父母的问题,他们也在“啃”社会。尤其重要的是,目前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并未对这一群体及其规模增长加以足够关注,地方政府更多关注企业招不到工人的问题,中央政府更多关注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大量的、离开学校长期不就业的青年人并没有成为社会政策的目标人群。至今为止,政府部门对于这一群体的数量和人员构成缺乏统计,对于这一群体的专门研究分析也较少。本文基于全国性的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尝试对这一群体的数据规模及增长趋势进行估计,了解这一群体的构成和现状,分析青年人成为尼特的原因,提供相应的社会政策建议。

       二、中国的尼特族数量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3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风险中的一代》列出了34个OECD国家2000-2010年的15-29岁年龄人口中的尼特族比率(参见表1)。其中,2010年有6个国家的尼特率超过20%,22个国家的尼特率在10%-20%之间,仅有6个国家的尼特率低于10%。这充分显示出尼特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2010年的尼特率与2000年相比(或与第一个统计年份相比),有一半的国家(17个国家)的尼特率有所上升。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的尼特率在2000年是比较低的,但2011年和2013年则是比较高的,而且2000-2013年期间尼特率的增长十分惊人,增长了11个百分点。

      

       2000-2013年16-33岁中国青年人口的就业与就学情况的年代比较(参见表2)显示出三个变化趋势。首先,青年人口中的在校学习的比例有所上升,这是由于大学扩招政策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延长了青年人在校学习的时间,推后了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其次,青年人口中的就业比例明显下降,其下降幅度远超过在校生比例上升幅度。这意味着,青年人口中就业比例下降并不完全是由于在校生比例上升。最后,青年人口中既不就业也不就学者比例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9.4%,上升到2013年的20.4%。也就是说,在2013年,16-34岁青年人口中有1/5的人既没在上学也没有工作,他们就是所谓的尼特族。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失业问题最突出的是“4050人员”(即40-50岁的人),他们大多数是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而如今不就业比例最高的则是80后和90后人群。2013年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80后青年人当中21.8%的人既不就业也不就学,90后青年人口当中17.8%的人既不就业也不就学。这意味着,大约5000万的80后和3000万的90后是尼特族,两者合计约8000万。

       三、育龄女青年是尼特族中的最大群体

       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尼特?表3列出的尼特族人口特征显示,绝大多数既不就业也不就学的青年是已婚女性,尼特族中女性比例约占2/3,已婚者也接近2/3。在所有尼特族中,已婚女性占64.9%,这一人群是尼特族中的最大群体,其数量超过5000万人。她们中的一部分人是由于生育子女和照顾幼儿而停止工作,另一部分则从未工作过。已婚女性尼特族中,31.8%的人不就业时间超过3年或者从未工作过,35.6%的人选择以后也不再就业。这也意味着接近2000万的已婚女青年打算做专职家庭主妇。中国妇女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实现普遍就业,只有少数文盲和老年妇女留在家中做家庭妇女。而当今青年女性不就业的比例在上升,并且她们也并不一定是低文化水平者。9.4%的已婚女性尼特族拥有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化水平,23.6%拥有高中文化水平。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特别是对于生育年龄女性的歧视和缺乏生育福利保障,迫使许多青年女性在生育子女时放弃工作,她们中的许多人在完成生育后也难以返回劳动力市场。

      

       四、尼特族的城乡分布与“县域社会青年”

       尼特族既存在于城镇也存在于乡村。表4列出了尼特族的城乡分布:59.1%居住于城镇,40.9%居住于乡村;76.1%是农业户口,23.9%是非农户口;59.8%是流动人口,40.2%是非流动人口。总体而言,尼特族绝大多数持有农业户口,多数居住于城镇,多数是流动人口。

      

       表4还列出了尼特在各级城镇中的比例情况,以尼特总数8000万来推算,一线城市约有264万尼特,二线城市1280万,三、四线城市1696万,镇1488万,农村3272万。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尼特青年,不过,当我们深入农村调查时,发现村庄中的年轻人是很少的,农村青年处于流动当中,在村庄中的停留是短暂的,他们奔波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一部分青年前往一、二线城市打工,时常因大城市生活的艰辛而返回家乡休整一段时间,或农忙时节返乡帮家里做一些农活,或元旦春节期间回家乡休息一两个月。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许多90后和85后(1985-1989年出生的人)不太愿意去远离家乡的一、二线城市打工,他们往往在就近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寻求谋生机会。一些前往一、二线城市打工的青年因无法在大城市中坚持下来也返回家乡,他们通常滞留于离家乡不远的县城,寻找工作机会。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行的“撤点并校”之后,农村青少年都集中于县城和乡镇接受中等教育,他们大多数都居住于学校的集体宿舍,也有一些青少年居住于父母在县城或小镇上购买的房屋中。近年来,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父母或外出打工的人会在县城或小镇上买房,以便于子女在此上中学。这意味着,农村青少年大多在12岁或13岁就离开了农村,在城镇接受教育,他们当中仅有少部分能上大学,大部分的农村青少年在完成初中或高中教育后离开学校。其中一部分外出打工,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县城和小镇。县城和小镇的就业机会并不多,不足以吸纳那么多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而他们绝不愿意返回家里务农,于是在这些小城市和小城镇中出现了大批的既不就学也不就业的青年人,他们游离于县城、小镇和农村家乡之间。这导致在县域范围内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尼特族,接近6500万尼特存在于县域范围,构成了中国尼特族的主要部分,他们也被称之为“县域社会青年”。这些“县域社会青年”平常很难引起大众媒体和社会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但他们毫无疑问是一种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青少年经常成为偶然爆发的群体事件中的活跃分子,在2008年瓮安事件和2012年什邡事件中就有所显现。更为重要的一点,从长远来看,数量庞大的县域尼特族将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五、大学生啃老族是尼特族中的特殊群体

       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是尼特族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占整个尼特族的17.4%(参见表3)。虽然这一比例表明绝大多数尼特并非大学毕业生,但其人数规模还是相当庞大的,大学生尼特实际人数约1392万。

       大学生尼特的人口构成与较低文化水平的尼特有明显差异,表5数据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在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尼特青年中,女性比例和已婚比例都约为4/5。这说明,较低文化水平的尼特绝大多数是已婚的生育期女性。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相比,大学生尼特中的女性比例和已婚比例都明显低很多。虽然女性大学生尼特比例高于男性,但两性之间的比例差距远小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同时,大学生尼特中未婚者的比例略高于已婚比例。这表明,大学生尼特的主体并非已婚生育期女性。

      

      

       大学生尼特的集中区域也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不同(见表6)。较低文化水平尼特主要集中于农村及农村周边的县城和小镇,即本文前面提到的“县域社会青年”。而大学生尼特则更多地集中于二线城市,其次是三、四线城市。近年来,困扰大学毕业生的一个问题是“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但房价难以承受;中小城市房价和生活成本较低,但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较小。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小城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他们成为尼特一族。另外,大学以下文化水平尼特的比例分布也有不同。高中文化水平尼特率在一线城市比较低,这说明在一线城市,高中文化水平青年找到合适工作比较容易,但与此同时,高中文化水平尼特在三、四线城市比例非常高,说明有大量高中青年集聚在小城市而难以找到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尼特大多数集中于农村和小镇,他们不愿务农,但在当地较难找到非农工作。

       大学生尼特不工作原因也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有所不同。表7比较了不同文化水平尼特没有工作的主要原因。较低文化水平尼特从未就业的比例很低,他们中极少数人离开学校后从未工作过,同时,较低文化水平尼特不工作原因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家庭原因”,实际上是因生育或照顾子女而不工作的已婚女性。大学生尼特相反,只有少数人是因“家庭原因”而不工作,他们选择“从未就业”的比例远高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超过1/4的大学生尼特毕业后从未工作,这些人大多依靠父母供养,他们是典型的啃老族。父母为了他们的教育已经投入很多金钱,而他们毕业后父母还要继续供养他们。

       不论何种文化程度,尼特族们因单位(破产、裁员、改制、下岗等)辞退而失去工作的比例都很低,而选择“自愿离职”比例都很高,尤其大学生尼特的这一比例最高,大约2/5的大学生尼特是自愿离职不工作的。这也就是说,导致尼特族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缺乏就业岗位,而更主要的原因是青年人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就是经济学家们通常所说的结构性匹配失灵:就业者与职位空缺的匹配出现了问题,存在大量的就业空缺招不到就业者,而同时又有许多人没有工作,这导致人们要找到合适的工作需要花越来越多的时间,这一点大学生尼特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表7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尼特正在找工作,这说明他们并非不想工作,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较低文化水平尼特“正在找工作”的比例远低于大学生尼特,大多数低文化水平尼特目前不打算工作。不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长短也反映出大学生尼特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的差别,大学生尼特不工作状态持续时间平均为1.4年,明显短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群体。这说明大学生尼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带来的副产品,由于这些毕业生需要花较长时间寻找到满意的工作,导致他们选择啃老而不就业。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规模庞大并且数量还在逐年增长的尼特族青年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短期来看它是一个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从长期来看,持续存在的尼特族青年将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因此,尼特族现象应该引起社会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需要制定相关对策促进青年就业和就学。

       中国尼特族现象增长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缺乏就业岗位,相反,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着“民工荒”和“招工难”问题。为什么青年尼特族现象与“招工难”问题同时存在?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等人用就业匹配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匹配失灵导致了就业者不能与职位空缺匹配。如何使青年就业者尽快地、顺利地就位于职位空缺,需要社会政策制定者实施扶助政策帮助青年就业,一方面,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青年劳动力的文化和技能,从而增强青年人的就业能力以适应相应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提供相应就业服务与指导,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使青年人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不同的尼特族群体不工作的主要原因有所不同,促进其就业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针对尼特族中的三个主要群体——低文化水平的已婚育龄女性、县域社会青年和大学生啃老族,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促进其就业。低文化水平劳动力就业领域的劳动力缺乏问题比较突出,招工难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这一领域出现大批尼特族的主要原因是生育保障和福利缺乏。目前,只有体制内单位的生育保障福利比较完备,而大量的在私营中小企业就业的青年女性缺乏相应的生育保障,一旦女性员工怀孕或养育婴幼儿,企业会以各种借口辞退她们,或者由于不能享受产假和减少工作量的照顾,这些女职工只能自动辞职回家。回家生育和照顾婴幼儿数年的青年女性在返回劳动力市场时遇到困难,这些女性原本文化水平就不高,离开劳动力市场数年后其知识技能水平进一步退化,而且因为有孩子和家庭需要照顾,她们往往不能像单身女性那样把主要精力投入工作,因此,许多企业不愿意雇用她们,甚至在招聘时公开歧视她们,导致这些女性只能在家当尼特。而与此同时,低文化水平劳动力市场女性就业者明显不足,一些原来以女工或女性服务人员为主的就业领域不得不放宽条件接受男性就业者。把生育保障推进到私营中小企业,并对生育子女后返回劳动力市场的女性就业者提供技术培训,以及鼓励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弹性工作时间的就业岗位,都有可能减少低文化水平女性尼特数量。

       促进县域社会青年就业的最有效途径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投资开发,推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为这些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许多县域社会青年是初中毕业就离开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不足以承担市场所需要的一些技术工种岗位或白领职业,但他们又不愿意接受蓝领体力工作。特别是85后和90后青少年,尽管许多人来自农村家庭,但他们成长于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时期,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历经艰苦或贫困的生活环境。他们无法承受大城市打工的艰辛生活,也不愿在小城镇从事低端体力劳动,只能加入尼特一族。向这些初中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就业,促使他们适应不断升级的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

       大学生尼特是一批找工作不顺利的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在劳动力市场中摸索数月或一两年之后,摆脱尼特身份。但也有一些人一两年之后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习惯于长期“宅”在家里啃老,既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也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帮助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减少大学生啃老族的人数,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调整政策思路,不是简单关注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而应把政策视角放宽,关注毕业生离校直至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整个过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有助于提升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能力。除了培养专业性研究人才这一目标,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同时,教育机构和劳动部门应进一步扩展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帮助应届毕业生就业,也应对离校毕业生进行追踪就业指导,或提供职业培训。另外,为了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然而,应届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应届毕业生既缺乏资金,也缺乏经验,毕业离校后马上开始创业并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的重点不应放在应届毕业生身上,而应针对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金、工作数年并对相应行业信息有一些了解的毕业生。

       注释:

      

      

      

       ①参见Robson,Karen.“The Afterlife of NEETs”.pp.181.In:Attewell,Paul; Newman,Katherine S.(eds)(2010).Growing Gaps:Educational In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②Yates,Scott; Payne,Malcolm.“Not so NEET? A Critique of the Use of‘NEET’in Setting Targets for Interventions with Young People”,Journal of Youth Studies,July 2006,9(3):329-344; Brinton,Mary.Lost in Transition:Youth,Work,and Instability in Postindustrial Japa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Toivonen,Tuukka,Japan's Emerging Youth Policy:Getting Young Adults Back to Work.London,Routledge,2013; Inui,Akio.“Why Freeter and NEET Are Misunderstood:Recognizing the New Precarious Conditions of Japanese Youth”,Social Work and Society,2005,3(2):244-251.

标签:;  ;  ;  ;  ;  ;  

80后与90年代后的纳特与老年啃食现象_啃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