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 江苏 宜兴 214200)
【摘要】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在宜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60例,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冲服,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异位搏动的发生率,比较两者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异位搏动的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稳心颗粒,可改善患者异位搏动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近期预后,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稳心颗粒;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53-02
Application of wenxin granul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Zhao Xianghai,Yang Song,Jiang Jiandong.
Yix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Yixing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ngsu University 214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wenxin granul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Methods From June 2014 to May 2015, 6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hospitalized Yixing people's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two groups. Group A receiving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group B receiving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adding wenxin granule.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in group A was lower than group B(P<0.05). Conclusion The using of wenxin granul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bined arrhythmia has high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Wenxin granule;Arrhythmia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75~95%的患者可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是AMI后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2]。本研究通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使用稳心颗粒,观察并总结稳心颗粒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使用稳心颗粒,可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先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2(59.8±12.8)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4~83(62.5±13.1)岁。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符合世界心脏联盟(WHF)专家组发表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专家共识[3],并排除陈旧性心梗、持续性房颤病史、合并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1)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按卫计委临床路径要求决定是否急诊血运重建治疗(急诊溶栓或急诊PCI术),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按危险分层决定行急诊介入治疗时机;(2)吸氧,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4L/min;(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4)根据血压、心率调整美托洛尔、ACEI/ARB类药物剂量;(5)合理应用硝酸酯类药物;(6)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冲服,每次2袋,每日3次,连续应用四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心肌酶、cTNT、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常规指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电话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等;记录治疗第一周与第四周24h动态心电图。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异位搏动的发生率,比较两者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心律失常消失或者异位心律减少90%以上。有效: 异位心律减少>50%,但是不足90%。无效:异位心律减少<50%。恶化: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治疗前增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组间计量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KILLIP分级、发病至住院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病例在临床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见表1。
3.讨论
AMI后75~95%的患者可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是AMI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主要和缺血心肌的电不均一性传导有关[4],心律失常可扩大心肌梗死面积致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严重者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及猝死。因此,有效预防及及时处理高危的心律失常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而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预防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导致严重心动过缓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5]。稳心颗粒借鉴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代表方“炙甘草汤”的组方立意,由党参、三七、甘松、黄精、琥珀、甘松等道地中药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国内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6-7]探讨了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而临床研究则证实了其在心律失常中的治疗效果。国内姜钧文[8]、王娟[9]等临床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疗效,与西药联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并可避免单用西药带来的副作用,未发现该药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且稳心颗粒中所含党参能够降低血液黏度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黄精则具有抗动脉硬化等功效,甘松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缺氧耐受能力,三七则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和改善微循环,稳心颗粒用于心肌梗死后的辅助治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同时改善冠脉血液供应,保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降低再灌注损伤[10]。
本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并于一周及一月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能降低房颤、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且稳心颗粒对血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稳心颗粒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少雄,郭南鸥,洪美满.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不同范围梗死的心律失常机制及预后[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6):2018-2020.
[2]陇文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合并心律失常的分析与监护[J].当代医学,2010,16(33):91-92.
[3]郭继鸿.胡大一.中国心律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2.
[4] Tang L,Deng C,Long M,et al: Thrombin receptor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l Med.2008,14:131.
[5]Yadav AV,Zipes DP,Prophylactic lidocain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rface or reburial?Am J Cardiol.2004:94:606.
[6]孙小霞,周筠,兰燕平,等.稳心颗粒对家兔3层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5): 561-564.
[7]王晞,王鑫,唐艳,等.稳心颗粒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 型钙电流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17(1): 60-63.
[8]姜钧文.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前壁心梗PCI术后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 (12): 2410-2411.
[9]王娟.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2011,18(18):130-131.
[10]李雪莲,赵雯,陈修明,等.稳心颗粒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145-146.
论文作者:赵祥海,杨松,蒋建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颗粒论文; 发生率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异位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