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表达与矫正_数学论文

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表达与矫正_数学论文

当前数学教学的虚假表现及其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教学论文,虚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当前的数学课堂呈现出一些少见的“迷人景观”:情境创设“花样百出”、生活数学“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媒体展示“百花齐放”、教学评价“百般呵护”……,所有“壮举”都有“新理念”的坚强“支撑”,都被看做是“新理念”的生动演绎。可透过“浮华”的表象,审视、反思这些“热闹非凡的场面”,我们却深切地感受到:当前的数学课堂出现了严重的虚假繁荣,缺失了真实和朴实,远离了理性和“数学”!因此,如何理性诠释新课程理念,不让数学课堂“失真”,使当前的数学课程教学与改革朝着更加符合当前的文化氛围和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热门话题。

一、虚假表现之一——情境创设“花样百出”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成了数学教学华丽的包装。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例如有位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生之间展开了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吗?

生:(集体大声地)想!

于是,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绿色“平行四边形”、小兔头上蹦出一个红色“平行四边形”、树叶上冒出一个黄色“平行四边形”、小河边跑出一个蓝色“平行四边形”来……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再次集体大声地)喜欢!

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平行四边形需要这么多的颜色来衬托吗?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眼花缭乱的不速之客吗?静下心来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虚幻的对话、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益处的。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的情境而绞尽脑汁地“捏造”情景,使情景创设成了老师带着学生“绕圈子”,令他们云里来、雾里去,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学生什么数学问题都没有发现。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问题的呈现。因为,没有“问题功能”的情境,充其量只能算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或“累赘”。

二、虚假表现之二——生活数学“千姿百态”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使数学生活化。于是,“数学生活化”似乎一下子成为新课程必不可少的“亮点”。虽然在一些新课程数学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在有的数学课堂中,生活成了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数学和生活本末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例如,有位教师在上混合运算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于是把教室扮成农贸市场,一部分学生当菜农,一部分学生当顾客。有的学生拿十元钱,有的学生拿二十元钱,去市场买两斤白菜、半斤猪肉、一斤豆腐、一斤辣椒……然后讨论买回来的菜如何搭配进行烹饪。上述案例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充盈着整个课堂,因为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研讨数学。可是抛开买菜活动以及讨论如何搭配烹饪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不说,光是由于这些菜名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可是我们更不该忘记“数学是高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教学时,要警惕“本末倒置”的做法,绝不能因生活化而冲淡了数学味。教师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变成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现象,淡化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揭示,只能导致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提升到数学的高度,使数学的力量和价值在这种被异化和泛化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和无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不能丢失“数学本色”,不能把数学课演绎成“生活常识课”,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注入“数学的思维成分”,生活与数学才能相得益彰,数学课堂才会散发出深厚的数学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滋味。

三、虚假表现之三——合作交流“百家争鸣”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由于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关注与青睐。然而,由于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异化,有些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正逐渐走向标识化,很多老师把“重要”演绎成“必须”和“唯一”,好像没有自主学习就不是新课程的课,“插手”或者“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违背了课程理念。于是他们往往“削足适履”,让教学内容去迎合学习方式,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新课程化,令自主演化成自流、异化为自由,使自主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先出示一组分数,要求学生先观察这组分数,然后进行分类;接着安排小组活动,交流分类情况及分类的标准,最后全班交流。结果全班涌现出按分子或分母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分等多种分法。等交流完分法时,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这时,教师才将教学聚焦在“按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分”这种方法上,并请学生给每类分法命名。一时间,教室里又是众说纷纭、人声鼎沸。最后,迫于时间,教师才一锤定音,揭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的尽是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合作交流、“信马由缰”地自主探究的热闹场面,就是不见教师的有效引领。这种“形式至上”的课堂演绎,使自主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只会造成徒有其表的热闹,只会造成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尴尬局面。其实,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的教学实践中,不能漠视教师的有效引导,不能忽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目标、游离文本、脱离本质时,教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矫正偏差、纠正错误、更正策略,引领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建构。因此,教师选取的合作学习内容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可评估性。其次,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标确定要合适。尽管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三维目标的均衡达成,但客观地说一节课不可能将三维目标一并实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合作形式,有侧重地实现一类或两类目标。再次,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要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最终的目标和尺度,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四、虚假表现之四——媒体展示“百花齐放”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有的教师对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用到什么程度把握不准,硬要把学生一目了然的东西搬上屏幕,把要求学生必须经过自己思考和探索才能获得的知识或过程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课堂上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只是一个人在自说白话,学生看到的是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与教师的共舞,如同观看一场不需要“鼓掌”的演唱会。还有一些课件使用了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的背景图案,再加上一些不协调的音乐,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投注在课件的变化上,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掌握,动画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学生成了多媒体观众。虽然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是画面闪烁,笑声不断,但最终让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思维有何发展呢?他们往往看到是老师制作画面和操作技术的高超,其结果变成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汇报展示。要纠正这种表面热烈花哨实无多大意义的虚假教风,首先,我们必须弄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只是为了创设情境、展示结构、诱发思维,而绝不是用其代替学生动手、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能用其装扮门面,烘托气氛。其次要认真筛选教材,明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有用则用,无用一概不用,坚决杜绝事无巨细、漫无目的的滥用,应当把花费在制作课件上的大量时间用来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另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在同一教学环境下,接受知识信息的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多媒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屏幕上呈现的教学信息应该是经过精心选择设计的疑难问题、提示帮助,而不是概念原理、问题答案的直接表达。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万能的,它应该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最简单有效的使用方法是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讲授结合起来,在呈现课件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插入问题,即使不期望学生回答,也能促使他们思考。

五、虚假表现之五——教学评价“百般呵护”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的评价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然而,一些老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上不大张旗鼓地表扬和鼓励,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于是为了体现“人本”理念,便盲目地进行了所谓的“鼓励性评价”,使不置可否的态度、廉价低俗的表扬充斥着整个课堂。比如: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学生答:“三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鼓掌!”老师问:“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学生答:“四条”,老师表扬道:“太好了,你真行!”学生回答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弱智的问题也能换来老师的赞美,是否会让学生认为是对他智商的侮辱?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嘲笑和不屑?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功利浮躁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品格呢?更何况过多、太滥、无度的鼓励、评价,学生还会在乎吗?长此以往,必然使表扬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学生们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在名目繁多的物质奖励刺激下,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喜悦,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其实,评价首先要客观公正,其次要出于真情实感。在实践新课程时,我们不要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了肯定、表扬和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而要让评价远离“浮躁”,避免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采用带有真情的、恰到好处的评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鼓励性评价关键是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让评价真正发挥其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效益。

为什么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会走入误区?笔者认为,最深层的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失偏颇。所以,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认真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生成的绿色新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炒作。实施新课程,不单要有热情,更要有理性,愿我们能用理性诠释理念,凭理性打造真实,让课改远离“浮躁”,使课堂“返璞归真”。

标签:;  ;  ;  ;  ;  ;  ;  ;  

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表达与矫正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