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的负面影响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的负面影响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的消极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极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加速了资本积累的进程,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给世界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分析,现将他们的看法综述如下。

(一)第三世界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近年来,西方舆论把“第三世界”当作一个过时的“历史名词”,主张“取消”这个“含糊不清的简单的表达方式”,“把‘第三世界’这个词抛弃掉”,一些文章的标题干脆就叫《第三世界完了》、《让我们废除第三世界》。(注:《第三世界》,载于英国《今日马克思主义》1991年8月号;《第三世界完了》,载于1990年7月1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让我们废除第三世界》,载于1992年4月27日美国《新闻周刊》;《你现在怎样计算经济上的“世界”》,载于1992年7月12 日《华盛顿邮报》。)西方使用诸如“捣乱国家”一类污辱性语言,直到提出“重新殖民化”,“使非殖民化过程颠倒过来,恢复古老的帝国价值观,甚至倒退到白人统治的旧制度”,(注:《再见吧,莫伊先生》,载于1996年11月11日《新闻周刊》。)或者“像对待苏联一样”,把导弹和大炮集中瞄准第三世界。(注:《为什么第三世界依然十分重要》,载于美国《国际安全》1992——1993年冬季号; 《三叉戟导弹潜艇瞄准疯狂的国家集团》,载于1995年1月4日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美国里奇蒙德大学教授T.卢埃林1995年出版《依附与发展:第三世界导论》,宣布,“第三世界”是一个“完全令人不愉快的术语”。因撰写《历史的终结》而名噪一时的美国官员福山,则判定第三世界“不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

(二)第三世界扩大和人口增加

世界幅员第一大国苏联解体并从第一世界落入第三世界,以及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从第二世界落入第三世界, 使原先第三世界人口增加4亿。这大体上相当于非洲而略多于拉丁美洲的人口。

原苏联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标志在俄罗斯。从1991年到1997年,俄罗斯经济持续下滑。根据西方官方的标准方法计算,俄国内生产总值从1989年的10220亿美元下降到1997年的4650亿美元, 减少55 %。 根据1998年在莫斯科举行的评估俄罗斯国家财富会议的数据,1991—199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83%。(注:斯蒂芬·申费尔德《俄罗斯的灾难来临》,因特网。)这种损失,俄国内外均有人认为超出两次世界大战。1997年增长0.4%,但是1998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下降0.5%,半年的下降超过了此前一年的增长。

1998年4月间联合国一份调查报告说,俄罗斯已经离开发达国家行列。一位官员特别增加了一个补充性说明:让俄罗斯参加西方七国集团,是一种“政治决定”。(注:法新社联合国1998年4月24日电。)5月12日,叶利钦在俄外交部讲话,说俄继承了苏联的大国地位,却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布热津斯基承认历史使俄罗斯还算一个“强国”和“重要国家”,但它只是一个“由一群将大量对俄国际援助中饱私囊的腐败上层人物领导的第三世界地区强国”,或获得第三世界国家特点的“具有地区影响的重要国家”。(注:法新社莫斯科1998年1月4日电;波兰《直言》周刊1998年第9期;1998年3月1日波兰《选举报》。)一位俄罗斯哲学博士说, 他的祖国“面临着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半殖民地及其跨国公司原料附属国的现实危险”。1998年是俄罗斯灾难集中爆发的一年。英国一家杂志说:甚至在俄政府最核心的职能——法治方面,外国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国家经常地缺少能使该国的基本社会服务保持正常运转的人或者政府时,外界或迟或早会介入,以弥补空缺。有个词是专门用来说明这种情况的,这就是殖民地化。虽说现在谈论俄罗斯的殖民地化为时尚早,但殖民地化的苗头已经出现”。(注:《西方人的负担——外国人越来越深地介入俄罗斯的管理》,载于1998年12月12日英《经济学家》。)

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保加利亚仅为十年前的51%,罗马尼亚为55%,斯洛文尼亚为75%,捷克为81%,斯洛伐克为82%。以法国雷诺公司控制罗马尼亚达契亚汽车厂51%的股份为标志,东欧各大汽车厂几乎被西方瓜分完毕。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誉为向市场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国家的波兰,1995年才恢复到1989年水平。捷克原先在东欧国家中欠外债最少,1997年外债达到212亿美元,本币贬值20%以上。 匈牙利是私有化彻底的样板,国有资产被西方瓜分,民族工业基本上不复存在。所有这些“改革国家”,都在1998年8月以后, 陷入到“俄罗斯旋涡”的一片惶乱之中。 (注:《真正摧毁柏林墙需要时间》, 载于1998年7月2日《论坛报》;《罗马尼亚民主政府正在失去一次绝佳的机会》,载于1998年7月16日英国《外事报道》周刊; 《保加利亚的形势已成僵局》,载于1998年8月 20 日法国《费加罗报》; 法新社索菲亚1998年8月9日电;《东欧恢复活力的步伐放慢了》,载于1998年5月 10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改革国家陷入俄罗斯旋涡》,载于1998年8月31日德国《商报》。)

(三)第三世界国力削弱

由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15国集团领导人1998年在开罗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在推行所谓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中,“工业化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他们的利益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注:路透社开罗1998年5月11日电。)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一个基本点,是削弱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世界最大的100个经济单位中,51个是企业,49个是国家。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国内生产总值低于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但是,国内生产总值高于跨国公司销售总额的国家均属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是跨国公司的主体。1990年世界500强中,美、欧、日即占405家。1997年世界500强中,西方经济占99%。1998年前20强中, 美国就有14个。 “任何一个主要跨国公司的控制权都被牢固地掌握在某一国家的资本家手里”。(注:克里斯·哈曼《全球化——一种新正统观念的批判》,载于《国际社会主义》1996年第73期。)至于现在的美国,正如一家日本杂志所说,“是由财政部、华尔街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组成一个集合体或曰经济复合体来操纵国家的政务的”。(注:《帝国循环的去向》,载于日本《诸君》1998年9月号。)美国人承认, “国际组织本身已成为全球化的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就是强制实行解除管制、管理货币的波动、强迫第三世界经济服从于偿还国债的绝对命令”。(注: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载于美国《泰洛斯》1996年夏季号。)日本作者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非是戴上了假面具的美国“占领军”》(注:大前研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非是戴上了假面具的美国“占领军”》,载于1998年12月9 日日本《追求》双周刊。)。

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金融等方面占居绝对优势。在这样的全球化和这样的国际秩序中,所谓削弱国家职能,就是削弱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西方资本自由流动、保障本国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职能。

(四)自然生态的破坏给第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

当前,西方以占世界20%的人口消费着世界80%的资源,继续把生态破坏的主要负面影响留给第三世界;其严重性伴随全球化的进程而日益加剧。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1998年10月1 日的报告, 从1970 到1995年,世界已失去近1/3的自然财富。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如粮食、鱼类、木材和淡水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都给自然环境造成压力;由西方国家造成的压力相当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两倍半。英国《新政治家》周刊1998年10月16日发表《环境污染,穷人受害》的文章,说富人在举行反对环境污染的抗议活动,而为污染所害的却是穷人,“污染正在地球上最贫苦的人们中展开一场悄无声息(且鲜为人知)的大屠杀”。第三世界在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270 万人中占90%,有2500万人因农药而中毒,500万人死于污水引起的疾病, 几乎所有城市幼儿患有对大脑有破坏作用的铅浓缩症。世界森林2/3被毁,并正以每年1600万公顷(约为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的速度消亡。90年代造纸所耗木材为50年代的两倍。美国、日本、欧洲纸制品消费占世界2/3,所用木材几乎全部来自第三世界。(注:《富国和穷国的不平等地反映在破坏生态环境及受害的程度上》,载于1998年9月14 日墨西哥《至上报》;《环境污染,穷人受害》,载于1998年10月16日英国《新政治家》周刊。)

(五)制造和加剧第三世界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频仍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墨西哥一家报纸指出,西方资本主义上个世纪靠侵略和瓜分地盘创造繁荣,本世纪以来靠战争创造繁荣,现在“像饿狼一样拼命地利用剩余价值来积累资金”。(注:《没有生产率,创造财富》,载于1998年7月12日《至上报》。)美国《政治经济信息述评》杂志连续发表文章,指出特别是从90年代以来,美国实物经济、人均物质生产和消费明显衰退,金融衍生物这一新的投机方式恶性膨胀。1990年, 全球金融衍生物交易为5万亿美元, 1993年15万亿美元,1994年45万亿美元。国际垄断资本远离物质生产过程,越来越使资本主义也使世界成为疯狂的大赌场,使金融癌症通过所谓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的渠道在全球传播和蔓延。1998年世界经济增幅下滑,但是全球金融资产总额却上升30%,外汇交易同贸易额的比率也从8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60∶1。1997年夏季爆发的金融危机,是近代以来第一次遍及第三世界各大洲的金融危机。根据保守的估计,截止1998年11月,亚洲危机国家和地区50%以上经济化为乌有的另一方面,是7000多亿美元转入美国。

这种金融危机是西方全球化的一个杰作。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这种突如其来的危险是由美国以及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门徒制订的极端自由市场准则造成的”。(注:《自由市场的谬误》,载于1998年9月6日《波士顿环球报》。)加拿大一位政治学教授指出,“引发亚洲危机的罪人——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财政部、华尔街、美国常青藤同盟大学的人,以及大型企业的经营者和北美的一些政府高级官员。”(注:《亚洲危机与美国的世界战略》,载于1999年1月 19日日本《经济学人》。)

(六)西方和第三世界教育、知识、科技差距扩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5年居民每10万人在高等学校就读学生的数目,世界平均1434人,西方国家为4110人,欠发达国家为824 人,最不发达国家为296人。 就同龄青年(指年龄在高中毕业后五年内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的总入学率来说,1995年世界平均16.2%,西方国家59.6%,欠发达国家8.8%,最不发达国家3.2%。正是对第三世界的知识霸权主义和技术霸权主义维系并扩展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上的优势。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发展,美国提出“网上一代”将主宰未来。这种“网上一代”的形成,不仅将使美国而且将使世界的两极分化空前加剧。

(七)全球范围劳动力贬值,第三世界深受其害

一位新西兰学者写道,全球化的成本大量转嫁给劳动者特别是第三世界劳动者。残酷竞争中降低成本变为扩大失业和削减工资,“对全球市场份额的争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劳动的贬值”,“公司正在不断增加其利润,而工人则在丧失其生存基础”。文章举例说:德国每小时工资45马克,捷克为其1/10;转到捷克生产的德国大众汽车, 同期工资没有增长,生产率却提高30%以上; 瑞士一家航空公司缩减120个岗位, 只改变一下付工资的地点和雇员的国籍,即可每年节约800 万瑞士法朗。(注:布雷恩·布罗克《全球化对劳动市场的冲击:一个德国的前景》,载于《欧洲事务评论》1998年第1期。 )两位德国作者的畅销书《全球化的陷阱》有专门的一节,题目就是《用付给1个瑞士人的钱, 可以雇用3个印度人》。该书详尽分析了所谓印度软件的发展, 不过是西方公司在那里只付低工资。然而西方公司已经在瞄准俄罗斯、东欧和亚洲“工资开支低得不能再低的”国家和地区。

(八)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不同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第三世界国家内部不同地区、部门、阶级、阶层之间贫富差距扩大

据世界银行1998年度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材料,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财产净值510亿美元,相当于乌克兰1997年5000 万人口的国民生产总值(524亿美元),盖茨等美国四大富豪的财产净值1530 亿美元,相当于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两国1997年2.1 亿人口的国民生产总值(1565亿美元)。

苏联解体造就了俄罗斯巨大数量的贫困人口。按照一家美国刊物的说法,俄罗斯几年来人均实际收入已下降80%,70%的人仅能糊口,4000多万人生活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成年人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4岁降到1998年的59岁。(注:《骄傲的俄罗斯难以维持下去》,载于1999年2月1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暴富者被称为“新俄罗斯人”或“新资本家”,在总人口中约占5%—8%。

美洲开发银行199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承认:“平均来说,该地区(拉丁美洲)国家的国民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大的。”(注:法新社华盛顿1998年11月15日电。)据说墨西哥属于得到全球化甜头的第三世界国家。按该国统计局的数字,贫困家庭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8.73%,富人家庭占64.12%,富人更富的同时平民的收益却在下降, 差距进一步拉大。巴西劳工部长安德列·乌拉尼承认,他的国家并不穷,但是在财富分配上出现了世界最不平等的现象,只要给占人口1%的富人增税10 %,并把增税部分分给穷人,就会减少这种现象。(注:《拉美静悄悄的革命》,埃菲社伦敦1998年6月1日电。)阿根廷一家报纸说,90年代拉丁美洲经济有所增长,“然而不平等却让人非常扫兴”,“社会不平等使目前的经济动荡给拉美各国政府造成了极大危险”。(注:《经济危机的黑暗面》,载于1999年1月25日阿根廷《号角报》。)

(九)第三世界的依附性加强

在西方的导演和胁迫下,非洲私有化浪潮使6000多家国营企业将近半数转入私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包括金融、能源、电讯、交通等部门大多落入西方之手。

在拉美,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57.3%的市场销售份额,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年平均销售额比拉美自己最大100家企业平均销售额多5.34亿美元。电信业被看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1998年7月,西方一次性干净、彻底、 全面瓜分和歼灭巴西电信产业。拍卖当天,里约热内卢数千名示威者走上街头,认为这种贱卖国有资产的行为是巴西的耻辱。接着是巴西圣保罗电力公司、巴西国际石油公司、南里奥格兰德电讯公司和巴西雷亚尔银行的拍卖。阿根廷80%以上国有企业被外资收购,外债高达1200亿美元, 每年仅还本付息即需180亿美元。银行90%的股份私有化之后,还出售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科尔瓦多的核电站及邮政部门。秘鲁的14家电力公司、萨尔瓦多的全国电信局和灯具公司、危地马拉和厄瓜多尔的电信公司都要出售。这正如一家台湾报纸所说,第三世界国家的电信业,已经成为西方的“俎上肉”。

俄罗斯主要靠出卖资源还债和勉强维持国家。不低于2000亿美元的500家最大型企业被以其实际价值3%的价格私有化。俄杜马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成员弗·利西奇金1998年10月15日在《论坛报》发表《“私有化证券”疗法》,说俄罗斯12.5万家企业平均每家以1300美元售出,“据最保守的估计,所出售的企业的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 丘拜斯之流根据其外国主子的旨意,只卖了72亿美元”。仅1996年的经济损失,就比卫国战争多1.5倍。1991—1996年流出资金3000多亿美元, “这是最卑鄙无耻的勾当:从俄罗斯人民手中偷走了3000多亿美元,然后借给我们,还要利息”。美国报纸甚至提出,比尔·盖茨索性把整个俄罗斯买下来,“并在世界舞台上消灭这个令人烦恼的国家”。

由于金融危机,美元正在大举进入亚洲。外资进入的主要新形式,就是用于收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注入1000多亿美元的贷款进行援助。1998年11月发表的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国家仿佛“火灾后受灾物资大拍卖”,“鼓励外国在亚洲投资的因素包括廉价资产”。台湾《国际日报》1998年11月21日载文,揭露美国投机商趁亚洲金融危机已投资100 亿美元收购日本、韩国、泰国的廉价房地产,以图适当时机出售并从中渔利。

(十)美国文化渗透第三世界国家

美国《读者文摘》48种国际版的发行量为2800万份;《大都会》有36个外国版本,总发行量为720万份。该报援引美国商务部的数据说, 1996年美国软件和娱乐产品世界市场销售额602亿美元, 超过其它任何行业。“这些统计数字表明,自从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世界各地的新市场向美国开放以来,美国知识产权的出口额上升了近94%,这还不包括每年由于盗版而造成的不计其数的损失”。(注:《美国的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载于1998年10月25日《华盛顿邮报》。)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不仅在第三世界国家、而且在其他西方国家,都已经引起关注和不安。作为美国世界战略的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着意在全球特别是第三世界普遍制造对美国的迷恋、敬仰、崇拜和彻头彻尾的奴性。

标签:;  ;  ;  

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的负面影响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