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183心灵#183诗歌--读“高原雪魂”_孔繁森论文

情感#183心灵#183诗歌--读“高原雪魂”_孔繁森论文

情绪#183;心灵#183;诗语——读《高原雪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原论文,情绪论文,心灵论文,诗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孔繁森事迹的宣传与学习中出现了不少歌颂孔繁森精神的文学作品,其中出版最早,影响最大,感人至深的应是郭保林同志的长篇报告文学《高原雪魂》。据作者说,该书从采访到完稿仅用三个半月时间,在撰写中他的心灵震颤涌流,始终处于诗情的爆发期。这种情感喷发式的创作过程,既体现着作者的诗人气质,又决定了这篇报告文学的诗的抒情性品格。

《高原雪魂》确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是情绪激越、意境高远、诗语优美的“雪魂曲”。它不是向读者讲述用英雄事迹编制的动人故事,更不直白说教,而是将英雄事迹升华为情绪美、心灵美,运用文辞化与意象化的方法加以表现。因此,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就不仅仅是政治道德的教化,而是包括审美情操在内的整个精神境界的净化。

《高原雪魂》的抒情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对于时代情绪的抒发与描写。所谓时代情绪是指特定时期代表群众意愿和历史要求的具有普遍性的情感意向,它往往通过对于社会焦点问题的强烈义愤集中地反映出来。这种时代情绪在作品中被赋予反腐倡廉的内涵,通过对主人公的典型性言行和群众对英雄深切浓烈的怀恋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作品的序章《风萧萧兮阿里寒》写阿里人民对孔繁森的深切悼念之情,虽是开篇,却是全书情感发展高潮。作者所以这样设计,不单是为以情节结构的倒置突出英雄在群众中的深刻影响,而是借群众对英雄的悲悼,渲染和抒发时代情绪,将读者一下引进情感氛围中去,并以情绪高潮确立全书诗的抒情基调。这是整个抒情乐章的序曲,颇象屈原的《招魂》,但所表现的已不仅仅是对英灵雪魂的招唤,而是人民对于理想公仆人格的热切祈求与对腐败现象的强热义愤。作者将阿里人民悲悼孔繁森的情绪升华为普遍的时代情绪,通过以下三种意象的描绘表现出来。其一,泪的波涛:“在这万籁沉寂之中,渐渐传来一丝微弱、颤动的旋律,像飓风掠过遥远的海面,波涛呻吟着、骚动着,转眼间,轰然作响,摇天撼地,那压抑在人们心头的泪水,像惊涛骇浪撞击在礁石上,在高高的苍穹下回荡起悲怆的和声……”其二,哀的氛围:“滞重的空气中回荡着低沉的哀乐,礼堂大门两侧垂挂着白色的挽帐……,成排的花圈分放在礼堂里四面墙壁旁,舞台的中央摆放着那张熟悉的、放大的黑白遗像……舞台两侧高高悬垂着一幅长长的挽联,笔酣墨饱,醒目动心: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城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其三,招魂的呼唤:“千山万水留不住,云呼水唤魂不归。……雪山有情,千尺素装裹身;河水有泪,万里流水奏哀。30多万平方公里的雪原极域,山山水水都呼喊你——孔繁森——我们的好书记!”作者对上述三种意象的描绘所极力喧染的正是一种普遍的时代情绪。泪的波涛渲染时代情绪的深广,哀的氛围喧染时代情绪的内涵,招魂的呼唤喧染时代情绪的急切。作品通过这意象的喧染完成了情绪的升华,把群众对英雄的哀悼升华为社会的时代的呼唤。

上述时代情绪笼罩全书,不仅形成作品抒情的基调,而且深化了作品的内涵,使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现实针对性。第六章《血,永远浓于水》写孔繁森为养育藏族孤儿而卖血,这本是表现英雄人物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但作者在描写中却注入强烈的时代情绪,深化了这一行为的思想内涵,在作者看来,一个地委书记卖血深藏着深刻的动机,这决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困难,而是基于深刻的忧患与激愤所采取的极端行动,它本身就是对于党内腐败现象的抗议与批判,是反腐倡廉这一时代政治要求情绪化的夸张实践。因此,作者便把这一章作为全书情绪的爆发点,彰善抑恶,爱憎分明,将满腔怒火喷向贪官污吏:

写到这里,我手中的笔颤栗了:

那些披着公仆外衣,实为老爷的贪官污吏们,当你们像饕餮的恶蚊,罪恶的蚂蝗一样,将长长的咀针插进人民百姓的血管,贪婪的吮吸民脂民膏的时候;当你们饱食山珍海味,挺着便便大腹,用牙签剔着牙缝间残留的浊物,走出灯火辉煌的宴会厅的时候;当你们搂着裸胸袒脯的妙龄女郎在光怪陆离的卡拉OK舞厅狂欢的时候;当你们在设置豪华的桑拿浴室,用富有穿透力的色迷迷的目光扫描着身着三点装“服务小姐”青春胴体的时;当你们用肮脏的手指点着受贿而来的,上面印有“毛周刘朱”共和国谛造者伟人的人民币的时候;……请你们看一看,我们真正的共产党员,伟人的人民公仆,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的好书记孔繁森吧!

这是作者的情绪,更是时代的正义的呼声!

《高原雪魂》抒情性特征还表现为不拘泥于英雄事迹的一般叙述,而精于人物心灵世界的描写与展现。作品告诉读者的不是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而是在这些事迹下面掩藏着的伟大而深刻的动机——心灵的美。作者在谈创作过程时曾说过,他不想编制故事,而立意要在心理描写上下功夫,有时从人物的一句话便生发成一节的内容。可见从分析人物言行入手挖掘与展示英雄心灵世界是作者所运用的基本写作方法。作者认为孔繁森是一个“好人”,构成这“好人”心灵畛域的是一个广阔丰富的“爱”的世界。他在《爱,是第二颗太阳》和《在爱的天平上》这两章的开头词中,都以“爱”的独特内涵来揭示这位英雄的心灵美:

——爱,就是牺牲,就是奉献,就是彻底的忘我。当你把所有的爱付给

对方时,也就是你最富有之时。

——无情未必真丈夫。他有情也有爱。他说,一个人民公仆,在感情的

天平上,始终应该把砝码放到人民一边。

这两段富有哲理蕴味的话,是对英雄心灵世界情感内涵的概括,也是作品心理描写所展示的核心内容。在作者笔下的孔繁森是一个情感最丰富的人,是一个智情意都得以完满发展的人格完美的人。他有亲情之爱,更有人民之爱,作品不仅不回避这两种爱的矛盾,而且以大量笔墨去描写与展示这两种情感在人物心灵天平上的撞击与冲突,以此揭示智情意三者在人物人格中的和谐统一及其独特内涵。在孔繁森的人格中智情意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并且具有独特的内涵:智是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情是基于这信仰的博大无私的爱;意是这信仰与爱相结合而产生的坚强的意志力与行动欲望。其中信仰是核心,它驾驶着情感,决定着意志的方向,是心灵天平上的价值标准。孔繁森的格言是:“最好的爱是爱别人,最高的爱是爱人民。”这就是对他爱的天平上的价值标准的概括。英雄心灵世界中两种情感——亲情之爱与人民之爱——的矛盾冲突在此得以统一。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没有将这种统一作单简化描写,而是真实地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这一过程中两种爱的撞击与冲突在人物心灵上所造成的痛苦与波折。书中的第四章(《爱,是第二颗太阳》)和第十章(《在爱的天平上》)的艺术魅力正来于这种情感冲突的真实描写。

在第四章中主要篇幅写孔繁森对高原人民爱的奉献,但最后一节《“我也想家”。却写他心灵深处思乡之苦。这一节运用的是抒情笔调,引用人物的日记和春节饮酒时击碗吟唱的歌曲,情意绵绵,真切感人,催人泪下。作者这样描写孔繁森在除夕之夜与同乡聚会时的心境:

歌曲唱了一遍又一遍,这些远离故乡的游子,在风雪高原谁能不思念故乡?谁能不思念远隔万里的亲人呢?谁不想在节日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人非草木,孰能没有七情六欲?

大家唱着唱着,眼泪滂沱肆流起来。孔繁森眼框里也噙满晶莹的泪花。不知多少个夜晚,他常常被梦中“儿子”“爸爸”的呼唤声惊醒,睁眼一看,高原孤月一轮,清辉如水;枯树瘦影摇曳,雁鸣长空,触景生情,怎样不让他思乡念母,热泪沾巾?

孔繁森怕同志们过于悲伤,强忍着眼泪又领着大家唱起《圣地拉萨》、《少年壮志不言愁》、《骏马奔驰保边疆》。这是他最喜欢的几支歌。……诗言志,歌抒情。每支歌都倾注这位铮铮汉子、共产党人的高尚节操和炽热的情爱。

这种情感的冲突与波澜,不仅无损于英雄的高大,而且更真实深切地写出了英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恪守信仰的坚定性。

第十章写孔繁森由于因公务而不能关照到西藏考大学的女儿在情感上所引起的波澜。所写的也是亲情之爱与人民之爱的冲突。女儿见不到爸爸,便哭着在电话里恳求相见。当孔繁森听到女儿在电话里哭泣时,他的心里同样是极其痛苦的。作者这样写道:“孔繁森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心打颤,手打颤,泪默默在流,他咽到肚里,咽到心里……生活啊,你为什么这么折磨人?在爱的天平上让我孔繁森永远难以掌握平衡?一个秤盘里放着6万人,一个秤盘里放6口人,这爱的天平怎能不发生倾斜?电话里又传来一阵哭叫声,啜泣声。孔繁森头嗡嗡的,骨肉之情啃啮着他的心,公仆之重任压在他的肩上,他的嘴角频频抽动着,心里隐隐发痛,他说不出话来,默默忍受着爱的折磨,……好一阵才说出一句话:‘你们原谅我吧……’说着,眼泪扑扑簌簌地掉下来。”这些情感冲突的细致描写正是作品最为感人之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从这些真实描写中我们看到的英雄不再是超人的神,而是活生生的音容亲切熟悉的好人。

《高原雪魂》的抒情性特征在语言上的表现是语言的诗化。这一点是极为突出的,也是这篇长篇报告文学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诗化的语言在作品中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哲理性、音乐性和形象性。

语言的哲理性是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所以便成为作品诗化语言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全书包括序章在内共16章,每章的标题及开头词的设计,在语言形式上颇象旧章回体小说。旧章回体小说每回的标题和开头的“西江月”其语言都具有旧诗词形式严整语意凝炼的特点,而该书作者在上述标题与开头词的设计中显然继承与创造性运用了章回体小说语言诗化的规律。这便是在整饰简洁的语句中注入具有思辩性与哲理蕴味的语意内涵。如标题:“爱,是第二颗太阳”、“血,永远浓于水”、“彩虹逝去,留下一个黑色的镜头”、“他的生命没有跋”等都具有哲理蕴味。每章的开头词都是语意深刻的哲理散文诗。现援引几段于下:

第七章的开头词:

——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抉择组成的,每一次抉择都是一个音符,这一串音符便是生命的一曲旋律——或高亢、悲壮、辉煌;或喑哑、低沉、阴郁。

第十五章的开头词:

——他说:青山处处埋忠骨,生命的价值在奉献。他看见一道彩虹。彩虹来自天地,来自日月,它的消失,也是它永恒的存在。

第十六章的开头词:

——人生本应该是一部辉煌壮丽的史诗。如果它的出生是序言,那么死亡便是跋文。而他的生命没有跋……

音乐性是语言诗化的另一特征,这种音乐性是由情绪节奏造成的。在该书中凡抒情的段落,其语言都具有鲜明的情绪节奏。和谐的情绪节奏便形成诗的语言的音乐美。这和谐的情绪节奏在作品中是通过音节的构成与特定修辞形式体现的。

通过音节有规律的变化构成语言的音乐美是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成功之处,也是这篇报告文学在语言上的特色。作品中的抒情文字在句式的音节构成上具有新格律诗的特点,即每个句式字数虽不同,而却有大致相同的音节,形成错落有致统一和谐的节奏,有的句式形成对仗。如:“惨云/愁雾/笼罩着/拉萨。悲痛的/飓风/袭击着/圣地。”这两句字数不同,而音节却相同,且形成对仗。又如:“花圈/默默/致哀,/哈达/情意/绵长,//人群/啜泣/声咽。”“白花/朵朵/绽放着/干部和群众的/哀思,//哈达/条条/系着/人民的/爱和悲痛。”“风卷/沙飞,//残阳/如血;//雪峰/垂首,//冰河/缄默。”这类句式在作品中极其普遍,它几乎成为所有抒情段落中的基本句式。

情绪节奏表现在修辞形式上便是排比与反复的大量运用。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三种语言技巧,这便是描写技巧、叙述技巧和抒情技巧。在抒情技巧中主要是成功地运用了排比与反复。只要打开那些抒情的章节,就会首先感到这两种修辞方法在抒情中所达到的极其明显的效果。在序章《风萧萧兮阿里寒》中作者就是运用大量排比与反复来表现阿里人民强烈深切的悲哀与痛惜之情的。如写孔繁森去世的噩耗在阿里群众中所引起的突如其来的剧烈打击时,作者连用四个以“就在昨天”开头的排比句强调人们感到突兀、难以置信的痛惜至深的情绪。在写人们跪倒在墓前垂泪痛悼时,又运用“孔书记,你回来呀!”这同一句式的连续七次反复,淋漓尽致地宣泄了群众的怀念之情。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句式近似语意凝炼的短句插入抒情文字段落中感情的回旋处,以词语的反复出现,表现情绪的反复,近似诗歌中的复沓。如在序章中,抒情文字按照悼念英雄情绪的发展脉络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但基调是天地同悲。作者便以“人神落泪,天地彀觫”、“雪山垂泪,残阳沥血”和“水涸狮泉,云散冈底”等短句分别插入三个抒情层次中,用语意的反复强化情绪基调,收到很好的效果。

语言的形象性构成绘画美。这在作品中也表现较为突出。作者是把英雄的人格美与西藏雪山高原的自然美结合为一体描写的,书的标题《高原雪魂》就揭示了这一写作特点。自然美的描写给形象性语言的运用提供了广阔天地,使语言的绘画美成为该书描写语言的重要特色。在作品中形象性语言的运用主要表现是通过语言色彩与形象的组合夸张所构成雪原独有的意象,表现与英雄人格相谐和的壮丽的自然美。因此,在描写景物时注意和善于对语言色彩与形象的选择便成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如对阿里自然环境的描写,便是以“草滩”、“荒漠”、“冰峰”、“溪流”构成的一幅壮美的图画。在描写中作者特别注意语言的色彩与意象:“白雪皑皑的冰峰,荒凉的荒漠,灰褐色的草滩;……高高尖尖的山峰犹如矗立在高空中的白色经幡,这是银光闪耀的冰雪世界,虽是盛夏,白天雪水溶化,流水潺潺,……。草滩、荒漠、冰川、溪流,构成一幅宁静壮美的图画……”又如对于戈壁大漠的描写,作者所选择的则是形象博大、色彩壮丽的“苍穹”、“荒原”、“彩虹”三种意象:“苍穹万里,荒原万里,飞架天地,构成天地之大美,那是慑人心魄的美,那是感人心旌的美!”

报告文学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文艺轻骑兵。由于它敏捷迅速地反映群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表现代表当前政治思想要求和趋向的典型人物与事件,所以,往往产生较大的影响和轰动。但创作过程的短暂性,常使作家无暇顾及艺术的构思与锤炼,以致影响了作品的审美价值。《高原雪魂》则避免了上述不足,是一部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都达到较高境界的不可多得的佳作。这成功大约与作者散文写作技艺圆熟又与所写人物曾共事交往过一段时间很有关系。

标签:;  ;  ;  ;  ;  

情感#183心灵#183诗歌--读“高原雪魂”_孔繁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