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兴趣教育 能力培养 创造性教学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支撑,“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口号越来越走近人们心中,教育不再仅仅是老师照着书本讲,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单纯的模式,在现代教育当中,体现的更多的是对学生个人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的全面培养,无论是教学理念及教育方式均要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紧跟时代需要和潮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至关重要。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起到极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师来说,会让教育成果事半功倍。
学习习惯如何培养?1、要求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基本障碍,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可以结合自己本身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拓展学习,学习效果更良好;2、注重听课质量。在上课过程中,作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最重要的都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取老师在课堂当中所阐明的观点和道理,学习老师在讲述过程中的思维形式、知识规律和运用方法。课上听课质量不高,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上学习机会,而且也占用了课后的时间,得不偿失;3、及时复习。人都具有遗忘性,有研究表明,一般人脑在3-5天左右记忆就会逐步减退或消失。俗话说“趁热打铁”,形成高频度的复习习惯可以再次巩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内容的理解,防止快速遗忘。随着记忆的加深,复习的频率可逐步放缓,也有利于新知识的接收。4、阶段性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各个知识点是相对分散的、孤立的,在考试中,是将所有知识点全部集中进行考察,因此,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点赋予自己独特的记忆和理解,要学会定期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和总结,将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使得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从点到面,才能有效运用。
二、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导学生进入探索之门的原始动力,是开启智慧和独立思考的引擎。
如何正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作为老师,要反复向学生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及学习的目的,形成正面的激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次,老师不应仅仅存在于课堂之上,课下也要与学生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对于课堂教育的重视和积极性。再其次,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照本宣科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教育模式,真正的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正确引导和指教。身为师者,要学会将知识点演变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进行拓展,将书本中生硬复杂的文字演变形成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最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注重班级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更多的创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机会,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三、培养探索欲和求知欲
在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基础下,实现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创造教学情景。
1、猜想性情景。猜想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途径。一个孩子如果对一道题目有其他的猜想,就会更深入的了解这道题目及背后蕴藏的知识点,他便会更积极的学习,关心老师的讲解,从而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创造猜想性的学习情景,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找寻方法和答案,领悟知识的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冲突性情景。认知冲突教学情景能最大程度的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易错点、盲点和缺失点,结合实际生活和数学实验设立对应的问题情境,形成冲突,顺理成章的引入新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中发现冲突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征服欲,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求异性情景。求异思维是不按照常规,寻找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同样的问题,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身为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案例,创建问题环境,引导学生的求异心理和意识。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努力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细心点拨,耐心引导,让他们享受在求异性思维活动的乐趣。
4、设错式情景。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根据学习重点、难点或易错点,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使他们明确错误之所在,知道错误形成原因,探寻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形成系统的、牢固的数学知识,用更活跃的思维和快乐的情绪进入到学习之中。
四、建立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大脑在思索时呈现出来的一种扩散性的思维模式。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实现一物多用,寻找多重解题思路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数学教学尚在逻辑形成阶段初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在于从一个事物的本身延伸到另一个事物或者多个事物上去,数学中的发散性思维特点包括了多感官性、流畅性和灵活性。
多感官性是指通过运用发散性思维,将思想思维信息逐步转化到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等,通过感官接受将信息进行加工。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它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指可以尽可能表达多的思维观念和尽快接收新的知识概念。灵活性是指发散性思维的变通和弹性,其反映出的发散思维是跨越转换能力,是一种由一类现象迅速过渡到另一类现象的的想象力,简单的例子就是数学解题中的举一反三,一个问题对应的多个解题方式和思路。
如何正确建立发散性思维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融会贯通,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并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在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不断思索新的问题,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最后形成评价反思,总结不足与优势,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知识的实际运用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它更是一种语言、一种艺术、一种思维方法,它教会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智慧,掌握知识,教会人们如何构建复杂的社会体系。在实际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的身影。企业成本如何计算?投资风险和收益如何计算?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最优?等等,均需要数学科学来提供依据和支撑。
教师可以更多的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类的教育实践活动,同生活实际相链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比如在课下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例如为父母计算各银行的不同理财产品的利息收益,通过比较计算出收益最高的产品;通过了解税率政策,帮父母计算交税情况;双十一购物节计算各产品的最终售价,了解产品实际优惠情况;比如构建企业,如何科学的计算各项支出,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等等,均具有较强的运用渠道和现实意义。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教师要走出传统,开创具有现实意义的创造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观察他人探究到模仿他人探究再到自主学习探究,化被动而主动,对学习保持热忱,对知识保持敬畏之心,乐于探索,享受学习的乐趣,不断拓展创新,善于交流探讨,实现个性化的正向发展,使学生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范欣欣.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学周刊,2014,05(17):152
论文作者:陈碧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知识点论文; 过程中论文; 能力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