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工业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2)03—0076—04
一、纺织压锭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4%,(注:本文数字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5%左右,至1997年底,纺织全行业企业达50113家,约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0%,职工人数1275万人,为全国工业职工总数的14.4%。自1986年以来,纺织品(含服装)已取代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出口创汇产品,扣除纺织工业进口用汇(包括纺机进口),净创汇居全国之首。由此可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纺织工业在资金积累,社会就业、人民生活、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从90年代起,纺织行业的生产过剩和结构失调矛盾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产品销售率下降,库存增加,各类效益指标下滑,全部独立核算纺织工业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独立核算纺织工业企业主要效益指标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产值利税率22.48 14.17 6.30 4.59 4.56 3.12 4.05 2.36 1.65
2.74
(%)
资金利税率69.00 26.50 9.84 6.62 4.92 3.65 5.55 2.52 1.64
2.54
(%)
销售利润 1.54 -0.12 0.54 -0.15 0.93 -0.97 -1.73 -0.64
(元/百元)
纺织行业从80年代的兴盛到90年代陷入困境,是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度延伸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工业一直走粗放型增长的发展道路,具体表现为:
1.区域结构趋同。自8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区域分布明显出现由大中城市向县城乡镇、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纵深地区的转移,从而发展为分散与集中结合的区域分布格局。然而这种转移并非是纺织生产能力的空间位移,而是按照只迭加不减少的反常轨道运行,结果造成低水平生产能力在各类区域均有配置,空间结构趋于雷同,其中以棉纺织尤为突出。
2.规模小的企业偏多,技术装备水平低下。由于纺织行业是最早放开的竞争行业之一,且技术门槛较低,整个80年代,小纺织遍地开花,受规模经济的局限,这些企业普遍资金积累不足,技术装备水平差,其产品的质量、品种、档次等非价格竞争能力弱,只有凭借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生存。在区域封锁、地方保护政策下,该类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地域发展空间,而随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外资的进入,小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处于明显的劣势。
3.内资企业改革滞后,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纺织行业同其他竞争性行业相比,国有资产比重高,国有企业产值占全部独立核算企业产值,1997年前一直在30%以上,最高达50%多,由于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其经济效益一直明显落后于非国有企业,特别是落后于外资企业,1996-1997年,国有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为-6.34元和-4.74元,资金利税率分别为-1.28%和-0.01%,产值利税率分别为-1.74%和-0.02%。
4.忽视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化、多样化的形成,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滞后于加工制造能力。
为解决纺织工业的问题,促进纺织工业走向良性循环,并为其他特困行业摆脱困境积累经验,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起带头和示范作用,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从1998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争取2000年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为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和振兴奠定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制定了一系列财政、税收及货币政策。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纺织工业以“压锭、减员、增效”为内容的大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压锭、减员的目标,纺织行业由一个困难最大、亏损最严重的行业进入盈利行业,2000年全行业实现利润290亿元,出口创历史最高水平。纺织压锭目标的实现,解决了纺织工业生产过剩的问题,为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奠定了基础,实现纺织工业的结构升级成为下一步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由于纺织工业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加入WTO将对纺织工业造成全方位的影响,为此纺织工业的战略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国际纺织工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二、国际纺织工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当今世界纺织工业生产与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纺织工业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同时存在,国际纺织工业竞争环境日趋复杂。
1.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世界纺织工业生产重心不断向亚洲推移。以棉纺织为例,1965年亚洲的棉纺织仅占世界总量的37%,1980年亚洲的比重提高到45%,1990年进一步提高到62%,目前这一比重已达到70%。从增长速度来看,80年代世界纺织业增长7%,亚洲增长了47%;世界服装业增长3%,亚洲增长了98%;90年代以来,亚洲纺织工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服装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比世界高6.8个百分点[1]。亚洲区域内产能的高速发展,大大超出了区域内外市场的吸纳速度,各国纺织工业在资源、成本、技术、外贸政策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在市场一体化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2.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纺织工业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和市场网络主导着高附加值领域的纺织工业发展。新技术革命为传统的纺织工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使生产、管理和营销效率大为提高,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导致了世界纺织业的竞争已由“价格和质量”的竞争,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实力竞争方面转变。在市场分割上,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牢牢把握着世界纺织品高档市场的控制权。
3.区域内贸易的发展使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变动,对贸易自由化、全球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1997年在欧盟纺织品出口中,67.9%为内部贸易,6.8%出口亚洲,4.9%出口北美。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自1994年启动,NAFTA之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纤维贸易额,1998年达到184亿,与生效前1993年的60亿美元相比,贸易规模扩大了3倍。也就是说,目前世界纺织品出口中,有很大比例的贸易是在区域内部循环,这种区域贸易的形成,对区域外出口国形成了不利的影响。由于区域内部的贸易一般实行零税率,而区域外贸易的关税水平一般在10%以上,因此区域集团化的歧视性关税政策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是一道不小的屏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4.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制度由贸易保护进一步向自由贸易回归,但各种贸易保护手段仍将长期存在。ATC(纺织品服装协议)的核心目标是逐步取消配额的限制,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完全自由化。但就实际进展情况看,ATC的目标似乎已不能按期实现,美、欧只能对其特殊的供应国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如美国对来自墨西哥、以色列等国的纺织品服装完全取消限制,欧盟已经取消了俄罗斯所有的配额限制,但是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真正的自由贸易很难如期实现。除此之外,发达国家还通过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行施压和实行新的限制,如美国对于出口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随意使用过度保障措施(TSG);欧盟对进口纺织品提出了环保要求,禁止使用偶氮染料;日本颁布了制造物责任法等等。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层出不穷,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纺织产业。
三、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面对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我国纺织工业必须认真研究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结合应对WTO的挑战,采取针对性的战略对策。
1.以原料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为依托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我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纤维资源,化学纤维资源也在迅速发展,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尽管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工资成本已占不到优势,但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熟练程度相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在常规产品领域,我国纺织工业还可继续保持一定的比较优势。现代竞争理论提出,决定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因素中,竞争优势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而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不足。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目前正处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和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时机。首先,应通过纺织企业之间横向联合、纵向延伸、混合兼并的途径,建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发挥纺织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企业并购重组中,要注重按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配置资源,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加强纺织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品牌和市场竞争能力。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服装出口要占到纺织工业出口总额的70%,但出口服装一半以上的面料还需进口。所以,国内纺织企业要把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档次,增加花色品种作为目标,通过关键性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提高服装面料的自给率。同时,积极培育国内著名服装品牌,鼓励成熟的国内著名品牌到国外注册商标,以此提高服装出口中品牌价值的含量,改变由发达国家控制纺织服装贸易高增加值领域的格局[2]。
2.加快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纺织品衣着用、产业用、装饰用的比例不尽合理,产业用、装饰用纤维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宏观环境下,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的市场潜力很大,应发展成为纺织行业新的效益增长点。在区域结构调整方面,以提高东部开发西部为主题,提高纺织品面料附加值和竞争力主要靠东部,开发中西部重点是发挥中西部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及存在于西部自身的广阔市场,着力发挥东部的辐射作用,形成东西部的互补格局,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力。要加快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适当降低国有经济在纺织领域中的比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准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的水平。为建立适应市场的快速反映机制,应按照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哑铃型”企业组织形式,调整我国纺织工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加强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能力,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以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国际市场需求。
3.进一步改善纺织工业的外部运行环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外经贸体制,外贸管理要创造条件以外贸经营权许可登记制取代审批制,最终过渡到自动登记制。国家应赋予纺织企业更多的进出口自主权,在原料供应方面,要形成棉花、化纤、羊毛等原料的购销及供应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原料进口环节上实行规范的代理制,并扩大生产企业采购原料的自主权;纺织品出口要向生产企业倾斜,解决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相隔离、信息反馈滞后、工贸脱节的问题;加快推行和完善配额有偿招标办法,通过公开招标市场,以竞争的方式实现出口企业的优胜劣汰,以利于在2005年前,纺织自营企业在欧美市场找到立足点,取消设限后能够迅速挤占欧美市场。
标签:纺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