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基本特征及资格标准研究——基于39所国家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骨干论文,基本特征论文,素质论文,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4)01-0069-06 一、问题的提出 1990年,一些工科类专科院校学者(如莫彬[1]和王义澄[2]等)在实践中提出专科教育需要培养“双师型”(讲师加工程师)教师。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首次明确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并于2013年对2010年启动建设的39所国家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进行验收,而双师素质教师①的培养也是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各界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并未达成一致,但该项目验收材料中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可见,这里的双师素质教师还是侧重于教学与实践的整合。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特征和资格标准,本文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项目验收材料,对这39所院校的校内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对其中部分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文件进行分析,并提出资格标准制定的若干建议。 二、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2013年参加验收的39所国家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在中国高职高专网“‘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验收专栏”上公示了各校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数据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该数据库中,双师素质教师主要面向校内专任教师②和校内兼课人员,但由于各校校内兼课人员情况差异较大,且双师素质教师占校内兼课教师的比例很小,因此本文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8.0软件,根据数据库中的条目,重点对各院校的校内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材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这39所院校的项目建设方案、项目总结报告、院校网站和网络搜索引擎等途径进行的。至2013年8月18日,共收集到其中15所院校若干年来与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相关的材料35份③,其中,确定认定条件(即资格标准)的文件或材料23份(3所院校仅有2010年④前制定的文件3份,7所院校仅有2010年至今的文件7份,其余13份为5所院校在2010年前后制定或修订的多份文件),与认定有关的工作通知12份。 本文利用Nvivo 8.0软件,对收集到的35份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将所收集的材料转换为软件支持的格式文档;将文档导入软件的“材料来源”;仔细阅读文档并进行自由节点编码,共计生成142个自由节点和15个案例;确认与双师素质教师资格标准相关的自由节点,进行树节点编码,形成5个主要的树节点(包括文件基本信息、文件用语、资格认定范围、资格认定类型和资格认定条件等),并将相关自由节点归类;利用节点进行查询和资料分析。 三、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特征 对39所院校公示的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数据进行汇总和整理后发现,共有15538名校内专任教师,其中,双师素质教师⑤12463名,占总数的80.2%。各校校内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多在75%以上,最高的达到99.4%。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中的条目,以下主要分别从性别和年龄、学历和学位、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以及专业领域等方面,对校内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分布情况进行说明和分析。 1.双师素质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全体校内专任教师中,男教师占48.6%,女教师占51.4%。双师素质教师中,男教师占49.3%,女教师占50.7%;超过77%的双师素质教师年龄在30-49岁之间,且以30-39岁年龄段居多,该年龄段双师素质教师占47.3%。 从性别角度比较发现,不同性别校内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不同⑥,且男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1.4%),要略高于女教师中的比例(79.1%)。 从各年龄段比较发现,不同年龄段校内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具有差异⑦。其中,30岁以上各年龄段中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均在80%以上,而30岁以下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略低,为60.2%。这说明30岁以下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认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双师素质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布 双师素质教师的学历以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有67.5%的教师具有大学学历,有28.3%的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双师素质教师的学位以硕士和学士为主,有48.2%的教师取得硕士学位,有38.8%的教师取得学士学位,但无学位的比例也达到11.2%。 从各学历层次来看,在具有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校内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均在80%以上,且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88.2%。但在专科及以下学历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就相对低一些,不足73%⑧。 从各学位层面来看,取得不同学位的校内专任教师群体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不同⑨。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接近,均超83%,但在学士或以下学位的教师中,该比例则低于78%。可见,学历或学位较低教师的发展需引起关注。 3.双师素质教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情况 有部分院校说明了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情况。在这其中,有94.5%的校内专任教师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在双师素质教师中,这一比例为95.8%。这说明高职院校中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取得率较高,但可能还未实现全体教师持证上岗。 4.双师素质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布 在全体校内专任教师中,有77.8%的教师取得中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双师素质教师中,取得中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为83%。对不同等级比较发现⑩,取得中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内专任教师中,各有超过85%的教师成为双师素质教师,但在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中,只有66.6%的教师是双师素质教师。这说明今后双师素质教师资格标准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未取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情况。 5.双师素质教师的职业资格等级分布 全体校内专任教师中有54%的教师具有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11)。在双师素质教师中,有63.8%教师获得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有30.1%教师未获得。 从不同等级比较发现(12),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中约有95%的人成为双师素质教师,但在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中,只有约60%的人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可见,从某种角度上看,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的条件具有多样性,但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通过其他条件被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的难度要大一些。 6.双师素质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关系 通过分析发现(13),双师素质教师中,随着他们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提高,他们所具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也在提高。这从一定角度反映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或专业能力的提升),也说明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高的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取得较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7.不同专业领域教师的发展情况 各专业领域的校内专任教师中,哲学领域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相对较低,为33%;农学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则最高,为93.3%;而工学、经济学和医学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也均达到90%。 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来看,各专业领域校内专任教师取得中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均在70%以上,特别是历史学和哲学的比例均达到87%。此外,哲学、历史学、农学和理学等专业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也均超过38%。 但从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来看,取得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超过60%的专业领域是农学(69.7%)和工学(64.4%),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这一比例均超过55%。此外,农学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高达46.2%,其次是工学(34.6%)。 总体来看,各专业领域教师的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但农学领域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和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均相对较高。 四、双师素质教师的资格标准 以下结合Nvivo软件分析中形成的节点,主要从文件用语、认定范围、认定类型和认定条件等方面,对所收集的部分国家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格标准进行分析。 1.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表述方式 在资格认定文件中,在2010年以前,“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的提法都有应用;在2010年之后,多数文件采用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提法,与建设文件和评估文件等相一致(见表1)。标签:专业技术职务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论文; 职业资格等级论文; 教师资格证论文; 学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