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规划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分析论文_兰宏福

海绵城市规划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分析论文_兰宏福

贵州省黔南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新的理念正被不断提出。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创造了一条新的水资源管控途径和自然灾害防御途径,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对海绵城市理念发展中的不足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应用策略

引言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水资源是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资源,然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海绵城市规划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海绵城市规划系统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所谓海绵城市,顾名思义,要求建设后的城市要像海绵一样,灵活适应各类环境变化,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变化,能够具有良好的“弹性”功能。保证在下雨过程中吸纳、存储、渗入和净化水资源,并在有需求的时候将储存的水资源释放并进行妥善化开发应用。整个吸收、储存的行为流程,能够为今后城市内部良性水循环系统构建和运作,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吸水系统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过滤,净化水体。

二、海绵城市的特征

1 关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性

在城市开展地下水、自来水收集存储和排放过程中,不会单纯地凭借地下管道,相对应地是配合城市自然环境综合系统,完成各类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吸收、存储任务,令既有的城市洪涝隐患得以克制。

2 确保城市能够针对各类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弹性”防御功能

海绵城市构建的理念,不单单倾重于城市内部水系统的恢复与维持,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工作亦非常重视,即强调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可靠性。

3 革新转换了传统的排水防涝模式

海绵城市主张将以往快排式等排水方法予以摒弃,并且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方针贯穿于城市排涝工程始终。另外,就是竭尽全力地令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加快城市内部良性水循环系统的构建进程。

三、海绵城市理念发展中的不足

1 定量分析存在漏洞

对城市进行详细的量化分析与调研是实现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而且多采用文字描述型的研究报告,由于其方法简单容易实现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出现偏离实际情况,所形成的调研成果也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并且所形成的规划方案也存在着不严谨等问题。

2 各种规划无法实现同步进行

海绵城市发展理论要求对城市的各种规划同时进行,例如土地规划、水资源规划等,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实现各种规划同步进行,出现了脱节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规划方案并不能实现协调发展,也无法实现对各个环节的统筹发展,不利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3 忽略竖向规划

所谓竖向规划就是对坡度、高程以及土方中的平衡发展进行有效的设计与规划,也是防止城市洪涝灾难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竖向规划,或者是规划与实际并不相符,这给城市建设的弹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策略

1 做好引领工作,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乡规划当中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城市的建设往往与水资源的配置、利用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等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低影响开发设施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技术措施,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利用等目标。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地面、生态树池、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湿塘、调节池(干塘)、环保型雨水口、初期雨水弃流设施、调蓄池、植被缓冲带、生态护岸、雨水湿地等。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相应的引领工作,坚决将城市总体规划当中的目标落到实处,并通过对城市开发蓝绿线的合理划定,最大限度的对城市现有的水环境进行保护。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用地空间应当满足的必要条件,尽可能的将屋顶绿化率、透水铺装率以及下沉式绿地率等与低影响开发有关的设施逐步融入到规划编制当中,使得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有效的连接,以便于能够及时的进行修正,确保海绵城市各项环节的顺利实施。

2 开展项目试点,突出公众参与

海绵城市的创建,对于我国绝大多数水资源短缺以及存有内涝风险的城市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实现雨洪利用能力的有效提升。项目试点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全面考虑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以及防洪排涝的相关要求等,使用最为先进的施工理念以及方法,逐步提升项目的施工效果,在公共建筑、城市道路以及综合性小区等区域进行项目试点,有利于为海绵城市的施工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经验,促进海绵城市建设更好的实现。

3 加强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海绵城市的施工建设过程当中,最为基础性的一项工作就是需要加强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持以及恢复城市原有绿地以及水体的吸水、渗水和净水的功能。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保护好城市原有的河流、湿地等较为敏感的水生态区域,确保这些区域不会受到现代化施工的影响,以便于能够留下充足的涵养水源,使得城市能够保留开发之前的水位特征。而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自然环境,相关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城市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综合使用物流、生物以及生态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修复水体环境,维护好城市发展中的水体空间。

4 制定促进海绵城市发展的政策

要想确保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在城市规划编制当中得到有效的落实,相关部门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促进海绵城市规划的相应政策法规,例如,对已出让但还未施工建设的相关地块,可以通过实施设计条件变更以及资金激励等方式,将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到施工项目的总体设计当中,并给予符合相应要求的项目一定的激烈。而对于还未出让土地的区域,在总体设计中除了需要具备以往中的绿地率或者是容积率等相应的硬性指标之外,还需要添加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理念以及管理方式,其中包括对于单位面积内的雨水控制、下沉式绿地比例以及透水铺装比例等等。

5 做好项目评审把关

在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相关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需要做好对于地块设计图规划方案的审核,重点加强对项目用地中雨水调蓄利用设施、下沉式绿地以及植草沟等相关设施规划的审查,确保项目的设计能够符合海绵城市设计的相关要求,从而使得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在城市规划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将成为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对环境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并且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要求相契合。因此,海绵城市必然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大地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节水的规划对策.城市水务,2010(09).

[2]姬秀玲.“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12).

[3]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

论文作者:兰宏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规划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分析论文_兰宏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