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论文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

萧子扬1,刘清斌2,桑 萌3

(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北京100089;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00)

摘要: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乡村振兴面临六大问题:产业发展滞后和经济相对滞后问题、生态环境整治问题、乡风建设和培育问题、基层治理问题、贫困问题、农民主体性和社会知觉问题。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有五大路径:①尊重农民话语,建设“农民主体性导向的乡村振兴”新形态;②加强社会工作的承认和嵌入,探索“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新模式;③培育乡村振兴自组织,探索“发展性的乡村振兴”新理念;④发展农村原住社工,形成“植根本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⑤回顾乡村建设历史,发展“反思性的乡村振兴”新方法。

关键词: 社会工作;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精准脱贫;农民主体性

一、引 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新时代我国农村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三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2018年1月,作为新世纪以来第十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任务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简称《规划》)对乡村振兴进行了阶段性谋划,成为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3]。“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意见》和《规划》均提出“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要求。《规划》进一步提到,“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提供关爱服务”,要设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引导10万名左右优秀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转型、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学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服务“三农”、发展“三农”、研究“三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及时反思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回溯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渊源,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可能路径,对促进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二、直面现实: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也意味着我国农村发展和建设问题愈发严峻,亟待解决。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产业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乡风建设问题、基层治理问题、贫困问题和农民主体性问题需要直视和正面回应。

(一)农村产业发展滞后和经济相对滞后问题

产业发展滞后和经济衰退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依旧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也使得我国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也由40年前的3 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但另一方面,受到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和城市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近10年来,我国基尼系数均超过0.4,表明我国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这也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成多重挑战。而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平衡表现在地区、城乡之间依旧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农业现代化存在多重困境和挑战。一方面,由于受到农业风险加剧、农业收益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三留守”群体剧增,农村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人口数量、质量等面临发展困境。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我国农村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始终低于城市,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趋于落后;其二、农村的产业结构略显单一;其三、农民收入较低,难以实现快速增长。此外,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方面,农村第一产业主要面临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绝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耕种方式、生产技术有待提高;农村第二产业存在制作工艺落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农村第三产业滞后,没有形成较为完善体系,服务能力有待提高[4]。因此,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需要进一步重视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根本性瓶颈问题,积极探索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经济发达的有效路径。

西起第五行(对照):羊粪肥200 kg、尿素4 kg、复合肥14 kg,尿素2.5 kg、复合肥2.2 kg。

(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问题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仅从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来看,目前我国农村有40%的建制村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的建制村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因此,这进一步影响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威胁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安全[5]。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严峻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第一、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类型众多,相互交织,点面交叉,新旧并存;第二、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尚不健全;第三、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第四、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第五、生态环境状况存在城乡差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需要更大的技术成本和资金支持[6]。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农村现代化的环保技术薄弱,有关生态保护的基础公共设施不完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力度也有待提高,而且部分具有高污染的工厂、企业转移至农村,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难以短时间内恢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产量的保收增收、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极为宝贵的财富,营造一个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必经路径和必然要求,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

(三)农村乡风建设和培育问题

文明乡风的建设和培养既是传承乡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是农村发展和建设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和谐村庄、文明村庄的重要特征和目标,是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精神素养的重要途径[7]。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蓬勃开展,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乡土中国的嬗变,部分农村的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不文明的现象,导致不良社会风气在我国农村地区蔓延,陈规陋习大行其道,严重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成为农村文明发展中极不和谐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当前农村地区不良风气主要体现在“盲目攀比”“大摆筵席”“高价彩礼”“封建迷信”“人情债泛滥”“传统孝道缺失”“赌博文化和低俗文化泛滥”等方面[8]。关于农村不良风气产生的根源,有学者认为国家治理取向偏失、乡村长期缺乏内在要素培育、现代化转型对乡村的冲击等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破解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着实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精神风貌,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治理,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努力培育文明和谐乡风,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四)农村基层治理问题

基层治理问题是农村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基础性议题,探索扎实、有效、良性的治理模式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乡土中国基于血缘、地缘、乡缘等关系建立的互惠、互信机制是传统社会中进行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发生了巨大变革,一些不稳定因素对农村基层治理产生了冲击[9],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农村基层自治陷入了一个无序的困境。一方面,我国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由于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是农民的参与不足,导致当前农村公共产品面临供不应求的境地。另一方面,农民利益诉求的疏通机制不足,缺乏理性和合法化表达的平台,国家科层体制和乡村社会联系机制存在断裂,导致农民上访现象频发。另外,由于监管不力,村霸现象频发,给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造成不良影响[10]。也有学者指出,法制悬浮、功利下沉和信任流失是农村面临的主要治理困境。其一,国家法律制度在乡村社会并未实现有效嵌入,导致基层治理进程中有跨越法律框架的情况;其二,基层干部追求功利化目标和短期效应,重点倒向维稳;其三,农村干群的信任感弱化,农民对基层治理信心不足[11]。总之,当前农村面临诸多社会治理难题,严重阻碍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必须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建构多元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

学术会议是一种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很多科技期刊注意到学术会议权威性、高知识性、高互动性等特点,通过承办和协办学术会议宣传期刊品牌,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承办或协办学术会议时通过融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推广,做好宣传把关工作,可以吸纳一大批来自全国科研院所与各大高校的高质量优秀论文,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刊文水平。传统投稿方式是长年累月口碑的积累,而学术会议可以将来自不同单位的作者汇总为期刊稳定的作者群,在短期内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极大优化了期刊的品牌建设过程。

(五)农村贫困问题

3.重点发挥社会工作的倡导者角色,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农村不良风气的蔓延导致农村社会生态面临诸多问题,这也要求我们需要重视社会工作的倡导者角色,加强对农村文明乡风的引领和指导。所谓倡导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应当倡导受助者采取行动,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特定行动才能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导案主采取相应的行动,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社会工作应当积极发挥倡导作用,引导村民树立良好风气,同时,也应避免完全忽视农村文化和农民意愿的强行推动的工作举措。

在喷口前后回流区特性方面: 喷口前后分离区的大小整体上随进口压强的减小而增大(具体数值见表5, Hs表示喷口前分离区再附点距喷口中心线的距离, Hl表示喷口前回流区最高点到下壁面的距离), 这是由于随着进口静压减小, 氢气喷流与来流静压比增大(见表 4), 喷流所具有的压力能相比于来流增大, 导致喷流对主流的堵塞及干扰效应增强. 当进口压强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如P∞=59, 51 kPa时), 分离区出现减小的趋势, 这可能与氢气和空气的化学当量比及氢气的燃烧效率有关.

是我不好,给你带来了麻烦,我走了,好好珍重自己!大夫说你肾虚,酒后加重,切记不要贪酒,按时服药。记得每天早上喝水,坚持下去,对心脑血管有益。手机、项链、戒指是你的,我不要,还有房产证,都在抽屉里。你好好回家过日子吧,只要你幸福我就心安了!

(六)农民主体性和社会知觉问题

第三、社会工作拥有专业知识和方法,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方案策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社会工作按照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性社会工作等类型,而目前专业性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主流。由于社会工作者大多数是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能够严格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并运用专业的服务方法和技能为有困难需求的案主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专业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小组、社区和社会行政等[21]。这些方法具有专业特色,在基本技巧和理论模式等方面和其他专业有明显的差异,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实际性作用。2010年,社会工作人才被写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2012年,中央19部委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与此同时,国家陆续出台了不同层次(助理、中级、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条例[22]。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专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而且社会工作者也作为专业性人才得以培养和发展。面对乡村振兴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加以诊断,并采用针对性方法加以介入,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三、何以可能: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渊源和专业契合

(一)历史渊源:社会工作和乡村建设的一次结缘

4.重点发挥社会工作的管理者角色,保证农村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为了稳妥推进我国乡村振兴进程,必须实现“治理有效”目标,必须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进而保证我国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事实上,为了保证农村社会治理的有序发展和协调运行,必须有相应的管理者加以介入和引导。而结合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角色来看,社会工作具有管理者的角色和身份。所谓管理者是指社会工作应当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必须协调好各项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进而保证整个工作过程有序、高效的完成。事实上,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课题,因此需要对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安排和协调,这也要求我们需要发挥社会工作的管理者角色,为乡村振兴治理与协调提供助益,进而保证乡村治理的有效、有序。

(二)专业契合: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

1.重点发挥社会工作的资源获取者角色,促使农村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实现产业兴旺发达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质量,努力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总之,由于乡村振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社会工作必须积极参与,重点发挥资源获取者角色,助力乡村振兴。所谓资源获取者是指社会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服务救助对象,更好地实现助人目标,必须利用社会资源网络联络政府、机构、社会等主体,并向这些主体力量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传递到受助者的手里[19]。而将这一理念付诸于乡村振兴进程,乡村振兴的宏观受助对象即是整个农村,微观受助对象即是具体的村民,社会工作需要充分争取资源,为农村发展和建设提供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所需的基本性资料。

首先,统一指标值的变化趋势。粒距合格率指标值要求越大越好,而重播率和漏播率指标值要求越小越好。所以由式(1)将粒距合格率指标也统一为要求越小越好的指标,如表7所示。

第一、社会工作是一门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学科。西方社会工作是基于变革时代的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是对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的回应。王思斌[19]指出,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事实上,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要目标,而且,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剧,一些新的、以前从未遇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这进一步拓宽了社会工作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总之,一方面,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专业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社会转型问题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从乡村振兴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农村发展和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产业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乡风建设问题、基层治理问题、贫困问题和农民主体性问题是最为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加以介入。另外,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拓展了我国社会工作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和工作范围。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高度人文情怀和问题意识要求其必须积极回应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王:ICME-14的会标(LOGO)充分结合了会议性质与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基本思想来自河图.河图与洛书一起一般认为是中华文明之始.《易经•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世的太极、八卦、风水等皆可追源至此.

第二、社会工作具有助人、救难、解困和发展的社会功能,可以有效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社会的主要任务在于助人,在于帮助人远离困境。因此,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助人活动,有助于促使主要问题的解决[20]。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生存、参与社会和发展等方面,当人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这些需要时,社会工作应该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救难指的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和正常生活问题,使其摆脱危难困境,解困指的是协助解决人们遇到的困难(该困难尚未危及生存问题),发展指的是充分挖掘个人潜能,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着发展困境,一方面是如何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温饱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全面脱贫,另一方面是如何强化农民的发展能力,激活农民潜能。针对上述问题和困境,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非常高的专业契合度,能够在助人、救难、解困和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在多方面、多维度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进程。

产业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乡风建设问题、基层治理问题、贫困问题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面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归根到底需要解决农民主体性问题、激活农民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自觉。学术界在论述乡村振兴中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时,通常采用社会知觉和主体性等概念加以概括。在社会知觉方面,其是指人们对个体的生存现状、自我发展、社会团结、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等社会性信息的知觉,是对自我和社会看法的高度概括[13]。萧子扬[14]研究认为,社会知觉是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需要充分激活农民的社会知觉,提升农民的参与活力,培育具有高度社会知觉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乡民、新乡贤和新乡工。所谓农民的主体性是指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主动权、参与权、表达权、收益权和消费权等。王春光[15]认为,在以往许多所谓的建设中,农民往往没有发言权,农民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尊重和确立,如果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任何乡村发展设计都是难以获得认同的。“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需要进一步确保和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应当借助增权、赋能等形式、途径提高我国农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切实形成“农民自己的乡村振兴”,进而保证我国乡村振兴进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何以可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可能路径

图1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逻辑演绎图

探讨社会工作参与我国乡村振兴领域和可能路径的时候,需要审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和范围、社会工作的具体过程等内容。首先是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其主要包括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等[23]。因此,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应当重点发挥上述角色,并用专业的方法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主要包括青少年、儿童、老人、残疾人、反贫困、家庭、民政、农村等工作领域。因此,这些领域也是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和把握。最后是社会工作过程。社会工作是一个社会行动,即它是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人的活动。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动员受助者积极参与,通过相互配合、合作实现助人目的。因此,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也应当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基于上述的理解,绘制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和路径演绎图(图1)。

(一)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结合定义来看,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助人,具有科学特性,这和乡村振兴战略在目标等方面高度契合。总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在专业属性、目标理念等多方面表现出一致性的特征,具体包括如下三点:

2.重点发挥社会工作的政策影响者角色,推动生态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素,需要建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促使我国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政策保证,这要求社会工作需要重点把握和发挥社会工作政策影响者的角色。所谓政策影响人,是指由于部分问题不是由生理、心理所致,而是由社会性因素所导致的。因此,对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政策或制度进行改变就是必要的。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诸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发挥社会工作的政策影响人角色,推动有关政策在农村的落实,促使政策深入人心,进而促使生态农村的建设进程得以加快。

打好扶贫攻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民生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总体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有了显著成效,位列世界第二,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3 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1%[1]。我国乡村和城市差距大、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区域平衡和区域发展。其中,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短板”在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极为严重,主要面临着生存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深度贫困现象众多等问题。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生计问题是我国扶贫攻坚战需要重点攻克的目标。而且,随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分配不公、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加剧,这导致农村贫困问题出现新的格局和特点:第一、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导致大量贫困人口的产生,转型贫困成为一种重要的贫困类型,限制了农村的发展;第二、贫困的代际传递,导致部分农民陷入贫困陷阱,并使得这种状况长期存在,产生了大量的长期性贫困人口;第三,在贫困政策方面,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贫困标准过低、扶贫模式单一、农民主体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贫困政策的有效发挥,并难以取得实质性改变[12]。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一个扶贫脱困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可行路径。

另外,我国有15个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分别是:横断山区、黄土高原地区、川北陕南地区、川西北龙门山地区、金沙江中下游地区、川滇交界地区、汉江安康—白河地区、川东大巴山地区、三峡地区、黔西六盘水地区、湘西地区、赣西北地区、赣东北上饶地区、北京怀柔—密云地区、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社会工作和乡村建设具有十分浓厚的历史渊源,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专业从西方传入中国,并与乡村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16]。我国早期社会工作的引入和形成主要有四大标志性事件: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成立(1912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创立(1914年)、沪东公社的成立(1917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创立(1922年)等,而在社会工作实务方面,农村社会工作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实验,诸如定县实验、清河实验、邹平实验等。其一、定县实验。1926年由晏阳初主持的河北定县实验尝试通过平民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救国,在合作经济、合作医疗等方面效果显著。其二、清河实验。1928年起,燕京大学社会系围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农村经济、农村卫生等方面在清河镇开展工作,并促使清河镇成为模范乡镇。其三、邹平实验。1931年由梁漱溟主持、建立乡村建设研究院,重点尝试通过培养乡村建设人员促进乡村发展,在农村组织、农业改良、乡村自治等发起到了重要作用[17]。有研究者认为,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具有多重价值,一方面,它是我国第一次用科学理论指导的社会实验活动;另一方面,它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一场社会工作探索运动[18]。因此,追溯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知,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建设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自引入我国以来就开始实施、落地的重要方向和领域。事实上,无论是乡村建设运动,还是新农村建设,亦或是乡村振兴战略,都带有农村社会工作特征,都要求我国社会工作者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者重新关注农村,扎根农村,参与到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来,这是历史必然,也是专业学科的本质要求。

5.重点发挥社会工作的支持者、服务提供者角色,实现农村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想把我国农村建设成美丽幸福的新家园,就必须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需要发挥社会工作支持者和服务提供者的重要角色。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者角色强调社会工作者除了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基本困难,提供直接服务外,还应当帮助案主实现自立、自强,即所谓的“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应当成为支持者和鼓励者,并努力提升案主的能力,进而促使自立和自我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服务提供者角色就是强调社会工作者需要向受助者提供服务,包括心理服务,也包括物质服务[24]。因此,面对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农民生计、农民发展等诸多问题,社会工作需要发挥支持者角色,进一步增强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主体性角色和地位,也需要发挥服务提供者角色,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物质帮助和心理服务,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路径

1.尊重农民话语,建设“农民主体性导向的乡村振兴”新形态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要求进一步尊重和增强农民的话语权,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形成一个以农民为导向的乡村振兴形态。当前,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但是仔细审视极容易了解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缺少话语权,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激发农村发展活力”[25]。而且,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果,并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尊重了农民的首创精神,进而促使我国农村制度改革和创新进程的有序推进。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设施过程当中,也需要尊重农民的话语权和首创精神,需要基于农民立场去思考如何完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及时调研农民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是什么,主动聆听农民的声音,考察农民需要的生活、需要的农村是什么,最大程度发挥我国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创建美丽乡村。而且,结合社会工作的有关理念和价值观来看,社会工作遵循接纳、尊重、自决的专业价值观,这要求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时,需要进一步尊重农民的话语权,尊重农民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进而建设一个以农民主体性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新形态。

2.加强社会工作的承认和嵌入,探索“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新模式 社会工作的承认问题和嵌入问题是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并逐步被官方承认、接纳和认可。而且,社会工作由于具有嵌入性的发展特点,长期和民政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相得益彰。面对乡村振兴这一社会大背景,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可度,积极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同时将农村社会工作和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有机结合,进而促使社会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得以嵌入式发展。学术界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模式,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这一模式和理念落地,进而推动我国新时期农村建设,促进我国乡村振兴进程的快速发展。

3.培育乡村振兴自组织,探索“发展性的乡村振兴”新理念 培育乡村振兴自组织,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是促进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26]是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正如杨开道[27]所言,中国社会结构面临着“农村和城市对立”的突出矛盾,城市在不断挤压农村的发展空间。因此,他认为,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出路和关键路径在于推动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组织化程度,必须在家本位为基础的农村扩展出“社会”的空间。总之,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培育自组织,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结合社会工作的相关专业技能来看,社会工作非常强调和提倡赋权和增能,积极培育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面对当前乡村振兴中的治理困境,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必须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必须加强农村自组织建设,积极培养农民的自组织能力,提升自管理水平,进而解决农村自治力量薄弱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发展性”的乡村振兴模式。

4.发展农村“原住社工”,形成“植根本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挖掘农村本土人才和农村本地社会工作者,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长期以来,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社区发展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更多是一个“外来者”的角色,在介入的初期较难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因此给社会工作者的相关工作带来一定挑战。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性问题,笔者试图借用“原住民”概念来加以回应,即重点强调在本地培育“原住社工”,以此重塑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换言之,需要通过培育本土的专业力量,发展社区的自生力,从而促进社区的自我发展。而且,笔者认为,在外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在本地培养出来的“原住社工”兼具了本土性和专业性等特征,它们来自本社区又拥有相应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因此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该社区,可以认为这是我国基层社区自我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有力路径[28]。事实上,我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有不少外来社会工作者、新乡贤参与进来,但是由于对本地情况不够了解、无法深入本地等原因,导致效果还有诸多不足,因此,需要在农村地区培养来源于本村的社会工作者,进而形成一个植根于本土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5.回顾乡村建设历史,发展“反思性的乡村振兴”新方法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回顾我国乡村建设历史,积极吸收和借鉴历史中有效经验是进一步创新我国乡村振兴模式的必要方法[29]。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借鉴和反思的内容,需要吸收以往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进程中有益、有效的经验,反思其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事实上,布迪厄曾提出“反思社会学”的概念,重点强调需要通过对社会学建构自身研究对象的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完成社会学的自我反思,否则将会陷入到一种“理论的无意识”和“想象力的枯竭”状态。而社会工作和社会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也需要建构一个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高度反思性的反思社会工作。笔者认为,反思社会工作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以史为鉴,二是反思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境遇。那么,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这一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历史上农村发展、乡村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反思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而尝试建构一个具有高度反思性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之,应当将“反思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纳入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发展具有反思性的乡村振兴,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的我国农村发展和乡村建设。

致谢: 本文曾在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第二届乡村振兴学术论坛宣读,并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相关活动资助以及博士生导师叶敬忠教授的指导,同时,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建议,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20.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30.

[4]李小杰,何静.社会资本变迁视域下的乡村治理困境及其突围[J].甘肃理论学刊,2015(2):64-67.

[5]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1):16-24.

[6]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5-12.

[7]李敏,张利明.当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态势、成因及对策——基于全国200多个村4000多家农户连续3年的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94-100.

[8]刘盛.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现实难点与关键举措[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5):629-634.

[9]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10]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11]张丽琴.法制悬浮、功利下沉、信任流失:乡村治理的三重困境分析[J].农村经济,2013(9):7-11.

[12]陈相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价值亲和与专业突围[J].理论月刊,2018(4):151-156.

[13]萧子扬,孙健.社会知觉:从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5):16-20,24.

[14]萧子扬,黄超.新乡贤: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知觉表征[J].农业经济,2018(1):74-76.

[15]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社会发展研究,2018,5(1):31-40.

[16]萧子扬,马恩泽.与社会学结缘的中国社会工作——一个学科史的考察[J].社会工作,2018(6):68-75.

[17]萧子扬.“清河实验”:当代中国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J].世界农业,2017(7):184-188.

[18]萧子扬,马恩泽,石震.乡村振兴背景下“清河实验”社会治理思想的再研究(1928—1937)[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2-42.

[19]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7,40,127-130.

[20]蒋国河.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角色与功能[J].中国农村经济,2010(5):23-27.

[21]张华,李小容.试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88-91.

[22]萧子扬,彭秀良.自觉和内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转向——纪念“马甸会议”召开30周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2-87.

[23]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6):174-193,246.

[24]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55-60.

[25]陈涛,徐其龙.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北京市Z村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73-77.

[26]李迎生,李文静,吴咏梅,等.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模式与介入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3(1):78-89.

[27]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4-56.

[28]萧子扬.培育“原住社工”增强“基层自生力”[N].中国社会报,2017-01-23(3).

[29]彭秀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几个问题的讨论[J].社会工作,2016(2):3-10.

Involvement of Social Work in Rural Revitalization:Why Is It Possible and What Can Be Done?

XIAO Zi-yang1,LIU Qing-bin2,SANG Meng3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2.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9,China;3.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00,China)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is a major historical task in modernizing China,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rural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A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practice,social work intrinsically fits with the overall goal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int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policy systems provide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social work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faces six major problems:industrial development lag and economic recession;environmental issues;social ethos issues;grassroots governance issues;poverty;farmer subjectivity,and social perception issues.There are five major ways for social work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First,respect the farmer discourse and build a new form of“farmer-oriented rural revitalization”;Second,strengthen the recognition and embedding of social work and explore the new model of“social work+rural revitalization”;Third,cultivate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xplore the new concept of“develo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Fourth,develop native social workers and form a new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ooted in native;Fifth,review the history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 the new methods of“reflect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social work;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social work;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farmer subjectivity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6924(2019)02-0224-09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19.02.26

萧子扬,刘清斌,桑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02):224-232.

收稿日期: 2018-12-27

修回日期: 2019-01-1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SH007)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SH168)

作者简介: 萧子扬,男,博士生,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研究,E-mail:xiaoziyang1997@163.com。

(责任编辑:尹琴,英摘校译:吴伟萍)

标签:;  ;  ;  ;  ;  ;  ;  ;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