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思想探析
柴广新1,2,3, 孙有平1,2, 杨建营1,2
(1.华东师范大学 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2.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在对我国学校武术改革的3种思想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理念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的新思想——立足单势,打练合一,技击对抗,培育精神。
关键词 中小学; 武术教育; 改革思想; 改革理念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它明确了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要求和贯穿领域,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重要指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中小学武术教育均以失去技击本真的竞技套路教学为主体,普遍采用“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成为学生强行记忆武术套路的过程,这样不仅未能实现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而且导致“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2]的现状,使“武术在中小学,已名存实亡”[3]。面对这种现状,我国学者、专家及有关管理部门提出了多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其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应该怎样发展中小学武术教育?选取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应该如何界定?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我国典型的3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和武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借鉴3种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武术教育规律,探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的新思想,以期为我国武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为优秀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实践载体。
1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增进体质健康,我国设置了中小学武术课程,将其包裹于体育课之中,其内容以竞技套路或武术操为主体,课时量占体育总课时一小部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全盘引进苏联的知识本位化教育体系,至今已经根深蒂固。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由于上述内容繁难、课时过少、教法单一、师资缺乏等因素,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正如邱丕相[4]所言:“尽管武术早在 1916 年就开始进入学校,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入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时至今日却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武术课基本上是徒有虚名,一些学校的负责人甚至明确表态武术课可以取消。一旦武术课在中小学丧失应有的地位,武术的普及推广和发展形势将会十分严峻”。目前,我国中小学多以竞技武术套路或武术操进行教学,其体操式的练习方式,失去了武术原有的本质属性——技击性,缺乏其他对抗运动项目所具有的目标感和成就感,因而使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5]。加上武术课时少,严重地影响了武术教学效果。这样的武术教育怎能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进健康、传承武术文化的目的?而导致这样的武术教学效果,无不与以下因素有关。
再次,朱彝尊幼承家学,弃时艺而习诗古文,安贫乐学,勤勉有加,追求博雅,通贯经史,塑造了良好的学术品格,为其编撰、整理文献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1.1 中小学武术套路教学与学生武术认知形成巨大落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受到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传统历史偏见[6]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武术多年来一直以套路或武术操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套路多数通过改造而来,属于健身武术和竞技武术。学生心中的武术是可以用来防身自卫、具有技击功能的武术。有调查研究[7]证实,武术吸引学生(尤其是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大学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技击价值。学生心中具有防身功能的武术与现实教学中不具防身功能的武术操、竞技武术套路相比,其内容不一致[8],以至于学生对学校武术产生心理落差。学习武术操和练习竞技武术套路,无法达到防身作用[9]。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武术套路,武术中的攻防技击核心无法表现出来,使学生得不到自我肯定,继而产生失望感,从而逐渐失去兴趣[10]。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的热情散失,学习的动力缺乏,使学校武术教育中出现“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1.2 武术套路技术的封闭性及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 就运动表现形式而言,运动技术可以分成封闭式和开放式2大类。封闭式是指技术路线、内容、要求均已设计好,练习者只需要按照其要求和内容进行练习即可;而开放式是指在基本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利用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使练习者可根据自己身体素质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学校武术套路是通过专家改编或改造的,套路形式和内容固定,练习者只需要“照葫芦画瓢”即可。这种封闭式的学校武术内容,与中小学生天性好动,占有欲强的个性不相符。封闭式的武术压制了中小学生天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必须重视开放性武术技击内容的设置。
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不仅内容封闭式,而且武术课堂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动作模仿,做到按部就班,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在我国大部分地方,这种“填鸭式”“注入式”的武术教学方法比比皆是。这类教学方法使学生死记硬背几个武术套路以应付考试,以至于“学生学得不伦不类,教的人叫苦不迭,看的人啼笑皆非”[9]。这种难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武术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智慧和潜能,更难引起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正因为这种封闭型套路及传统“注入式”教法,使学生由喜欢武术转变成慢慢远离武术课堂,导致校园武术“渐行渐远”[11]。
1.3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复杂难学,课时少,令学生力不从心 中华武术是一种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由武术大师、习武者精心研究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思想的身体运动。我国幅员辽阔,发展起来的武术博大精深,技术动作需要经历过多次演练,才会被应用于实践。因此,武术的技术动作具有深厚研究性和复杂性,而武术实践的载体往往是通过套路得以体现,比现代跆拳道、拳击、空手道甚至散打的技术动作难很多。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体育课中的中小学生而言,难度更大。邱丕相曾说:“对于武术工作者而言,五步拳是最简单的武术套路,但这对于一般青少年却有相当大的难度,仅一个仆步穿掌,就能难倒一片学生。”[9]黄永飞等[12]从动作角度对中小学武术动作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武术健身操的技术动作难度较大,中学阶段的基本功动作难度较大,掌握健身操的学生仅占21%,掌握部分基本动作的学生占26%,初中8~9年级仅有32%的学生掌握了2个基本武术动作。
3.2 套路繁杂、课时不足,中小学武术教学采用“立足单势”的必要性 武术套路是一项复杂难学的技术动作组合,是武术技术体系中难度最高的运动技术,对于中小学生身体和认知需求很高,需要充足的学习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才能达到形神合一的效果,否则就会出现“练的人不伦不类,看的人啼笑皆非”的现象。竞技武术套路是一种事先设计好的技术动作组合,属于封闭性运动项目,难以培养学生的技击防身能力,不易激发学习兴趣,因而,导致“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3]的结果。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课时最多的也只有12课时,学校学习的武术内容也大部分是武术套路,由于内容多而难,学习时间不足,大部分学生学过后就遗忘[27]。
以上学者的陈述和调查结果说明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难度偏大,武术套路简化设计不够合理,再加上当前学校武术教学的实质是竞技武术传习的化身,仍未脱离动作的规范性和熟悉记忆的影响,形成接龙式教学和记忆式动作学习,强调外形的“术”化而忽略“神”及攻防的教学形式[13]。鉴于此,中小学生在学习武术时通常感到力不从心且枯燥无味。
中小学武术课时在体育课总课时中的比例很低。20世纪90年代,我国小学武术课时为6课时,中学为8课时。2000年,规定小学武术课时为6课时,中学课时可以增加6%~8%。到2011年,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出台,小学的武术课时有所增加,小学1~2年级为12学时;3~12年级均为9学时[12]。随着国家对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加大,武术教育的课时也相应增加,但是对于具有高难度的武术套路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由于没有系统的训练和武术功底,中小学生在每周1~2次的武术课程中,对于内容丰富且难度较大的武术学习可谓蜻蜓点水,即学即忘。
1.4 以竞技套路教学为主,缺乏技击内容,难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小学武术作为体育教育中一项重要素材,其发展方向必然坚持“育人为本”,武术内容能适应每个学生的身心需求,以增强体魄,增进身心健康,培育爱国主义、顽强拼博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培养目标。当今社会,由于长辈过度溺爱,我国很多青少年儿童任性,抗挫折能力低下,意志力薄弱,拼搏精神缺乏。同时,虽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儿童的体质连续下降。究其因,无不与体育教育有关系,继而与中小武术教育亦有关联。武术教育的优势是培育青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和增强身体素质。由于以前的“套路中心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使中小学武术课程缺乏技击对抗的教学内容。武术套路是难度较大的演练形式,难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自强拼搏和爱国主义精神,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练习欲望,以至于套路学习难以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水平的目标。
青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人类的竞争天性,使中小学生对武术对抗产生了浓厚期盼。国外武技——跆拳道开展得如火如荼,已经充分地说明了武术对抗的必要性。人们只有在对抗竞争的失败中,才能锻炼出顽强不屈等品质;也只有通过竞赛对抗,才能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生喜爱的技击对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健康水平。已有研究[14-16]证实,学校武术课程的魅力主要归因于武术的技击价值。“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2]、“中小学武术名存实亡”[3]的客观现实无不与学校武术缺乏技击内容及无法培育自强不息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有直接关系。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亟待改革,摒弃不符合学生身心需求和脱离武术本质规律的学校武术内容。
2 3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
面临学校武术教育的众多问题,学者们不断探讨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思想和见解。早在20世纪末,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学校武术存在的问题。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尤其是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文件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之后,学校武术教育真正成为研究热点。
前2种思想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背景下提出,而最终两者均未实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只是从现实情况和弘扬文化2个视角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其中,第1种思想虽然从构思和理念设计上适用于普通学校的武术教育,但其“突出方法”中的对抗练习实际上已经设计好武术固定组合对练和套路对练,仍属于封闭性套路运动,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2种思想主要强调武术技术体系的整体性,对于专业传承武术文化的人群非常适合,且意义重大;而对于没有武术功底和充足武术学习时间的中小学生而言,难度太大,而且不符合中小学武术课时有限的具体实际。目前李杨[23]、董金花[24]等学者对段位制试点中小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段位制试点学校中,多数人对段位制的认识程度较低,学校对普段的成绩不重视,导致学生和教师对武术段位制教学的开展不积极,学校武术段位制的试点执行度较差。究其原因,可能是段位制本身存在问题以及对中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这种改革思想是否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还有待研究。从整体而言,这2种思想均使我国学校武术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5]。第3种改革思想以增强身体素质为出发点,契合当前社会和时代要求,也符合各级学校教育的需要,适用于各级普通学校。该思想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传承文化、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为目的,满足了国家和社会需求,因此,该思想是学校武术走向新起点的“船帆”。但是当前学校武术附属于体育课程的设置现状,决定了中小学武术课时严重不足,于是,对于“打练并进”教学思想的实施方案还须进一步研究和设计。
人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语境中提出了各种武术教育改革理论和思想,而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思想有3种。① 由邱丕相、蔡仲林、周之华等武术界专家在2004年前后首先提出并倡导推行“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此次改革由教育部主导,并出版发行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2005[17]、2009[18])和民族传统体育主干教材《武术套路基础教程》[19],但是该思想未能进入中小学实践。② 由北京体育大学吕韶钧、武冬等[20-21]武术专业人士随后提出的“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后来又将“突出拳种”修改为“整合拳种”)。该思想被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导的以拳种为单位的武术段位制教程吸取,正在向社会和各级试点学校推广。③ 2013年由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主席赵光圣提出的“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其后赵光圣等[22]又进行了细化研究,将教改理念、教改思路、教改目标分别确立为“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该思想由教育部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主导,当前正在各级学校进行改革实践。以上思想和改革实践是否能够有效培育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传承和传播传统武术文化进而实现教育目标?这一问题将成为讨论的热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空手道就是由我国福建的唐手转化而成。早期日本武打技术发展历程与中国武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有过繁荣到冷漠再到繁荣的过程。当前日本学校武道主要通过简约技术,强调两两对抗,重视“乱取”的教学[26]。简约即从传统武技中选取实用且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的招式作为教学内容,解决了技术繁难的问题;强调两两对抗,达到培养学生尊重对手、同情对手、敢打敢拼、刚健自强的精神之目的;重视“乱取”就是重视武术技击的实战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通过对抗练习提高学生灵敏性、协调性、快速反应等身体素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标。日本武道通过这些技术改造不仅使其普及于日本本国的各级学校,也普及于世界各地,而且柔道和空手道已成为奥运会项目。这种改造经验对于我国学校武术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鉴于以上对比分析,在“淡化”“优化”“强化”套路的3种思想中,根据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及借鉴日本学校武道成功的发展经验,中小学武术套路应选取“淡化”。从“淡化”中精选传统武术文化中具有深厚攻防含义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技术动作,以单势进行教学,在有限的几个课时内学会几个单势,能运用且成为一种健身和防身能力,这才是成功的武术教学。突出技击和运用是3种思想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打”上。那么怎样做到学会技击技术,运用技击技术,达到“打”的目的?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打练并进”和“打练结合”2种,这2种教学理念是从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2个方面进行表述的。因此,根据中小学武术课时的现状,如果把套路和散打进行平行教学,在有限课时内无法完成并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打练结合”比较符合中小学现状。更加贴切的说法,应该是“打练合一”。由于中国传统武术本身具有格斗和攻防特点,练习武术技术的同时也在学习打法。因此,中小学武术应以“打练合一”,使学生学习传统武术单势动作,学会攻防技术方法,达到能对抗、能格斗,以用于防身健身,培养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
3 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思想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与其他体育项目同等的运动功能,又具有超越其他体育项目的技击和文化教化功能。目前,全面发展学校武术面临着重重困难。那么,面临教育体制现状,体育学下的武术又应该怎样发展?众多学者也提出各种改革思想和理念,其中上面3种改革思想最为典型,为学校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没有足够地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设计学校武术发展策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致于在实施中困难重重。于是,学校武术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新思想,以充分发展学校武术教育,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喜爱武术并喜爱上武术课的教育目的。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探寻了新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
3.1 构建武术教育改革新思想的历史立论和教育理念 我国武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浇灌”中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然而,武术起始于单势的格斗防身,直到明朝时期,我国传统武术才有了武术套路技术的详细记载。这说明武术套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某种武术攻防技术的总结。因此,武术套路是由单势累积而成,其目的在于方便记忆武术技击招式。起初武术练习往往由功法、单势、喂招、散手、实战几个步骤组合而成。当然,当代民间大部分拳师都是先教套路,再教技击方法,其主要原因是拳师需要对自己的入门弟子进行一个长期的意志力和思想品德考验。对于意志力不强、品行不佳的弟子将被淘汰,最后只剩下品行优秀、意志力坚强、能吃苦耐劳的弟子,这些弟子将得到拳师的真传。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少至需要3~4年,多则10年以上。而这样的武术教育过程不符合现代中小学武术教育,中小学无法满足这个漫长的学习时间。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应契合武术发展的原始规律,从单势设置武术教学内容,以喂招方式传授武术技击方法,通过散手练就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同时,在整个武术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体质得到增强,敢打敢拼、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也得到培育。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进行技术延伸,可把这些单势串编成套,以便练习、记忆、流传,打练合一的练习模式应按此程式进行,而非一开始就练习套路。
在工程实际中发现许多桩基础建筑物在设计荷承载力高于实际使用荷载若干倍的情况下,仍会产生由于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无法使用的现象。经调查研究发现当桩身周围的土体的固结沉降大于桩基沉降时,桩身承受向下作用的摩擦力,这部分向下的摩擦力叫负摩阻力。桩身负摩阻力出现的条件主要有:桩端部支撑于较硬的土层中而桩身穿过欠固结土层;桩使用过程中地面大面积堆载导致沉降过大;临近场地地下水位降低引起有效应力增加而导致大面积地区性下沉等。
“育人为本”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育人为本”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主体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强调身心的和谐进步,其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性,而且重视人文性,使学生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武术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坚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应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遵循中小学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坚持从少至多,从易至难,从简至繁地安排武术教学内容。正如语文学习是从单个拼音字母到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文章撰写的过程;化学学习是以基本元素为单位进行扩展到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是以单个数字到加减乘除,一步一步地复杂化的过程。
集约化发展是指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产业组织结构高度聚集,人口集中,配置优化,资源节约,产业可持续发展。在2017年的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旅游的集约化发展战略。因此,应注重旅游业发展质量,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实现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变,推行多景区联合推销旅游产品,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
那么怎样利用武术文化来武化学生,增强体质,激发学习兴趣?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分析,学校武术才能做到按需取材,安排好适宜的教学内容,从而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立足单势”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套路复杂,难练难学,课时不足,学生兴趣缺乏,都是促使选择“立足单势”教学内容的必然之路。中小学武术课程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素质,培育勇于拼搏、坚韧不屈、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而封闭式的套路演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自然达不到提高身体素质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效果。应从传统武术套路中提取几式经典的具有浓厚攻防作用的招式,作为对中小学的教学内容。由于是单势,武术技术结构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掌握,需要的课时也相对较少,且每个单势具有深刻的攻防含义,可以进行对抗练习,从而把封闭性的套路转化成开放式的技击对抗技术类型。如此,既解决了内容的繁难问题,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和套路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2.3.6 PTH水平 7项研究[10,13-14,17-20]报道了PTH水平,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1,I2=63.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7。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7.85,95%CI(-24.88,40.58),P=0.64]。
中小学武术应做到“打练合一”,使套路和技击合为一体进行教学,体现武术的文化性和技击性。这样既保留武术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使武术具有防身健身功能,还使学生所学武术与其认知上的武术一致而不会产生心理落差。在学校武术不能独立为一个学科体系的前提下,在有限的几个课时内,“打练并进”教学模式的实施将会遇到很大的发展障碍;而“打练合一”教学模式将有利于解决课时量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几式防身技术。通过“打练合一”教学模式保留传统武术的生态性和本真性,有利于原生态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因此,“打练合一”教学模式将成为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选择。
气缸伸出时,气缸杆及内侧杆通过滑块沿窗框上下2条导向槽运动,防止因气流冲击活动窗扇而引起联动机构扭曲、气缸杆倾斜造成的运动卡滞,保证机构运动平顺可靠,降低脱落风险,提高车窗安全性。当机构运动至滚轮接触塞块时,气缸继续施力,外侧杆在塞块作用下克服扭簧作用力将活动扇叶外推向窗口并塞紧,以保证车窗外平面相平不存水(见图1b)[1]。
我国武术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套路内容的设计并没有完全根据学校教育的现状和青少年的身心需求进行,从而各自提出了“淡化、优化、强化”套路,均把传承优秀的武术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其实,学校教育是通过学校培养人才,以培养人为中心,利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培育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武术作为体育学科的一个运动项目,也必然用其武化学生,增强其体质,培养其精神,培育其运用武术进行健身和防身的能力,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5个环节(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利用)[9]中的“利用”环节。当前一些学者往往把传承作为中小学生武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以至于既没有传承好文化,也没有利用好文化培育人才。
中小学武术教育也应如此,遵循武术套路的历史发展规律,以传统武术套路教学为主体,先从传统套路中选取具有典型文化和攻防意义的招式进行单势教学。随着学段提升,再由单势到多势,乃至长短不一的套路,这些套路动作不仅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特点,而且具有深厚的攻防价值。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体现武术的本质属性,满足学生对武术技击的需求。强调学生的功法训练,运用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进行武术课堂的功法练习。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同敏感期,安排不同身体素质练习,以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重视武术单势教学的技击性,以“打”促练,增加武术学习的对抗性,达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做敢拼、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总体上做到以传统套路的单势教学为出发点,以由少及多的积累教学思路为主体,以武术技击和功法为两翼进行教学。
当下我国服装行业的运营模式通常可归为品牌、买手、加工企业和定制企业四种类型。服装企业的规模大小迥异,运营模式不尽相同,因此服装产品数据管理 (PDM)系统适应不同运营模式有一定的难度。国内有很多大型的服装企业已经开发了非常成熟的PDM系统,用于产品开发数据管理。这些PDM系统针对性极强,可移植性低。
3.3 体育课下位的中小学武术设置现状和传统武术属性决定了“打练合一”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置于体育学科之中,而体育学科的内容包含了各种运动项目,武术只是其中的一项,占有课时较少。在此背景下,怎样使学生像喜欢篮球、羽毛球等球类开放性项目一样喜欢武术?这是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在中小学,由于球类和跆拳道运动具有开放性和对抗性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的中小学武术课却不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原因无不与竞技武术套路的封闭性和打练分离有着密切的关系。只学习封闭式的套路技术,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正如篮球课一样,教师只教授学生原地运球,学生也会学得无精打采。只有通过学习技术后给予他们对抗竞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武术教学同样需要对抗竞赛,光有“练”,没有“打”,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武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本武术技术,还要学会武术技术的运用和实践,做到“打练结合,打练合一”,这也是学校武术改革的方向。
中华传统武术产生于防身自卫和战争的目的。优秀的传统武术不仅具有文化深厚的套路形式,还在每一式招术中隐含了丰富的攻防价值。传统武术(其中的精华部分)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无疑比竞技武术更能代表武术文化的精髓;而且,传统武术作为开放式运动技术,趣味性强,也更能激发青少年兴趣[21]。优秀的传统武术在进入学校教育时,需要专家、学者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筛选,做到弃其糟粕、吸取精华,为学校武术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传统武术内容,使学校武术保持传统武术“打练合一”的功能。同时,学校武术必须保留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属性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表现在技击方法的全面、训练手段的独特、搏击思想的智慧等方面,这是传统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征”[28]。以此增强学校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竞争力,使学校武术得到更好发展。
“打练合一”是从防身自卫、强健体魄的目标出发进行设想的。学生通过学习武术学以致用、防身自卫;通过致用培养武术兴趣,达到终身练习武术和强健体魄的目的。“打练合一”的教学模式是从打入手,做到以打代练,以练促打,练习既是通过技击对抗体现,达到打练结合为一体的目的。“打练合一”实施的基本方式为:在上课中,教师先预设对方的进攻招式,针对设立的进攻招式,采用所要学武术的招式进行防守及反击;教师需要边示范、边讲解攻守方法、原理,组织学生两两配合对练。操作方式为:教师先设定一位学生以某种拳法或腿法进攻,然后演示所学内容防守和进攻的功能,以喂招对抗的形式安排两两对抗学习,让学生体会武术单势内容在实战中的用法,一退一进进行配合练习。随着技术动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加快进攻速度和力度;随着技术的积累,最后达到能半对抗、自由对抗的效果。突破传统教学中封闭式套路教学模式,突出武术教学的体悟作用,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武术技击特点入手进行教学,这不仅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和终身学习武术的习惯。
根据麻石水电站2012—2016年实际运行资料,2012—2016年平均弃水约67d,水量利用系数约65.5%。其中,2015年和2016年弃水天数最多,约101d。采用1953年4月~2017年3月共64年设计径流系列进行计算,麻石水电站平均每年约有74d弃水,水量利用系数为63.2%。为了提高水量利用率,减少弃水天数,对麻石水电站进行扩建,利用现有机组因装机容量过流限制产生的弃水,扩建1台50MW机组可增加电能约6.503×107kW·h,扩建后,麻石水电站(含扩建)的总水量利用系数提高为72.8%,比扩建前增加9.6%。
研究发现,肉品风味的形成中脂类物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在加热过程中降解产生醛、酮、酸等具有良好风味特征的小分子化合物,又能参与美拉德反应,进一步产生肉类独特的风味物质[4]。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品,所以国内对蟹类脂肪酸的研究较多。董志国等[5]发现四大海区三疣梭子蟹脂肪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朱清顺等[6]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脂肪酸之间也存在差异。中华绒螯蟹独特的风味与其脂肪酸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试验通过投喂天然饵料,探究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在不同囤养阶段的脂肪酸含量与组成的变化。
3.4 中小学生认知心理与好动天性决定了应用“立足单势,打练合一”教学模式的适宜性 小学学龄期的儿童在6~12岁时,其认知往往以具体认知为主,认知理论把学龄期称为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已逐渐超出知觉限制,形成了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并能进行具体运算。这个阶段表现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有意注意力开始延长,观察力提高,有强烈的好奇心[29]。因此,小学生武术教育应注意内容的客观性和简易化,“多则惑,少则得”。内容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即体现武术的攻防价值,使小学生喜欢武术文化。由于小学生还处在快速成长期,各种生性还不稳定,认知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从传统武术选取2~3个经典的招式作为教学内容,先以单势教学模式进行,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累加招式,进行递增式教学,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才能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正真发展好学校武术。
学龄期是儿童角色意识建立的时期,易受社会文化影响,形成社会自我观念,从而确定个性。学龄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从2岁就具有的物主意识和占有感逐步增强,攻击行为产生并发展,而在适度的范围内,不会产生消极影响,不会破坏团体活动和遭受团体排斥。在情感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社会道德观等开始落实在行为表现上[30],且逐年深化。如一些学生随着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善恶认知也更明晰,即“他们不单是简单地‘爱好人,恨坏人’,而且能把这种爱憎感从亲人、班集体扩大到国家等方面”[30]。根据学龄期儿童的特点,需要通过武术大力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侠义精神、尚武精神和以团队合作、自强不息、团结宽容、重诺诚信、礼敬守法、节俭廉洁[26]为内容的武德精神。只有传统武术文化具备培育这些精神的功能。当前学校的竞技武术套路缺乏该功能,原因是它缺乏技击性和格斗防身内容。迎合学生占有欲的需求,在规则规制下,发展中小学生格斗对抗能力,使其喜欢上武术课程。同时,只有传统武术才具备技击性和文化培育性合二为一的功能。要使在学校体育裹挟下的中小学武术得到有效发展,只有选取传统武术,采用“打练合一”的教学模式。
皮亚杰认为:12岁后学龄儿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开始掌握抽象、形式和逻辑的新思维,不需要依靠实物即可解决假设性、具体性问题,但是易导致理想主义思维,反映在青少年特有的挫折感、反抗感和道德定向等方面[30]。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和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武术教学应以半对抗和对抗为主,使学生在对抗中练习单势武术动作。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将单势动作组合成小而精的武术套路,从格斗对抗入手,使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武术动作,增加体悟感,增强主体性,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立足单势”是为了减少武术套路中一些不符合中小学生身体发展需要的因素,做到求质保精,从以往的套路教学中解脱出来,以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能真正地从武术教学中体验身心,以更好地立足于学校课堂之上[31]。“打练合一”突出学生先天的占有欲和物主意识,在武术教学中体现于技击对抗,帮助学生体悟武术单势动作的攻防价值,以理解的武术套路。为此,对于中小学生武术认知和天性发展而言,“立足单势,打练合一”是最适宜性的一种教学模式。
3.5 学校武术技击对抗是体现武术本质和魅力之必然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其技击性,也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主要特征,更是学生喜欢武术的真正原因。研究[2]表明,中小学生认为武术具有防身自卫功能的排在第1位,而健身功能排在第2位。学生喜欢武术是由于其具有技击对抗性,通过学习其技击技术,达到防身自卫的目的。然而,当前中小学武术的教学内容依然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这种封闭式技术特点,使学校武术成为了“操化”的“舞艺”,脱离了武术自身的本真。即使学生通过长时间努力练习,也未能达到防身自卫的功效,自然会对学校武术产生失望。
众多学者、专家对当前学校武术技击内容设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例如:邱丕相等[19]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武冬等[21]提出“突出拳种(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赵光圣等[22]提出“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王岗等[5]提出“突出拳种意识、文化意识”。从他们的改革思想可以看出,不管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还是“突出技击”,都无不强调学校武术技击方法的教学,技击对抗的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日本柔道、剑道、空手道的练习方式中,两人“搏斗”成为主要形式,只有通过充满不定性和紧张性的两人相搏,才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才能长期发展。因此,中小学武术教学应强调技击对抗,通过攻防技击技术学习,从喂招开始,经过隔空对抗、半对抗、对抗、自由对抗练习模式[25],达到培养学生自卫防身能力的目的。这是学校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展示武术魅力必由之路。
3.6 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确定了学校武术应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育精神为主要任务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32]指出:当前,学校体育和校园足球工作要牢记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博精神。表达了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是增进学生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培育体育精神,培养终身体育的锻炼能力。学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能偏离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然而,当前不少学者、专家把学校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认为中小学武术教育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为主要目的,而把育人作为次要目标;主张学校武术需要保持武术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对于中小学武术教育而言,就是本末倒置。学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课程,是培育学生的载体,是被利用的“对象”,而不是被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对象”。当然,学校武术使学生学会一些武术技能和掌握一些武术知识,自然也使武术得到传承和传播,但是,这不是学校武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利用武术文化培育学生。武术传承应依赖少部分人,如民族传统专业武术选修班的学生、武术传承人、武校学生及武术俱乐部的学员等。这些人对武术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和天赋,是传承优秀武术文化的主要对象。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承武术文化,保留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气息,使武术文化代代相传,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上文例(1)这样的句子属于典型的叙事语体句,符合上面列出的要求;而在《骆驼祥子》中的另一段,则属于非典型的叙事语体句:
学校武术教育是利用武术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武术技能,学习武术文化礼仪和武术道德,达到自卫防身、健身修身、立德树人、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应该把中小学武术教育定位于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之中,即以“育人为本”“以人为本”之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育民族精神。学校武术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置均应从中小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只有满足学生身心需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通过武术本质属性的技击进行对抗练习,培养学生防身能力,在对抗中达到健身、锻炼意志力和熏陶品德行为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好学校武术教育,武术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犹如国外武技跆拳道和空手道一样受到欢迎。久而久之,由于学生对学校武术的喜欢,参与频度增加,渐渐地培养学生利用武术健身防身的能力,使武术成为终身健身项目。
BOOST电路控制方式有PFM模式和PWM模式,而本文设计选用PWM模式。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对BOOST电路进行数学模型建模的时候,需要满足以下 3 个假设条件[1-5,8-10]:
基于此,学校武术不仅要以武术防卫健身、磨练意志、精神修炼为目的,还要讲究学校武术的时效性和趣味性。通过具有开放性、不定性和紧张性的两两对抗,体现学校武术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本真性。通过“打练合一”的技术模式,简化武术套路,从武术套路中选取具有典型攻防含义的单式动作,立足单势,以由单式到多式组合,以由简及繁、由少至多的教学顺序进行套路和技击格斗相结合的教学。使学校武术既传承了武术的文化性,也保留了武术技击性;同时,既降低了学校武术动作的学习难度,又体现了时效性特点,突破当前武术课时不足的限制。通过技击对抗,培育学生顽勇拼搏的品德,磨练意志、陶冶品行、学会仁义、展示礼节,达到立德树人、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通过有趣的竞争性技击对抗,达到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因此,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应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以“立足单势,打练合一,技击对抗,培育精神”为新思想,根据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实际现状进行实施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EB/OL].[2017-01-29].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AxMDUwNQ==&mid=2650643912&idx=1&sn=c0356d89016fe9baf6af12d82c965311
[2] 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62-64
[3] 课题组.改革学校武术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中华武术,2005,4(7):4-5
[4] 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25(4):18-19
[5] 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1-67
[6] 张峰,赵光圣,吉洪林.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41-45
[7] 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126-128
[8] 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9):64-68
[9] 杨建英,杨建营,徐亚奎.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7):125-131
[10] 李卓嘉,雷学会,王 岗.学校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的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9):91-96
[11] 杨凰.校园里,那渐行渐远的武术[N].中国体育报,2009-02-26(7)
[12] 黄永飞,王兴泽.动作发展视野下学校武术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6):102-109
[13] 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搏击·武术科学,2010,7(3):1-2
[14] 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74-86
[15] 杨建营.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3(9):73-76
[16] 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98-101
[17] 蔡仲林,周之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0
[18] 蔡仲林,周之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5
[19] 邱丕相,蔡仲林.武术套路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0
[20] 武冬.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1-3
[21] 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98
[22]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23] 李杨.河南省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推广现状及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17-37
[24] 董金花.湖南省武术段位制进小学校园的推广现状研究:以长沙市试点小学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19-32
[25] 杨建营,王家宏.3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8):5-12
[26] 郑旭旭,袁镇澜.从术至道:近现代日本武术发展的轨迹[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0-27
[27] 杨建营,邱丕相.浙江工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反思[J].体育学刊,2015,22(5):92-97
[28] 武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23-1625
[29] 季成叶.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8-95
[30] 静进.儿童少年心里发展[M]//季成叶,姚兴家,王家林.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71-85
[31] 李富刚,涂琳琳,季浏.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5):613-620
[32] 王登峰.增强体质和培育体育精神是学校体育之要义[N].中国教育报,2017-08-19(3)
The Reform Ideas of Wushu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
CHAI Guangxin1,2,3,SUN Youping1,2,YANG Jianying1,2
Abstract The study explored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Wushu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It analyz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hree ideas pointing to the school Wushu reforms and put forward the new reform idea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namely,“one-form focused,actual combat and practice combined,confrontation based,and spirit cultivation”,based on the “humane-oriented” concep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law of adolescents.
Key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ushu education; reform ideas; reform concept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19)04-0059-08
DOI 10.16099/j.sus.2019.04.009
Author ’s address 1.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Health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Jiangxi,China
收稿日期: 2018-10-11;
修回日期: 2018-12-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TY072)
第一作者简介: 柴广新(1977-),男,江西万年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Tel.:15216178908,E-mail:chaiguangxin99@126.com
标签:中小学论文; 武术教育论文; 改革思想论文; 改革理念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论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