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浮锚杆防水节点做法探索与应用论文_陈帝明

广东建安昌盛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抗浮锚杆作为抵抗地下水浮力的重要措施,在地下室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阐述了抗浮锚杆节点防水做法,并对抗浮锚杆节点防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抗浮锚杆;地下室;防水节点;做法;应用

随着城市建筑用地面积越来越缺少,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空间,地下室埋置深度逐渐变大,其中对于较高水位地区,建设地下工程不可避免要考虑到地下水浮力对建筑物的影响,抗浮锚杆成为了解决地下工程项目抗浮问题的关键。由于抗浮锚杆作用于基础较深的高水位地下,需要对其节点进行防水处理,现针对地下室底板抗浮锚杆部位的防水处理重难点作相关探讨,以保证抗浮锚杆的抗浮性能。

1 概况

1.1 工程概况

某工程项目,基坑深度约12m,属于深基坑范畴。项目用地面积16863m2,总建筑面积为87242m2,其中地上60219m2,地下27023m2;项目为一单体建筑,地上3~15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59.40m。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采用平板筏基加抗浮锚杆抵抗地下水的浮托力,底板厚度分为650、900、1100、1300mm以及1500mm,抗浮锚杆数量为2220根,锚杆间距分为1500mm×1600mm、1600mm×1600mm、2100mm×2400mm,锚杆孔径为200mm,单根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400kN,抗浮锚杆嵌入垫层以下深度为3500mm。锚杆杆体为3φ32mm,浆体为M35预拌砂浆。

1.2 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场地的勘察报告及钻探资料,场地土层主要有:填土(Qml)、冲积土(Qal)、风化残积土层(Qel),基岩是石岩系下统测水段(Cldc)地层,岩性为灰岩、炭质灰岩,揭露深度内为强、中、微风化带。

1.3 地下水情况

本工程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基岩风化层其水量与基岩裂隙发育程度有关,本场地填土层为主要含水层。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内稳定水位埋深0.30~2.10m,标高2.52~4.80m。场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场区南侧人工湖地表水补给,据调查,本工程场区地下水年变幅1~2m,近3~5年场区东北侧最高水位标高约5.00m,西南侧约3.00m,场区南侧存一池塘,勘察期间测得水位标高2.50m。

1.4 设计概况

锚杆全面施工前应作试验锚杆以确定锚杆长度,试验应根据不同土层情况、锚杆长度及设计抗拔力要求确定试验组数,每种情况至少取1组,每组锚杆数量不少于3根,验收试验锚杆数量不得小于锚杆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6根,验收试验的最大试验荷载为单根锚杆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

2 抗浮锚杆节点防水做法

2.1 设计做法分析

设计节点做法适用于2根以内锚杆杆体且杆体间距较大,便于施工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层,但桩头周圈防水卷材不连续,抗浮锚杆节点防水仅依靠遇水膨胀条止水,遇水膨胀止水条经过反复数次的膨胀之后,膨胀效果会逐渐下降。对于深基坑地下水位较高区域,防水效果较差。

2.2 方案比选

通过收集本地区抗浮锚杆节点做法及应用效果资料,汇总后得出:各方案普遍采用抗浮锚杆杆体焊接止水钢板的做法,但对于锚杆节点处做法不尽相同,效果也有所差别,详见表1。

表1 节点防水方案比选

经理论分析、BIM模型绘制及实物样板展示,确定了第3种做法为本项目实施方案。该做法沿用锚杆杆体焊接止水钢板工艺,改变常规节点做法,不受卷材类防水材料限制,防水节点可操作性强,防水性能可靠,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确认后可实施。

3 抗浮锚杆节点防水处理技术应用

3.1 施工工艺

3.1.1 施工准备

(1)抗浮锚杆杆体钢筋与宽200mm、厚4mm止水钢板双面焊接,止水钢板至垫层高度控制在300mm;钻孔孔径200mm,注浆时预留20mm“锅形”凹槽。

(2)防水类材料包括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厚4mm改性沥青(SBS)防水卷材、厚3mm改性沥青(SBS)防水卷材,均按照相关规范抽检、送检取样合格且于施工前取回试化验合格报告。

(3)基层含水率满足要求,检验方法:选取1m×1m的卷材平铺于基层上,静置4h,掀开后卷材及基底均无水印即可。

3.1.2 施工流程

基层清理→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养护→灌注第1遍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达到厚20mm为止)→养护→涂刷冷底油→锚杆四周铺贴厚4mm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附加层(锚杆根部防水层上返)→热熔铺贴第1层厚4mm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热熔铺贴第2层厚3mm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锚杆杆体间隙灌注(涂刷)第2遍双组分聚氨酯→施工厚50mm的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3.2 施工要点

3.2.1 锚杆防水基层清理

防水施工前复查止水钢板是否按要求满焊,见图1。先用钢丝刷、毛刷配合吹风机清除锚杆杆体及缝隙内粉尘等,再对验收合格的基层进行清扫,保证基层的洁净,见图2。

集水坑、电梯坑、柱坑及降板等无抗浮锚杆布置区域的阴阳角附加层可同时穿插施工。

3.2.5 灌注(涂刷)第2遍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

采用特制小桶将同比例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灌注于锚杆上返层间隙内,灌注速度要慢,避免流淌造成已施工完成的卷材污染,同时保证灌注高度与上返层卷材齐平,静置6h后要注意检查补灌。

灌注第2遍聚氨酯时,可穿插热熔铺贴第1层厚4mm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大面。

4 结语

总之,由于抗浮锚杆作用于基础较深的高水位地下,其节点防水处理存在着相关技术难点,本工程抗浮锚杆施工项目在常规防水设计基础上,结合规范的施工流程进行项目施工,并对施工完毕后进行质量验收,其验收结果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具有一定工程实践意义,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丰涛、蒋国琼.浅析抗浮锚杆的抗浮设计[J].建筑结构.2013(02).

[2]王家林.抗浮锚杆的布置方式及防水板的设计探讨[J].建筑结构.2012(02).

论文作者:陈帝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抗浮锚杆防水节点做法探索与应用论文_陈帝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