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指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力量。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纵观人类社会发展,从社会经济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联的角度来考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及个人本身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没有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个本身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会缺乏动力。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除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外,缺乏实实在在的动力是根本原因之一。

首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使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经济上客观需求的动力。

我国是一个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技术的和自然的原因,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我国的农业却成了国民经济中的落后部分,成了发展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这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生产工具非常原始,农业生产率极为低下,其结果是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民普遍贫困。这种状况就严重限制了对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需要,导致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又主要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消耗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数量扩张来进行的。这种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因此,它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生产要素的贡献率约占50%,科技贡献率约占50%。相比之下,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只有25%,而在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上却大得多,尤其在投资规模膨胀、重复建设频繁的时期,浪费就更加严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实际上也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因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缺少技术创新,忽视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经济上客观需求的动力。

第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并存与冲突,是使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经济社会需求动力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特点的一种理论概括。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初始阶段,现代工业只能在少数部门或地区率先出现,而其它部门或地区则停留于传统状态,由此形成了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经济部分或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部分,对劳动者教育、文化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现代经济部分或发展程度较高的部分对劳动者教育、文化、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与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中国的社会结构也是二元并存的。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乡居民由于经济地位的悬殊而导致社会地位的悬殊。农业部的郭书田同志在研究了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实际之后,对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内涵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构成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十四种具体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是户籍制。二是就业制度。三是医疗制度。四是养老保险制度。五是劳动保护制度。六是人才制度。七是婚姻制度。此外,在粮食供应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应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之间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具体的制度将中国切成了泾渭分明的城、乡两大板块,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中国式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少年要摆脱农民的身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育,进入城市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改变农村户口。就是对城镇青少年来说,由于就业的压力,人们要想谋得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获得较高的预期报酬,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这里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普通中小学教育,而不是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对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进入普通中学后考入大学是首要奋斗目标,上职业技术学校不过是无可奈何,退而求次的选择。这样,就容易形成对普通教育的需求过分膨胀,而对职业技术教育缺乏需求动力。

当然,在这种缺乏需求动力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来强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须知,仅有政府的“尚方宝剑”,没有社会的客观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迟早会陷入困境。“大跃进”期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就是很好的证明。近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又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应当看到它是80年代以来政府强行推行中等教育改革的结果,其主要动因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而是中学生数量大大超过了高等教育的容量,试图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起一种“溢洪道”的作用。因此,尽管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已超过50%,但无论其学校质量还是学生质量都不能与普通高中相提并论,除了城市少数旅游、财会、饮食等专业外,就业情况普遍不好。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经济社会需求的动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长期实行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和限制劳动力流动政策的阻碍,也使得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缺乏需求动力。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实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政策和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固化在其原来居住的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实际上妨碍和抑制着人力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因为人们禁锢在原来的城域范围内,观念、意识、风俗、习惯等等方面墨守陈规、闭关自守,对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接受较慢,甚至加以抵触,同时由于没有知识人力的职业竞争,劳动的知识需求也极低,劳动力人口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和对教育的需求必然不会十分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庭不注重下一代知识、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愿意过多地支付人力投资于下一代,致使人力素质提高缓慢,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缺乏需求动力。

第四,劳动者权利的选择与劳动制度安排的严重错位,同样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缺乏需求动力。

高度集中的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使得用人单位很象一个大家庭,因为劳动者必须依附于单位里。于是,各个用人单位不仅要为每个劳动者提供劳动所得,而且要为劳动者提供住房、子女升学、就业,以及劳动者生老病死等社会保障。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这种依附,就严重遏制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原因在于:首先,在这种劳动制度下,劳动力产权不明确,谁也不愿意把劳动力作为资本去投资。其次,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还表现在依附、依赖所形成的封闭、攀比、平均主义、不敢竞争的心态和观念。这是一种与现代市场经济严重相悖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必然妨碍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缺乏动力。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经济社会客观需求的动力。因此,为了使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能够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扩大经济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激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而激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动力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加快产业的非农业化和人口的城镇化过程。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伴随着产业的非农化和人口的城镇化过程,就是社会职业的大量分化和高度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现代人必须努力学习职业技术,掌握职业技能,同时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才能适应这一过程的变化,不为这一过程所抛弃。有学者甚至指出,21世纪新人素质培育的立足点,这是劳动技术教育,以实现教育与现实社会科技环境和个体技能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加快产业的非农化和人口的城镇化过程,必然激发起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过程。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强度开发资源,具有明显的外延扩张特征,但在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取得充分进展后,就必须过渡并确认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无论是外延扩大再生产,还是内涵扩大再生产,都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和训练出的各种层次的劳动力去实现,尤其内涵扩大再生产更与教育密切相关。〔1〕技术改革、设备更新, 是靠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各类科学技术人才,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来实现的。〔2 〕高效率的先进机器设备需要的高质量的劳动者,要靠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和训练。〔3〕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可以在不增加资源投入量的情况下,使经济能够得到增长。加速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过程,必然要求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从而激发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

第三,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所谓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就是要使劳动者的就业向市场化目标迈进,即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职业和工作岗位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技能、人力资本含量、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实力去竞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文化素质去竞争某种职业和工作岗位。这样就能真正引入竞争机制,使劳动者感受到失业的威胁,迫使他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努力钻研技术,争取谋得好的职业和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从而激发起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

第四,加快工资制度改革的进程。不同的工资制度和政策对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会产生不同影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其它待遇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在这种工资制度安排下,劳动者不可能,也不允许与单位讨价还价,只能是单位给什么工资及待遇,就承认并接受这种待遇,因此,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即劳动者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很难通过工资反映出来。由此就造成受教育者个人收入与其教育成本支出不挂钩,导致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关系扭曲。这种扭曲将会抑制人们对于教育需求的经济动机。在传统的单一收入分配格局中,它的负效应被隐含着。然而,一旦伴随着分配格局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向经济功利时,它的作用便会显现出来,最终将导致人们对于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需求和人力投资需求的疲软。因此,工资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应当承认每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就业前,每个劳动者都进行了一定数额的教育投资,劳动者应当在日后的就业中以较高的工资收回这种投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承认劳动者的知识、技术、能力对生产的实际贡献的差别而导致的利益差别。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劳动者个人努力把劳动力作为资本去投资,并且在就业前和就业后都要去发奋学习与工作,从而对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实实在在的需求动力。

标签:;  ;  ;  

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