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中期军队体育活动研究
冯孟辉,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清代前中期军队体育活动进行研究。指出,清代前中期军队体育活动主要为马术、射箭、摔跤、冰上运动、武艺等,其军队体育活动随着训练需要与作战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应该说清代军队中的体育活动不仅是军事训练的内容、选拔优秀将士的手段,而且其作为满清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在增强军队凝聚力、传承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具有巩固统治的显著的政治功能。
关键词: 清代;军队;体育活动;军事训练;凝聚力;文化传承;巩固统治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武力征服天下的清朝统治阶级,为了不断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维护自身统治,将士兵训练置于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军队中的训练活动得到快速发展,训练内容多样而实用。军队训练是士兵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体育的重要历史形态之一,对清代军队训练进行研究可以为民族体育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目前对于清代体育活动的研究多集中于具体项目的考证与探究,如研究冰嬉的“族群精神”[1]、“善扑营”的发展历程[2]等,或关注清代宫廷体育[3]、民间体育活动[4],而对于军队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少。根据清代历史研究成果[5]以及晚清至近代的军事变迁情况[6],特别是洋务运动之后清代军队出现了西方练兵方式与武器装备的史实,本研究将“清代前中期”界定为清代顺治朝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时间段。
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及可协调化的特性,进行多专业碰撞检查、净高控制检查和精确预留预埋的位置,可大大减少返工,加快工程建设速度,节约施工成本。
1 清代前中期军队体育项目概述
1. 1马术
在清代前中期,政府对于民间养马有非常严格的管控,所以骑射运动基本上只有在军队中才可以开展。清代军队中不仅有马术比赛,而且比赛内容丰富多彩。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喜欢观看马术比赛。郎士宁绘制的《马术图》就记录了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观看士兵们进行马术表演的盛况。
《清史稿》载:“(前锋营)掌习解马、花马箭。”[7]可见,马术是清代官兵的必备技艺,而这直接源于战争的需要。如侧重于竞速的跑马,是当时军队中开展最广泛的马术运动之一。此外还有侧重于技巧的跳马、走马和驯马等。以走马为例,早期的走马比赛,以走马时声音小为胜者,目的是为了提高军事行动中对马匹的控制力。经过发展,走马比赛主要比马的侧步(即前后蹄一顺交替前进),主要考察走马的稳健、快速、美观和毅力[8]。跳马运动也称马戏,也是从士兵们的军事战争需要发展变化而来的,骑手在马上表演各种动作,有倒立、侧身、叠罗汉等,还有侧身于马腹下奔驰,最为惊险的是骑手从一匹飞奔的马背上跳上另一匹飞奔的马背,还有乘马斩劈、超越障碍等动作[9]。此外还有别具特色的跳骆驼。这项体育运动需要士兵具有非同寻常的弹跳力,才可以做出这样精彩高难度的动作。马术运动因其激烈性、观赏性、普适性而受到士兵们的喜爱,成为军队中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1. 2射箭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身体素质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保证作战能力,清军队中大力倡导摔跤活动。摔跤是由人类的相互争斗直接产生的一种古老的搏斗技击术,并因显著的实用价值而为清朝统治者所推崇。《清史稿》记载,“(康熙)八年五月,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11]117善扑营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负责贴身保护皇帝及皇族子弟的安全。《清史稿》又载:“善扑营总统大臣无员限。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内特简。左、右翼翼长各三人……协理事务翼长二人。翼长兼任。笔帖式六人。本营掌选八旗勇士习角牴技,扈从则备宿卫。”[11]117说明当时的善扑营有着完备的管理体系与训练体系,而善扑营的成员均从八旗中选出。善扑营的教习选拔也异常严格,均要求有实战经验。
作为一项军事技能,射艺发展的主阵地是军队。清代形成了极为系统的训练检阅体系。《清史稿》中就多次提及皇太极、顺治、康熙等皇帝亲临八旗驻防之地阅兵并观看士兵将领们的射箭比赛。比赛还有明确的赏罚制度,以促进士兵积极进行身体活动和技能训练。除了皇帝检阅之外,清代前期军队的训练制度非常严格系统。如北京军营的训练每年春秋季各操练四次,其规模与皇帝阅兵的规模相同,而射艺都是重要项目。但是随着国力的强盛,旗人子弟中渐渐出现轻弓马、重科举的苗头。于是康熙二十八年下诏:“八旗科举先试骑射。”[11]227乾隆时期也曾下谕强调,骑射是八旗子弟的根本,无论在外驻防还是拱卫京畿军队的八旗子弟,如果因考取功名而使“清语骑射”技艺生疏,就会“殊失国家设立驻防之意”[12],因此严厉禁止八旗子弟荒废武备,并在考试时提前考其弓马骑射。
1. 3摔跤
清代之所以能在几十年间迅速崛起并统一中国,主要依靠其强大的武力,其中一项军事技能便是“射艺”。为了能保持满清民族文化的底色,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崇德二年四月,皇太极曾告诫旗人:“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夫弓矢我之长技,今不亲骑射,惟耽宴乐,则武备浸弛。朕每出猎,冀不忘骑射,勤练士卒。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10]康熙十年三月,康熙诰诫年幼的众多皇子,要勤于读书的同时不忘练习骑射,以防止产生不事武事、养尊处优的情况。康熙年间,康熙帝多次组织宗室子弟、兵士进行射箭比赛,甚至还“命文武官较射。命来朝外藩较射。”[11]182这些举措有利地推动了射艺的发展。
由于皇帝的推崇,除善扑营外,摔跤运动在军队中也快速发展起来,各级将领无不积极鼓励士兵进行摔跤运动。清朝军队中对于摔跤运动也有着非常完善的训练体系。摔跤手通常被称为“扑户”或者“布库”。布库分头等、二等、三等、四等,第四等是候补三等布库,叫搭辛密[13]。
摔跤除了具有提升善扑营摔跤手作战能力、促进军队士兵进行军事训练的功能外,还具有表演娱乐功能。在宴请外国使节和王公贵族、对功臣封赏赐爵等重大活动时,也会有摔跤表演节目。清代皇帝去木兰围场狩猎归来会在承德观看大规模的摔跤比赛,以及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养心殿、腊月二十九除夕夜在储秀宫设宴时观看摔跤比赛等。摔跤还可以为摔跤手带来俸禄、地位与荣誉,刺激了人们对于摔跤的热情。在北京军民接壤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练习摔跤的士兵与民间摔角手,有的希望通过摔跤进入军队,有的则依靠教授摔跤技艺谋生。至清末民初,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摔跤活动依然在民间流传,同时出现了一些较为知名的跤手,如宝善林、沈友三、张文山、熊德山等。
在清代军队中,还会邀请一些民间拳师来军队中传授武术。如清代两江总督孙寄圃,为了制服江淮一代的盗匪而广招天下武艺高超的侠客,在扬州建造专门练武的庭院以备其训练军士[14]2914。一些民间武术习练者由于武技高超,被招至军中效力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清朝嘉庆、道光、同治和光绪年间,天台陈桂芳中了武状元,周祖格、奚甫臣中了武进士并被钦点御侍卫[16]。这些民间武术高手进入军队传授武技,对于自身拳种的传播、改良和军队武术的发展、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后,东芝宣布将出售核时代,并于2017年12月宣布韩国电力公司(Kepco)为优先竞标人。但在英国政府2018年6月宣布将采用“受监管的资产基础”(RAB)的项目融资模式后,东芝宣布取消韩电的优先谈判权,为其他竞标者留出机会。
1. 4冰上运动
清统治者的祖先生活于我国东北地区,长达半年的低温期造就了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冰上运动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清稗类钞》载:“冰鞋,著以作冰上之游戏者,北方有之。”[14]62081644年顺治帝将冰嬉定为国俗,将滑冰、骑马、摔跤、石锁列入八旗军营操练士兵的四大技术,并成立了滑冰的专门管理机构,称“玛特滑斯”[15],乾隆八年改称“冰鞋处”,由内务府负责管理并训练冰嬉,以供皇帝宴会时观赏。“高宗阅冰嬉水围年例,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阅冰嬉,御前侍卫率八旗兵队奔驰,张弓挟矢,分树五色旗,以为次第。”可见当时冰嬉规模之大,受重视程度之高。
为了适应战争频仍、作战环境复杂的实际情况,清朝前中期军队中的训练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崇德八年,皇太极于沈阳北郊阅兵,文献记载显示,第一排为汉军炮手,之后依次为满洲步兵、蒙古步兵、骑兵,最后两排为守城的士兵和炮兵,队列“步伐止齐,军容整肃”[17]。可见,当时清军已经根据作战需要建立了多军种部队,而且随着作战情形的变化,军种设置和训练内容也不断变化。如乾隆十四年“以旗兵习练云梯,随征金川有功,凯旋后,别立健锐营,云梯兵千名为一营,统以大臣,专练云梯、鸟枪、马步射及鞭刀等艺。”[17]《清史稿》中还记载,前锋军要“习水战驾船驶风之技”[17],嘉庆皇帝还曾携群臣观看水围,所以清代军队中的水上运动也得以发展丰富。
1. 5武艺
从明代开始,中国武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民间武术与军队武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武术的整体发展,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门类众多、技法各异的中国武术体系。《清稗类钞》记述,雍正二年在河南登封有僧人马和尚传拳,而马和尚曾在年羹尧任平西大将军王时于军队中传授拳技[14]2876。但因当时雍正皇帝正在厉行禁武,所以立即下令时任河南总督的田文镜严加禁止。
《清史稿》记载,清朝军队对于士兵的训练并没有统一标准,因为清朝国土辽阔,驻防在各地的官兵面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求军士根据“历朝整军经武之谕,则随时训练,因地制宜。”[17]例如,禁卫军的军士与护卫主要习练步射与骑射。亲军训练与其他八旗也有不同,“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每月分期习骑射二次,习步射四次。”[17]而八旗营中骁骑营“每月习射六次”[17]并且由都统以下的官员亲自监督。因此骁骑营的训练活动非常频繁且规格较高,对于士兵要求也严格。前锋营“月习步射六次,春秋擐甲习骑射二次……兼习鸟枪,月习十次。”[17]其规格也比骁骑营更高,因为习练过程“均由统领督率”[17]。在清初就设立的火器营虽然使用火器较多,但是其并没有停止对骑射技艺的练习,相较于京畿军队,其“月习步射六次,骑射六次,马上技艺六次。统辖鸟枪炮兵护军骁骑各官,按日于本旗考验”[17]的训练强度均较其他士兵高很多。健锐营由于其作战任务复杂,不仅要进行护卫,还有其他特殊作战任务,所以“月习云梯鸟枪各艺六次,骑射步射鞭刀等艺六次,余日于本期习枪箭。”[17]驻扎在圆明园时还要演习水战。可见,不同的士兵参与训练的内容也不同,“鸟枪”“水嬉”“习云梯”“舞鞭刀”“步射”“骑射”等都是重要的训练科目。
4.1 做好手术交接 病房护士送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和手术室护士交接,护士和医师共同认真核对,安慰患者,解除其紧张心理。
2 清代前中期军队体育活动的变迁
2. 1依据军事任务不断丰富
在明清时期虽然民间禁武,但是在军队中却大力鼓励士兵习武。乾隆时有武进士马金从侍卫做官至苏松镇总兵,“其在官时,署储飞枪手五十人,饮食居处,悉与己等,号曰小岳军。工飞剑袭击,善矛槊,尝率之出东郭,演技于大校场,而自乘肥马,舞长矛,独立高冈。小岳军俱衣黑衣,披红缨,左持盾,右手或枪或剑,呼啸成群。众槊并进,或飞舞云雾中,摩盘于上;或跳跃马前后,冲击于下。烟尘蔽天,不可辨识,军笛一声,截然各止,其整肃如此。”[14]2903可见在清时,军队中常常举行比武演武活动,在校场中,兵士们可以练习自己擅长的拳术或者器械,也有士兵群体的武术套路练习,并与马术相配合进行训练。“军笛一声,截然各止”说明这类武术练习活动在军队中已成定制,且纪律严明。
满族的崛起与发展壮大,离不开其民族对于射术与骑术的常备训练与广泛传习。“我国家肇造大东,敦庞之俗,弧矢之威,自古已然。”[18]满族人也将骑射视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祭祀、宴会或接见外国使臣时,均进行骑射表演,此举不仅在于展示民族文化,更是宣扬赫赫国威和剽悍的民族性格的一种方式。《清史稿》记载:“顺治十三年,定三岁一举,著为令。寻幸南苑,命内大臣等擐甲胄,阅骑射,并演围猎示群臣。”[19]军队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意识的统一性有力塑造着军队中的体育活动和训练内容。因此诸如骑射、摔跤等民族特色鲜明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强化士兵的家国意识,显著提升了清代前中期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每年的秋季霜降日,清军还会举行大型军演活动。《清史稿》记载:“若长矛、藤牌、扁刀、短刀之属,各因其地之宜,以教士卒,咸有成法。阅竟,试材官将士骑射技勇,申明赏罚,犒军,释甲归伍。”[17]每年的军演活动由统兵大臣主持,军士进行“列队行阵”表演。步兵、骑兵、火器兵的军士相互配合习练阵法,如“梅花车炮阵”“九进十连环阵”等。各军营根据驻地的情况习练“长矛”“藤牌”“扁刀”“短刀”等技艺,说明在军队中已经出现了系统演练的武术套路,而这些套路成为士兵锻炼身体的基本手段。阅兵会操最后“申明赏罚”的比试,极大地促进了士兵之间积极开展训练比赛,活跃了军队体育活动氛围。
2. 2根据作战环境不断创新
冰嬉作为军事训练项目有利于增强士兵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也丰富了士兵冬季活动内容。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打冰嘎、滑冰车、冰床、冰上蹴鞠等各种冰上运动丰富多样,为士兵喜闻乐见。《清稗类钞·技勇类》记载,清代的士兵为了可以经常进行冰嬉,先将水泼洒在地上冻成冰,反复堆叠形成高耸的冰丘。然后士兵们使用带毛的猪皮作为滑垫,从上面站着滑下来,从顶上滑下来不摔倒的人便可以获得胜利[14]2982。可见,清代军队士兵对冰上运动的喜爱与冰嬉运动的日臻成熟。
3 清代前中期军队体育活动的作用
3. 1增强军队凝聚力
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和统治地域的扩张,满清高度统一的民族意识逐渐树立,促使统治者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来进一步加以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其中独特的民族习俗(如民族服饰、祭祀礼仪、骑射文化等)是其民族意识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因而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管理模式长期存在于院内,医院管理层及临床医护人员熟悉并依赖于原始的物资管理理念和流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开启意味着新的管理模式对包括思想意识及业务流程在内的原有模式发起了挑战。此外,医院部门众多,不同职责的岗位及不同科室间的互联协同程度不高,为医院信息化快速有效的推行建设增添了阻力。
3. 2选拔优秀将士
有清一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的考虑,开始积极学习汉族文化,承袭前朝武举制为自己选拔军事人才,维护王朝统治。《清史稿》记载,武举考试不仅考试骑射,还要测试拉硬功、舞重刀,以及举重石的能力。举重是增强上肢力量的主要锻炼手段,也可以增强近距离战争中士兵格斗拼杀所需的身体素质。古代战争中对于上肢力量及“腰马功”要求极高,所以举石锁等身体活动也受到清代军队的重视。
表1中,轨迹点1到11分别对应图5三维坐标系中的11个坐标,即11轨迹点所对应的运动速度。通过结果可以看出狼的速度明显高于人的速度,且狼的轨迹复杂多变,相比之下越界人的轨迹单一且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使用本文算法对图4视频重新进行判断,结果不符合越界人条件,不进行报警处理。
通过武举制进入仕途者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随营差操”,且要定期接受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任用。“武进士、武举充提塘差官满三年,由部考验弓马,优者用营、卫守备,次者武举用防御所千总。”[20]针对军队中部分士兵因久无战事而“骑射生疏”的情况,将领们也会不停地通过考试或比赛“再行甄别”然后决定“升用”或者“注销”。可见清代前中期军队对于兵将的考核任用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而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就是军事体育活动。
3. 3传承民族文化
满清先民以游牧、渔猎为主的生存方式决定了其不同于汉民族农耕文明的文化特殊性。清朝统治者在积极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在极力保持和延续自己的文化,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满清的统治。体育运动是民族文化展现的重要方面和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清代军队中的体育活动不仅是训练士兵战斗能力的工具,而且具有更重要的政治功能。
⑩松冈环:《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人的证言》,新内如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4页。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战争对于文化的塑造与改造发挥了重要影响。清军入关后一路南下,所到之处为了治安和统治需要,都要派遣军队进行驻守。顺治末至康熙初,畿辅诸关隘口、府州县之要地及陕西、山西、山东、江南、浙江之重要城镇,初步形成八旗驻防地。军事占领之外,清朝统治者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占领战略。嘉庆二十年,兵部颁发的《御制将军箴》中提到:“星罗棋布,奕祀良模。旧习常守,汉俗勿趋。国语熟练,步射驰驱……训尔营队,巩我皇图。”[21]这显示了骑射等军事体育活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在巩固王权统治方面的重要价值。因此驻防各地的八旗官兵也就成为满族文化传播的“尖兵”,在满族军事体育活动广泛传播的同时,本民族的文化也得以有力的宣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杨永强.清代冰嬉大典中的文化传统与族群精神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8,39(4):86.
[2] 王晓东.清代国家摔跤组织“善扑营”考略[J].体育学刊,2015,22(2):110.
[3] 游永豪,苏世海,宋旭.清宫廷体育特色项目演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5):175.
[4] 赵迎山,臧留鸿.清代新疆民族民间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4):194.
[5] 冯尔康.清代的历史特点[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9):3.
[6] 杨宏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转折的三个重大关节点[J].学术界,2017(3):201.
[7] 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7:3380.
[8] 张生会.民族体育运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50.
[9] 陈立华.满族体育文化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78.
[10] 赵尔巽.清史稿: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60.
[11] 赵尔巽.清史稿: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 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3117.
[13] 傅永均,满宝珍.中国跤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6.
[14] 徐珂.清稗类钞: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 徐文东,朱志强.中国冬季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
[16] 曹守和.浙江体育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46.
[17] 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7:4119.
[18] 阿桂.满洲源流考[M].孙文良,陆玉华,点校.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342.
[19] 赵尔巽.清史稿:卷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601.
[20] 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7:3172.
[21] 希元.荆州驻防八旗志[M].马协弟,等注释.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17.
Research on Military Sport Activitie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FENG Meng-hui, GUO Yu-cheng
(School of Chinese Wush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ilitary sport activitie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ilitary sport activitie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were mainly equestrian, archery, wrestling, ice sports, Chinese martial arts, etc. The military sport activities were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change of training needs and combat environment.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 military sport activi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were not only the content of military training and the means of selecting excellent officers, but also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and carrier of Manchu cultur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cohesion of the army and inheriting the ethnic culture, thus having the remarkable political function of consolidating its ruling.
Key words :Qing Dynasty; army; sport activities; military training; cohes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consolidation of ruling
中图分类号: G812.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3596(2019)06-0092-05
收稿日期: 2019-06-08
基金项目: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武艺岩画的历史文化研究”(17ATY010)
作者简介: 冯孟辉(1993—),男,河南温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传播。
文本信息: 冯孟辉,郭玉成.清代前中期军队体育活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33(6):92-96.
标签:清代论文; 军队论文; 体育活动论文; 军事训练论文; 凝聚力论文; 文化传承论文; 巩固统治论文;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