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教育 传统美德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充分说明德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红色教育”基地课的历史课,当然也要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三维目标中,就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地位,这也就表明我们的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用我们的爱与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去塑造学生的心灵。那么在历史课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呢?结合我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非常丰富,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仁者爱人、艰苦朴素等,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需要我们历史教师们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比如:必修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一场侵略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涌现出了一批誓死抗敌的将士。有血染城头的左宝贵、为国捐躯的邓世昌、孤军奋战的徐邦道、宁死不屈的丁汝昌,对这四位爱国将领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英勇战斗、不屈不挠,直到最后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采取同学们讲述和放视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学们先根据平时所见所闻自己来讲述,然后我又播放了邓世昌驾驶致远舰勇撞敌舰吉野号的英雄事迹,激发同学们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反抗外来侵略、誓死保卫祖国的优秀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个例子中,我用民族英雄的事迹感化学生,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需我再多言,因为此时我说再多的话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除此之外,像岳飞的“尽忠报国”;戚家军的英勇抗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雷锋同志关心他人、服务群众等等,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示例,这些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例如:必修一中《鸦片战争》一课,在我与学生一起分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赔款、割地、通商……随着内容一一展开,就犹如一根根针刺痛我们的心脏,我不时听到同学们发出的叹息声,埋怨声,甚至是责骂声,我知道,他们听懂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贫弱的国家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如何能抬得起头,如何能保护得了自己的国民?见到大家情绪来了,我不失时机地说道:“同学们,大家看到了吧,国强则事顺,国弱则受欺,如果你们不想让中国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使中国强大,而中国的强大靠谁?“靠我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我有点意外,没想到他们这么懂事。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德育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搞形式主义,而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适时进行,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词,足以起到很大的震撼。
三、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须从实际出发
比如:必修一《祖国的统一大业》一课,在讲到香港的回归时,我给大家播放了香港回归时的视频资料,大家情绪激昂,甚至有的同学带头鼓掌,气氛很热烈,在感性认识后,我们还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我总结并问到:“在这世纪之交我们国家完成了两件大事,那就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而他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回归,还要归功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那“一国两制”方针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吗?”同学们答:“不是,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那为什么香港问题都解决了,而台湾问题还没解决呢?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呢?”同学们三三俩俩的讨论起来。结果如何不重要,但是从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要同学们知道历史不是空谈,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所以要学会联系实际,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坚决反对不从教材的内在教育因素出发,不从历史史事入手,外加拔高,空洞说教,当前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坚持重点核心内容,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民族自信心,不忘理想、前途、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等的教育。如果“史”与“理”割裂开来,结果只能是肤浅空泛,苍白无力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必须精确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爱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升华,才会产生爱国的情感。在中国近代史爱国志士抗争中,通过讲述血与火的洗礼,灵与肉的搏斗,新与旧的较量,进与退的反复,它大大激发了学生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德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的探索和发掘,我相信,只要牢记历史教学的德育使命,本着“以学生为本”的信念,坚决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求真、求实、求正,一定能发挥中学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使历史课不仅成为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阵地,而且成为培养情操,启迪思想的重要阵地。
论文作者: 牛红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历史论文; 同学们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论文; 香港论文; 爱国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