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城口县委党校 重庆 城口 405900
摘要:重庆市城口县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城口人民与红四方面军甘苦与共、英勇作战,为夺取革命的胜利付出了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培育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城口苏区精神,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交通、区位等诸多因素,导致城口发展远远落后于重庆市其他区县,甚至落后于其他革命老区。笔者在通过论述研究运用、继承发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指导县域发展,已期达到更好地汇民心、集民智、聚合力的作用,团结老区人民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城口苏区精神 地方发展 时代价值 传承弘扬
一、苏区精神的内涵
在城口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苏区党、政、军、民在革命斗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红军将士和苏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奋斗,为了心中的信仰,他们以苦为乐,视死如归。城口籍红军在战场上作战英勇、舍生忘死。据《城口县志》记载,因历年的战乱和军阀对革命志士的疯狂剿杀,1925年城口县总人口尚有134222人,而1934年,全县人口总数仅余57731人,10年间减少了76000多人。而这仅有的5万多人中,又有3000多名青壮年继承已故父兄遗志,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血战疆场,绝大部分英勇牺牲。最后幸存的500余人继续随着红军北上参加长征,其中470多人在长征途中光荣牺牲。而这些烈士,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只有14岁,平均年龄仅18岁。
(二)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为民情怀
面对着凶残的敌人和艰苦的环境,川陕苏区的共产党员、红军将士不仅在斗争中英勇顽强,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同样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城口有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是这样说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民谣中体现着当年干部做群众工作的几个特点:“自带干粮去办公”即下乡调研不扰民、不给群众增加负担;“日穿草鞋干革命”是说干工作艰苦朴素、不讲排场;“夜走山路访贫民”是说工作没日没夜、废寝忘食。正是因为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践行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才能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三)纪律严明、秋毫不犯的优良作风
城口山高坡陡,耕地大多分布在山间河谷地带,真的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当年,即便是风调雨顺,过的几乎也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若遇上荒年,更是“三月杂粮,三月粮,三月野菜,三月荒”。因此红军队伍的吃穿问题十分棘手。红军将士们在没有战斗任务的时候,便放下枪,脱下鞋,争先恐后地帮着老百姓下地干农活。同时,他们还帮助城口建立了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教育、卫生工作,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好事。他们纪律严明,从不欺压百姓,哪怕拿老百姓一根针、一粒米也要付给相应的报酬。城口至今还流传着红军战士在老乡家借粮后,历时数年,多次寻找老乡,返还粮食钱的故事。
(四)甘苦与共、攻坚克难的团结精神
红军在坚守和防御期间,物资运输关口经常受到敌人的封锁,粮食无法运往前线。于是城口人民倾家相赠。红三十三军的老战士刘武彩回忆说:“我们在城口战斗期间,是城口人民养活了我们,只要是能吃的东西,他们就送给我们,有的人甚至把看家狗都杀了送给红军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城口全县有1000多户群众积极向红军捐献粮食、蔬菜、猪肉等物资20余万斤。
城口民风淳朴,老百姓自发组织运输队、担架队为红军运送物资、伤员,主动承担照顾红军重伤员的责任。苏区的孩子们也成立了童子团,为红军侦查敌情、传递情报、宣传苏维埃政府政策法令。其中,很多人在执行任务时,被丧心病狂的敌人杀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城口县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城口地处重庆市最北端,地处大巴山深处,因交通不便、经济起步较晚等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015年人均GDP为3666.13美元,全市排名34名。2016年GDP总值为42.54亿元,全市排名38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制约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原本的县域支柱产业——锰矿业,也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全面停产。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重庆市直辖以来,城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普遍提高,但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城口的交通、通讯、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无法走出“在发展中落后,在落后中发展”的困局。至今辖区内无一条铁路、一条高速,出行、物流和商贸活动受到严重制约。
3、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城口是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资金不足,对国家财政依赖性很大。县政府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民生,对原本就发展缓慢的城口而言,更是增添了压力和负担,从而导致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口县的人均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支出及幸福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大,
(二)原因分析
1、地理环境的制约长期存在
由于山地面积广,土地资源零星分散现象极其严重,可利用土地缺乏成为发展的瓶颈要素。尽管近年来城口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城口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
2、交通条件的制约较长时间存在
城口地处大巴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这些曾是苏区发展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的优势。却在当今这个个发展全球化的时代,转化为发展的劣势。交通的不便导致商品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损耗大,即使城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也难以吸引投资。直到2013年,城万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城口人民才结束了到重庆主城需要翻山越岭十几个小时的历史。而无论是已落地在建的开城高速,还是正在积极争取的渝西高铁,建成通车尚有较长的时间需要等待。
2、发展所需的内在动力不足
长期的地理、交通受限,导致城口经济条件受限,人民思想相对保守,观念陈旧,缺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的精神,加上城口人民的平均学历水平较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人才资源大力外流。同时,部分群众忘记了先辈用鲜血铸就的城口苏区精神,形成了“等、靠、要”的陋习,无心脱贫,也拒绝脱贫。
(三)文化价值
城口苏区精神,不仅是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更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思想资源。今天,城口要决战决胜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正需要城口苏区精神的指引和支撑。因此,需要我们大力继承和弘扬城口苏区精神,合理开发、运用好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进一步强化革命文化的价值,净化人民群众的道德品格,升华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让城口苏区精神成为城口人共同的精神记忆,永远铭刻在城口人民的心上,成为城口人要求自我、鞭策自我的准则。
论文作者:杨雪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城口论文; 苏区论文; 精神论文; 红军论文; 城口县论文; 重庆市论文; 交通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