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乐山论文,环形论文,生态论文,模式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乐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的中南部,是著名的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它是蜀王开明的故都(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唐代巨型石刻大佛的故乡,也是现代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家乡,著名的佛教圣地,峨嵋山离乐山市只有40余公里。乐山实际上是一个复合城市,它由乐山中心城区、五通桥镇、沙湾镇三部分组成(从行政区划上还有一块飞地金河口区),全市总人口一百多万,面积二万余平方公里。
乐山中心城区,地处三江汇流处,是全市行政、经济、文化中心,面积325.2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5万人。
乐山,不仅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而且有着灿烂古老的文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和耕地的减少,环境污染逐渐加剧,生态质量不断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市政府和居民愈来愈意识到有计划地进行区域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1987至1989年我们受乐山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开展了新一轮规模最大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根据乐山的具体条件,由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者、城市交通工程师、城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工作者、园林景观工程师、雕塑家同文物保护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密切合作、协同配合,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提高城市生态质量与改善城市布局结构结合起来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试验与探索。
(一)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结构新模式。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乐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中心城区采取“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的布局结构,形成“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林”大环境圈的总体构思。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会对城市的有序发展与生态环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采取这种新的城市结构形态,充分发挥了乐山自然优势,不仅弥补了乐山现状布局上的缺陷(图1), 突出体现了乐山独特的山光水色的自然特征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而且能够保证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图2)。
规划在城市发展范围的中心地带(现状为丘陵林地)开辟8.7 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森林公园,作为永久性的绿地,根据乐山优越的自然山水条件,及绿心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绿心内按不同的功能,将开辟自然森林区、花卉绿茵观赏区、珍贵动物放养区、小鸟天堂、水景区、野营露宿区等,使之既满足市民游乐、休息的需要,又能维持城市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使山林置于城市之内,城市又处于几重生态圈之中, 即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图3)。绿心既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旧城与新区发展的过渡与分隔地带。规划各城市片区之间以绿地、农田、水系溪流相隔,并使绿心得以延伸,片区之间形成绿带分隔,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美化环境,便于绿心的充分展露和城市居民更加接近绿心,为城市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规划建设好这8.7平方公里绿心,让它和岷江、 大佛一样永远留给子孙后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应尽责任。
图1 乐山市中心城市现状
图2 乐山市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图3 乐山市中心城区结构与功能规划
大面积的绿心,从生态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首先,它可以调节城市中心地区的小气候,改善日照、气温、湿度和通风条件,消除中心地区的热岛效应;降低城市噪音;净化城市空气,提高空气透明度;蓄储雨水、涵养水源,提高地表的吸水与透水性,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江河对洪水的自动调节能力;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等,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其次,满足人们心理与生理需求,创造良好的游憩、健身和交往活动空间,增进身心健康。
第三,防灾、隐蔽、疏散等实用功能。
第四,利用绿心巨大的生物生产能力,可以产生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绿心生态城市的结构模式,把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促进人际交往,密切人与自然的接触与联系,并将使城市功能结构更加合理,人们将有可能利用绿心内舒适方便的自行车与步行系统、绿心与城市之间的环形汽车交通(利用乐山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以发展电车公共交通为主)与市区内部的道路交通相联系,使交通组织更加直接、便捷、舒适、安全、洁净。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加上人工的巧妙安排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经过政治家(各届政府)与全体市民的努力奋斗,一个新的乐山生态城市的美丽图景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二)“复合城市”和城镇群结构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总体设想。以整体、综合协调的观点,进行了多层次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包括了三个大的空间结构层次,即市域(市域范围4区13 县,2万余平方公里)城镇布局规划、 全市(复合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沙湾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及中心城区(复合城市的核心部分)规划。使各层次的规划在内容上相互协调衔接,互相促进与补充,同时又突出了中心城区规划的重点内容。符合乐山地区的实际,避免中心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的过度膨胀对城市自然山水环境的过大压力与冲击,贯彻了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
(三)“三龙戏珠”、“龙飞凤舞”的历史象征意义的形象构思与“三岛一洲”的文化名城重点保护规划措施。乐山市集山川形势之胜,山水交融,景色隽秀,三江环抱,如“三龙戏珠”(“三龙”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珠”指绿心环形城市),如“凤凰展翅”(指城市形态的仿生形象寓言)。历史上乐山县又有龙游县之称,并有岷江中蛟龙助战,打败入侵者的传说故事。规划中将自然之形象与历史传说之形象结合起来,使中心城区规划形态具有新的象征意义,赋予乐山市以鲜明的形象特征,丰富了风景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并对“三岛”(凌云、乌尤、马鞍山)“一洲”(凤洲坝)提出了保护原则。
这一城市结构新模式,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山水城市”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东方哲学思想,而且也吸取了霍华德(E. Howard )城、 乡融合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理论的精华。这一城市规划的新模式一反传统城市发展的同心圆理论即布吉斯(E.W.Burgess)城市结构模式, 由大片的“绿心”取代那拥挤、密集、喧闹的城市中心地区,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与改善城市的布局结构结合起来,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是传统继承与创造发展的辩证统一。
1992年6 月以“天人合一—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的新模式”和“论生态城市的概念与评判标准”为题所撰论文,参加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同时举办的未来生态城市“全球最高级论坛和规划设计竞赛”,得到了该会组织者、原国际建协主席、国际建筑学院院长乔治·期特伊洛夫教授(Georgi Stoilov)的高度评价,认为我们的研究是对这次高级论坛的“一个重要的贡献”,颁发了荣誉证书,并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