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_电子计算机论文

论日本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_电子计算机论文

论日本技术创新的动态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机制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向经济系统的广度和深度渗透,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兴起和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然而,科学、技术和经济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活动的三个不同领域,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科学技术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实现从科学技术到经济的转化,把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而实现这一转化的具体途径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连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真正“桥梁”。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企业全面研究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企业成功之举,把掌握和运用高新技术,并不断创新、抢占国际市场作为重大的经济发展战略来实施,仅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使大批企业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其工业科技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创新有效率及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卓然雄踞世界之首。实践证明,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并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使产品更新换代是企业竞争并跻身于国际市场强手之林的一大法宝。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日本技术创新的动态机制作一分析与研究,以此为借鉴探索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

一、产业政策的驱动作用

在日本的政府部门中,制订和执行产业政策的通产省是权力最大的部门之一。它正式成立于1949年。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以及产业组织政策。通产省在制订产业政策时一般事先向产业结构审议会、产业技术审议会等民间研究机构提出咨询,使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日本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并使之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日本产业政策的重心也就倾斜于鼓励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也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

日本电子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就很能说明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60年代初,日本的计算机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到了80年代初,该工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发展速度之快,效益之显著,关键原因在于日本产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1966年电子工业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了《为加强电子计算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的答询报告。根据这一报告,通产省设立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工业大型项目资助制度,并且在1971年拟定了《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从此开始了对电子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大规模扶植。这些扶植措施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它们的总目标是推动电子计算机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首先,通产省资助和协助民间企业进行技术开发。通产省在1963年和1983年间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千九百三十二亿日元的赞助经费。除此之外,通产省推行产、官、学合作开发的新体制,有许多项目是在通产省工业技术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科带头人的协助下完成的。第二,通产省采取措施减少电子计算机市场开发的风险。如从60年代末大规模增加对日本电子计算机股份公司的贷款。该公司成立于1961年,专门负责筹资收购国产电子计算机并以卖方信贷方式直接提供给用户。又如日本政府规定,凡是政府机构(包括政府所属各部、国立大学和电信电话社)在选购电子计算机时,必须优先采用国产电子计算机。第三,通产省通过优惠贷款以及特别税制等措施来援助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业化。①

80年代初,日本政府确立了“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通产省的产业政策转向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产业结构并致力于高科技的自主开发。1981年通产省开始执行“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开发制度”,1986年又开始执行“新人类领域研究计划”。它们的目的都在于为技术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②

二、科技攻策的辅助作用

日本科学技术厅是制定和执行科学技术政策的政府机构。科技政策的咨询和审议机构是科学技术委员会。相对美国和其它一些西方国家而言,日本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自主发展的科学技术是比较落后的。科技政策的地位是借助产业技术政策而确立,科技政策基本上是产业政策的一种辅助政策。自从1980年提出“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后,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1981年日本科学技术厅开始执行“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制度”,旨在通过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强化技术创新的功能。1986年日本内阁通过的科学技术政策新大纲明确地提出了今后十年科技发展的一系列重点领域,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尽管如此,与产业政策相比,科技政策对推动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作用是比较小的。

这里有必要提及附属于日本科学技术厅的新技术开发事业团。该团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发挥了一定作用。它专门收集国内优秀的科研成果,以委托开发的形式委托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③

三、市场竞争的引导作用

日本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目标不仅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而且要促使这一转换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利用和依靠市场竞争压力来引导创新,与此同时,促进或限制产业内部的竞争。和美国提倡自由竞争不一样,日本提倡的是“有效竞争”。日本政府认为,尽管市场竞争规律在某种程度下可以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流动和优化组合,但并非所有的竞争都能产生竞争的合理效益,参与国际竞争比只限于国内竞争更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日本政府一方面采用改组和合并政策,造就了一批大型或特大型企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政策扶植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它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在民间企业之间创造了一种竞争局面,有效地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④

综观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技术创新基本上是“市场引导型”。日本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政策不仅反映了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转换趋势和目标设想。而且表明了政府将采取怎样的举措来实现这一设想。因此,产业结构政策有效地刺激和形成了有效市场需求。对于受市场竞争规律支配的各类企业,这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激励信号,它能充分调动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成为主要的和直接的创新主体。

四、多方位的技术创新实践

日本技术创新的动态机制,除了以上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主要方面外,还包括一些实践性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率。用通俗的话讲,技术创新的有效率就是将发明变成商品的成功率。日本企业善于运用发明成果,使之商品化。如索尼公司在半导体晶体管收音机和录像机上面的技术创新便是一例。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日本技术创新的有效率达80%以上。

2.不断更新产品。任何新产品都具有时效性,其“新”总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日本企业提倡不断更新产品,因为只有在开发新产品时就限制其销售时间,加快淘汰进程,才能迫使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使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层出不穷,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带来更多的收益。如70年代末,日本制糖业竞争加剧,江崎糖业成功地通过技术创新更新了产品结构,从不起眼的小企业跃居榜首。

3.促使技术与产品国际化。日本企业较早地注意到,世界经济发展正从一国经济向多国经济转变,企业搞技术创新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因此日本企业一方面在技术上走综合引进的路子,使技术国际化,另一方面将高新科技产品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如日本的钢铁企业和汽车制造业。

4.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战后,日本企业广泛收集世界最新产品和制造技术,然后在现有基础上仿制、改进和创新,推出新型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取得了投入最少收益最大的效果。通过借鉴,加快了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进程,抢占了市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可以用极短的时间赶上发达国家的企业。

5.开展边缘科学技术。日本企业还注意到,技术创新向深层辐射和扩散还要依赖边缘科学技术的开发。这种开展具有选择面广,技术配置独特及竞争优势明显等特点,是对原有技术潜力的挖掘,比较易于向高新领域迈进。如50年代,日本石油化学工业一度发展缓慢,后来推出了化学合成工业,从而一改旧观,取得了惊人的效益。

6.适应消费需求。日本企业认为,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适应消费需求,创造出适合时宜的新产品。而掌握需求最有效的方法是收集信息,进行市场调研。同时,比较研究同类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还必须超前创新,引导消费,从而创造新的需求。如松下电器公司开发的家用小型烘干机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总之,日本技术创新的动态机制是由三大支柱(即产业、科技和市场)和以上六个层面组成的网络系统。它们从不同的方向汇集成一个合力,推动日本的经济高速度地发展。

注释:

①陈淮:《日本产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157页。

②李泊溪、钱志琛:《产业政策与各国经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8-169页。

③乾侑:《日本科技政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梁占平:《各国科技要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

④赵伟:《美、日、德三国市场竞争法比较》,载《国外经济管理》1992年第9期,第7-11页。

标签:;  ;  

论日本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_电子计算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