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二小学 317200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体态律动对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背景,对巧用“体态律动”,提升音乐感受力;巧用“体态律动”,提升音乐表现力;巧用“体态律动”,提升音乐创造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广大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音乐 体态律动 音乐素养
“体态律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所提出,其基本要义在于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辅以身体的运动以有效地体验音乐,同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音乐认知和音乐感受。基于这一理论,在“学为中心”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要立足于把握学情、深挖文本这一基础,将音乐要素和体态律动进行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运动在时间、空间以及能量方面的关系,唤醒他们的音乐潜能,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巧用“体态律动”,提升音乐感受力
任何一个个体都会带有天生的节奏感,教师可基于此对学生形成引导,帮助学生充分体会无意识节奏的能力,以此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例如,可以在学习短音值时,引导学生借助走步、跑步或者拍手等方式;在学习长音值时,先向前迈一大步紧接着弯曲膝盖,然后使身体随之向上提升,接下来拍手并打开呈花状。这些动作来自于生活,充满着活力,而且简单易做。或者在体验短音值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猫和老鼠》的动画短片,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首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扮演猫和老鼠,借助铝板琴以四分音符时值代表猫,借助双响筒以八分音符时值代表老鼠。铝板琴:× ×— × ×— × ×— × 0。双响筒:×× ×× —×× ×× —×× ×× —×× ××||。这样,当学生听到铝板琴时,扮演猫的那组学生就会模仿猫的动作,蹑手蹑脚地行走;当学生听到双响筒时,扮演老鼠的那组学生就会模仿老鼠的动作连续跑步走。之后可以在乐器上即兴演奏两个声部,学生会根据音值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因为学生的动作是根据教师的节奏提示,所以呈现出动静交替的状态,表面看似杂乱,其实乱中有序,还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参与度,也能够在律动的过程中感受节奏元素。基于游戏活动的方式有效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能够高效地掌握音值,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巧用“体态律动”,提升音乐表现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观念始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能够将对声音的感受借助相应的动作或者情境角色等,就能够具有层次地将其展现出来,特别是声音的高低走向或者强弱变化,还能够体现音色以及曲式结构,这样的音乐便能够呈现出具有具象化的时间感以及空间感。那么,学生在音乐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就能够基于体态韵律动的方式进行呈现,自然音乐本身也就能够呈现出形象化和具体化特点。
例如,在给学生教学《外婆的澎湖湾》这一乐曲时, A乐段中所包含的两个小乐段,分别为a和a′,每个小乐段共4句。在第一遍聆听A乐段a小段的乐句时,让学生跟随音乐自由走动;在听到每乐句结尾处的二分音符时,基于× ×|这一节奏和对面的同学击掌。当听到a′段5~6个乐句时改变原有的行走方向;在听到每个乐句结尾处的二分音符时,基于× ×|这一节奏拍腿;当听到第七第八个乐句时,就需要返回圈内。在第二遍聆听A乐段时,让学生用“du”母音哼唱;当听到a段时,在每个乐句的结尾二分音符处,基于× ×|这一节奏拍击自己的胸口,同时改变原有的步伐进行左右走,每两拍一轮换。当听到每个乐句结尾的二分音符处时需要立刻停下,然后基于× ×|这一节奏拍腿。教师需要在这一阶段给出相应的提示:每一个女生都自由行动应当保持在圈内,同时还要牢记自己的位置,这样在最后一个乐句结束时,需要站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
两次倾听音乐节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声势以及声部所呈现出的有层次的叠加。一旦固定的体态律动以及声势节奏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时,每一个声部所固定的声势,就可以基于音乐表演重复,一方面刺激学生对于音乐的记忆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表现能力。
三、巧用“体态律动”,提升音乐创造力
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往往会随之而动,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个体的听觉分析以及大脑想象,同时也包括其表现能力,是每一个个体面对音乐时所做出的即时判断以及所展现的音乐行为,所以,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全面提升其音乐的创造力。
当学生沉浸于有节律的动作或歌舞表演时,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即兴创造能力,即兴和游戏相同,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有序的美感以及积极愉悦的情绪,更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总之,体态律动能够带领音乐教学回归本源,既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欣赏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和体验,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积极的表现力,这样就能够更有效地掌握通向音乐联觉之门的密钥。
参考文献
[1]范滢滢 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音乐时空,2016,(06)。
[2]徐丹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8,(05)。
[3]韩慧鑫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08)。
论文作者:奚子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音乐论文; 体态论文; 律动论文; 学生论文; 乐句论文; 这一论文; 音值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