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许明鑫

常德市安乡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415600

摘要:目的:研究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分别使用微导管和普通导管对50名肝动脉硬化栓塞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经过20天的治疗周期后,对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比对研究,并注意观察治疗结束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近三周的治疗,从效果上来看,采用超微导管进行治疗的患者,治愈率达到了72%,而使用普通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是56%而不良反应方面,超微导管组对肝脏组织造成的影响和损害也明显低于普通导管治疗的患者。结论:通过研究结果现实,利用微导管系统对原发性肝癌进行介入治疗,无论是从治疗效果上还是不良反应上都较之普通导管系统治疗方式更有优势。

关键词:微导管;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

引言

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和辅助技术上,一般是通过导管实施动脉化疗,已达到化解栓塞的目的,而此项技术又包括了选择性化疗栓塞和超选择性化疗栓塞。这两种技术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导管使用也不相同。但基于微导管使用的超选择性化疗在栓塞的治疗效果和减弱不良反应方面都比之普通导管的治疗方法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因此,现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比对分析探究微导管系统在此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最近1年内在我院通过动脉化疗栓塞的方法进行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50名患者按使用导管类型的不同分为普通导管治疗组和微导管治疗组。普通导管组和微导管组实行样本患者数量的平均分配,即各25例[1]。在患者的男女比例分配上也采取相对均衡的分配方式。并且,以上所述的患者必须经过临床诊断或者病理化验手法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

1.2方法

1.2.1微导管连接方法:

首先,把微导管的末端插入一般导管,并穿过一般导管的末端与内部的微导管首部接触,保证内外导管的开端处对齐,然后再将微导管的末端与一系列的检测部件连接,注意,连接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连接锁、微导管容纳壶以及注水三通等部件的连接顺序螺旋式连接,最后在微导管的末端连接一个注射器针头,另外,在连接时需要根据导管造影的长度在容纳壶中留出一定的微导管盘曲余地,并通过注入生理盐水对连接好的导管系统进行排气测试,最后完成导管的连接[2]。

1.2.2微导管使用方法:

通过普通导管造影确定好肿瘤的位置和供血情况后,预估出所需的导管长度,然后换上微导管插入,用导管末端的注射器向微导管系统迅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利用产生的压差推动导管进入病灶所在的动脉底端,以便进一步实施介入治疗,注意,若在微导管的推进过程中不慎进入到人体的其他动脉血管内,必须立即快速撤出导管,按照上述的操作步骤重新实施导管引入。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介入治疗的进程在必要时加入PAV颗粒以加强栓塞力度。在手术实施后及时观察AFP下降幅度,经过1至2个月的观察期后,再通过CT检查明确碘油填充情况,并进一步确定辅助的栓塞治疗方案和再次实施介入治疗的时间[3]。

1.2.3治疗方法

首先,通过selinger技术进行血管穿刺,然后引入导管,配合高精度的透视监视器在患者病灶区域内的腹腔动脉和肠膜上实施插管,进行造影,通过造影图像显示判断肿瘤的供血情况,并通过观察病变区域染色体的情况排除寄生血管供血的情况,明确病灶的供血来源,将介入治疗的导管插入部位尽可能选在肿瘤的供血动脉上,并且对多组供血动脉采取多管插入的治疗手段,保证微导管治疗施药的全面性,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同时,还要考虑到由于病变造成的病变区域血管畸形而对导管的引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导管引入的长度以及分布回路上预先做好估计,便于导管的合理使用。

1.3统计学方法

为了使样本病例的检测数据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参考价值,有必要采用 专业的统计软件,如SPSS 15.0 对介入治疗的统计数据进行合理分析。通过数据显示表明,采取微导管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比普通导管使用者在术后恢复和治疗效果上都有显著提高[4]。

2.结果

2 组的疗效对比:普通导管组接受治疗者共25例,临床治愈 14例,治愈率占56 %;好转6 例,占 24%;稳定 2例,占 8%;无进展和恶化者 2 例,占3.3%。超选导管组患者25 例,临床治愈 18 例,占72%;好转 6例,占 24%;稳定 3例,占12%;无进展和恶化者 1 例,占0.4 %。超选微导管组治愈率较普通导管组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资料如下表

3.讨论

3.1介入治疗的产生背景

首先,在我国医疗的发展历程中,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历史,尤其是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癌症病变部位和病灶位置大多都处于人体的重要脏器部位,因此普通的治疗方法的应用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于癌症的治疗,尤其是重要脏器的癌症治疗,并没有直接的,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多半是通过辅助手段达到控制癌细胞扩散的目的,因此,介入治疗是在保证治疗给药直接作用于病灶的基础上,对患者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法。

3.2介入治疗的方法

在介入治疗的方法上和步骤上,通常是采用先进行造影检查,保证介入治疗实施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再通过先进的介入治疗手段选择适合的材质实施介入治疗。

3.3微导管技术对肝癌治疗的积极作用

首先,通过以上调查研究表明,微导管技术相对于普通导管技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上的主要优势表现在对整体疾病治愈率的提升上,这方面的意义在于癌症这种疾病要实现治愈有很大的难度,这与癌症症状表现晚、扩散速度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通常人们对癌症治疗的要求和标准基本上都比较保守的停留在对癌细胞的扩散控制或通过切除病灶的方法阻断癌细胞的扩散,而对于治愈癌症这个对于一般疾病来说最基本的治疗要求不敢保证。而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上,是可以实现治愈癌症的目标的,

其次,通过微导管技术实施介入治疗的癌症患者在整体的病情改善上也有着不小的进步,例如上文图表的显示中,虽然有一部分患者没有达到最终治愈癌症的目的,但接受了微导管系统的介入治疗后相比普通导管的介入治疗效果上,在病情恶化的控制上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总之,微导管系统的介入治疗方法在治疗效果和病情控制上都显著的优势,它在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可以同时实现对患者的人身伤害小和治疗药物直达患病部位,促进了癌症治疗状况的迅速改观,提高了肝癌这种难愈疾病治愈病例不断增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黎军强,刘彪,林源.微导管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6,21(6):611-613.

[2]刘铁峰,李湘义,张俊萍,等.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4):185-187.

[3]徐志峰,陈石伟,乔德林.超选微导管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9):815-817.

[4]孙仁荣,白艳,漆剑频,等.微导管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3,4(2):97-98.

论文作者:许明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8

标签:;  ;  ;  ;  ;  ;  ;  ;  

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许明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