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王小凤

如何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王小凤

湖南省洞口县第五中学 422300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在20世纪30年AI写作的《文心》一书中提出:语言的味儿应该有好几层意思。首先是语感,每个词语于意义之外还有情味,这需要从字面的推敲、声音的吟味中去细心领略,以磨炼自己对于词语敏锐的感觉力。其次是语调,主要是音节、词序、句式的选择问题。

因此,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时,一改从前重点分析四幅春景图的做法,变为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其中的重点语句、关键词语。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要读出语言的味儿来。

首先请学生朗读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思考揣摩此处为什么不用“摸”字,而用“抚摸”一词?原来中国文字的特点是双音节偏多,而且易于结合。只一个“摸”字读起来既拗口又不顺畅,而且表达不出此处那种特有的情感;而用一个平声字“摸”加一个仄声字“抚”,就增加了语言的柔感,更能表达出温暖的春风迎面吹来好像母亲抚爱孩子似的,暖暖的、柔柔的,特让人舒服。再读“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想想此处可不可以用“夸耀”来代替“卖弄”呢?通过反复朗读,比较体味,大家认识到课文中用“卖弄”,似乎是贬义中带点微讽,但如果与前面的“呼朋引伴”连起来品读,你会感到鸟儿们一个个好像好胜的孩子们一般争先恐后地卖弄的天真劲儿,并且不由自主地发出欣赏的微笑,富有幽默感。而“夸耀”体现的只是单方面的表现,单调乏味,没有林中春意闹的情趣。

在《春》一文中,音节选择上,用得最多的是叠字。请读“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开头的“城里乡下”组合在一起,读起来形成自然欢快的调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叠词,并且形式上又从AABB式转化为ABAB式,顿时产生了一种运动的力感,富有动态美,仿佛让读者听到人们的筋骨与精神嘎嘎作响的声音。至于词序的变动,更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力量。句式的变化在《春》这篇课文中也值得关注,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交错起来,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文章大家,他的作品中的语言选语精密,词语丰富,凝练而又传神,富有表现力,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甚至有教授指出,学生只要熟读鲁迅作品,就可轻松应对高考作文且能得高分。然而在学生当中尤其是农村孩子,害怕学习鲁迅作品,上课不想听,不少语文老师也对鲁迅作品抱怨太多,认为鲁迅的语言拗口,晦涩难懂。给学生讲鲁迅作品多是照本宣科,既保险又轻松。其实鲁迅作品中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能够引起农村孩子的强烈共鸣的,因为大量地接触大自然恰恰是农村孩子的强项,却是城里孩子的短板。只要施教得法,农村的孩子更易接受鲁迅作品。于是我在教鲁迅的小说《故乡》时,先让学生把鲁迅对回忆中的故乡的描写语段画出来,加以仔细研读,以便把握鲁迅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 鹁鸪、蓝背……

……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好地感知课文,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从第(1)、(2)、(3)段中你感受到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2.第(1)、(5)段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3.(1)、(3)、(4)段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4.这5段话有的是作者对故乡的直接描写,也有的是通过“我”和闰土的对话间接地描绘出来,结合下文,你有哪些想法和感受?通过反复朗读揣摩,在老师适当的点拨下,学生有了一个大致正确的认识:首先作者呈现给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一种色彩都是鲜艳的,美丽的,对比是鲜明的,它们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其次作者描绘的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动静结合,和谐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再其次,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文中描写了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最后,“我”回忆中的故乡不仅是一个现实中的世界,更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是“我”和闰土在接触与沟通中想象出来的美丽的图画,纯真、自然、活泼、和谐,没有束缚,没有隔膜。与下文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的吟诵,让学生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通过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培养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已张开,长期坚持下来,还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王小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  ;  ;  ;  ;  ;  ;  ;  

如何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王小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