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堂教学的起源--论学科教育实验研究的新进展_课堂教学论文

回归课堂教学的起源--论学科教育实验研究的新进展_课堂教学论文

回到课堂教学之原点——论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原点论文,新进展论文,实验研究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06)04-0009-05

从1992年开展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至今主体教育实验已历经了15个春秋。面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重变化,主体教育实验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念,建构了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教育理论框架,为促进青少年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摸索出了一个合适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主体教育实验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同时它也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展示的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为了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实现学生真实和真正的发展,主体教育不得不回到课堂教学寻找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原点。

一 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的原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原点,学生未来的前途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离开课堂教学的教育可能不会达到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从课堂教学这一原点出发来透视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一)原点是什么

“原”是指最初的、开始的,经常和“始”连用,引申义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1]603。“点”指一定的处所或限度,如起点、终点、据点、焦点、沸点等。在几何中指只有位置而没有长、宽、高的图形[1]97。那么,“原点”指的是最初的地方或开始的地方,指事物的起点,开端或来源。而实际上原点不仅有起点的意义,而且也蕴含着终点的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来说,起点和终点并不是绝对的、固定的,而是相对的和可以变化的。起点是一事物的起点,也可能是另一事物的终点,而终点又会变成新的起点。所以,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它是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事物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基本要素。作为终点,它是原点发展的文化积累的结果,是起点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难看出原点是一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范畴。抓住了事物的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回到原点的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在思维学中,从事物的原点出发找到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叫“原点思维”。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难于找到答案的问题,只要回到问题的原点去思考、探究,答案马上就会像闪电一样在思维的黑暗夜空中明晰地显现出来。例如,在美国新泽西州杨格先生经营味道好、无污染的“高原苹果”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有一年,在苹果成熟季节,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预定出了900万千克质量上等的苹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看来只有降价处理,自己承受其中的经济损失了。但是杨格具有出色的应急智慧,利用“原点思维”善于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他想出了这样一条绝妙的广告:“本果园出产的高原苹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就是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结果,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至后来的经销商专门请他提供带疤痕的苹果[2]。因此,回到原点的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原点

射线有原点,是它的出发点,是起点,是力量的源泉;溪流有原点,是源头,是奔流不息的原因所在。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的原点。课堂教学为什么又是学生发展的原点呢?概括起来原因有三。

1.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未成年人)成为人,教育学就是人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什么样人的问题。当然,我们知道了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的问题就要考虑如何培养的问题,其中采用什么方式培养是教育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变成了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几百年来,尽管对其进行不断的批评和改进,出现一些像设计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教学方式,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教育培养人的任务更多地就落到了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教育所赋予的责任,实现学生的发展。

2.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发生变化的正面的、积极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环境域。在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任务就是授受基础的学科知识,尽管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有很大分歧,甚至否定知识的价值地位,但它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素的地位不应也不能改变。如果离开基础的东西去机械地建构知识,学生的发展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课堂教学中师生和生生的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不可或缺的因素。课堂上教师的鼓励与安慰、鞭策与激励都可能成为学生终生发展的动力,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比比皆是。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宽容、爱和责任是必不可少的。

3.课堂教学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能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同学的理解时,就感觉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从而感觉到班级的温暖,愿意走近课堂和体验课堂。得到他人的认可能增加自我认同的程度,提高自信心,为自我价值的实现铺平道路。

(三)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场域,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原点。人们要问寻找学生发展的原点究竟促进学生如何发展?

现代教育存亡攸关的事情是提高教育质量[3],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还是要搞好课堂教学的改革[4]。只有真正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彻底地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抑学生的发展,以及目前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虚假发展的严重弊端。主体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就是要回到课堂教学,探讨学生在课堂上是如何学习的,教师是如何教学的,最终要研究学生在真实的课堂情景中是如何实现真正、真实发展的。

二 从策略、模式与方法到行为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研究的转型

主体教育面对新的困境和挑战,把研究的重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转向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的分析,真实地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发生变化的,从而来发现课堂中教与学的内在规律,为学生真实、真正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课堂教学研究转型的背景把握

课堂教学研究转型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两类:一是外部原因,二是内部原因。首先我们来看外部原因。迈入21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建设都处于攻坚阶段。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始终以“三个代表”为路线方针,不断加快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牢牢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市场经济虽已形成,但还不完善,尤其是站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还缺乏强劲的竞争力。伴随开放的不断加大,各种文化碰撞、交织和融合,多元文化均已显现,致使人民价值选择、判断多样,甚至迷茫。今天的信息化社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诸多的外部原因,有形或无形的影响着教育、学校、课堂和学生的发展,这时,课堂教学的研究也不能故步自封,必须发生转变。

影响课堂教学研究转变的内在原因我们得从教育上来寻找。我们知道上个世纪末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今天为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不引起人们,甚至是中央领导们的关注和反思。2006年1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在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的关键在课堂。解决不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再加之,在新的条件下,人们对教师、学生、管理等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角角缝缝。原来的课堂研究关注的教学的方法、手段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希望找到人人适用的模式、策略等,但现实的课堂是多变的、独特的和情景的,作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变化,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借鉴多元智力理论,力争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程度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研究转型形态的呈现

课堂教学研究背景的把握,是认识课堂教学研究转型的前提和基础,站在这个基础之上有利于更深刻地和细致地诠释课堂教学研究究竟是怎样转型的。

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教学策略、模式与方法到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主体教育现阶段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关系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教学方法是一个下位的概念,教学策略高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居于中间位置。最初人们研究课堂教学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学生能获得要学的东西。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太多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们应接不暇,处理不当可能会肢解课堂的完整性。于是,人们又开始研究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粗略估计也有上百种模式,它相对教学方法来说更加适用于年轻的教师,但模式有其好处也有其弊端。于是人们又关注教学策略,主体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结合国内外教学策略的研究把教学策略分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和体验成功[5]275-288。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探讨还是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研究都是用外部的条件或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发展。

这次课堂教学研究的转型就在于直接深入课堂,研究课堂,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就是好方法、模式和策略,一切形式化的、不利于学生发展和提高的东西要排除在外。叶澜教授说过:宁要真实的缺陷,不要虚假的完美,一个好的课堂要“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6]学生要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作为研究者要参与课堂,体验课堂,真正地了解学生是如何发展的。

三 实践活动、交往与主体性:重构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石

主体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差异发展。实践活动、交往与主体性是主体教育重要的核心概念,是重构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石。

(一)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认识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最终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作为教学实践活动同样是教学认识主体存在的方式,是沟通教学认识主体与客体的桥梁,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学实践活动,教学中的一切认识活动将会推动应有的生命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提升都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且还能检验教学认识的正确与否。同样,教学认识的过程也是认识主体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相互转化的过程。转化中的“内化”和“外化”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内化就是从具体实物的操作向脑的操作(表象、思维)的转化。外化则指思维经过活动基础上的语言编译机制被转化为外部的动作。教学认识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促进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离开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认识将失去前进的动力。

(二)交往: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把握。社会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交往关系。主体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式已从生产实践观转向交往实践观。生产实践观在教育中的运用就是把教育的对象学生(客体),加上多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教育变成了无“人”之域,教育学变成了“没有儿童”的教育学,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演讲的舞台。交往的实践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实践承认人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性的、主体性的、主体际的存在。教育中的交往实践观强调的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同样也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强调教师主体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但又不能走向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存在而无视教师的主体性。完全折中的做法当然十全十美,可是这种情况是不现实的,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交往作为主体教育的核心概念,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透视课程,课堂是社会的一部分,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从交往的角度来定位课堂教学符合培养人的内在要求。交往意义下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多极教育主体、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教育客体的中介性和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际性的统一。但我们还应该明白,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有其独特的特征,毕竟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不考虑这一点机械地谈论学生的主体性是有害的,也是要不得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承认师生的主体际性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这是指人格的平等,作为现实“人”的平等。其次,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师生之间存在不对称,不再是教师一切都比学生懂得多,教师同样应该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相互学习,教师应该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同样涉及课堂教学的其他方面如评价、管理等都要以主体间的平等为原则。

(三)主体性:现代课堂教学“魂”之所在

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教育一切工作的展开都围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来展开,当前主体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同样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最终的价值取向。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没有主体性人将是抽象的人,将失去人存在的价值。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它可能会变成别人“驯服的工具”来机械麻木地进行着所谓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没有主体性,它可能变成教师的“奴隶”,培养出来“人”可能会变成“机器人”。可想而知,如果课堂教学失去主体性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所以,主体性应是课堂教学“魂”之所在。

四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中国特色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生成

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相得益彰,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研究方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意义所指

《易传·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指万物有形象之前而言,“恒道”在形之上;“形而下”则是指万物有形象之后而言,“可道之道”在形之下。在中国古代易学和哲学中,“道”是指乾坤和阴阳变易的法则,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是指有形之物和因物取象的卦画称之为“形而下”。“形而上”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方式来研究问题,“形而下”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方式来研究问题。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采用的是“形而下”,社会科学较多采用“形而上”。

(二)主体教育实验研究意在构建本土化的教育研究方法

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胡适较完整地表述了实验方法的内容且说:“一切学说与理想都必须用实验来试验过,实验是真理的惟一试金石”[7]。主体教育坚持两个观点:一是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实验,二是教育实验首先是教育思想的实验[5]400。科学实验从某种程度上应属于“形而下”的研究范畴,教育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的地方就在于教育实验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人,教育试验必须朝向积极方向,不能有损于人的发展,并且教育实验的变量是难以控制的。

主体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是以“理论为先导”来构建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深入课堂教学,直面教学实践。在“理论—现实—历史”的三位空间中把握课堂教学。这就是“形而上”的理论思辨研究与“形而下”的归纳、经验的总结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避免了“形而上”的不深入实践和“形而下”的经验徘徊上升不到理论高度的缺憾。主体教育实验研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和不同的学生来灵活的选用研究方法,立足于实际,放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建立适合中国本土的研究方法。

[收稿日期]2006-09-13

标签:;  ;  ;  ;  

回归课堂教学的起源--论学科教育实验研究的新进展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