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对比乳腺癌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前后其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乳腺癌患者,采集其进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标本,评估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患者化疗前后在免疫组化表型、、、Ki67上发生的变化。结果: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均发生了变化,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26例,稳定16例。其免疫组化表型、、、Ki67化疗前的阳性率分别为52.38%(22/42)、47.62%(20/42)、80.95%(34/42)、61.90%(26/42),化疗后的阳性率分别为52.38%(22/42)、42.86%(18/42)、71.43%(30/42)、47.62%(2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根据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理学特征的改变来预测预后、指导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分型;对比
新辅助化疗是现阶段乳腺腺治疗的一种新趋势,其以乳腺癌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又名术前化疗、诱导化疗或初始化疗,是指在手术前先为癌灶未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的细胞毒药物化疗,以使患者的肿瘤直径缩小、分期降低[1]。临床发现新辅助化疗可以使淋巴结转移患者显著提高,此外,化疗后患者的病理完全反应率也有所提高,这有助于判断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进而使医生为患者制定更加有效的化疗方案[2]。本文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乳腺癌患者,试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行粗针穿刺标本采集,术后对手术标本进行病理观察,均确诊为乳腺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具体包括:①性别构成:均为女性;②年龄分布:最小者27岁,最大者65岁,平均(46.51±11.34)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在根治性手术之前采取TAC方案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2~4个周期,药物及其用量标准为:①紫杉醇:75mg/m2,静脉注射;②吡柔比星:50mg/m2,静脉注射;③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注射。
1.2.2 观察方法
术前行粗针穿刺采集标本,术后取手术标本,均以En Vision二步法对、、、Ki67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流程先后为:①脱蜡、水化组织切片;②根据一抗具体说明对组织切片进行预处理;③给予蒸馏水漂洗,再置于TBS中10分钟左右;④给予一抗孵育约10~30分钟;⑤TBS漂洗10分钟;⑤EnVisionTM孵育10~30分钟;⑥TBS漂洗10分钟;⑦在色源底物溶液中孵育10分钟;⑧给予蒸馏水漂洗;⑨复染及封片[3]。一抗、二抗均产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有限公司。此方法将二抗和酶通过一个多聚葡聚糖骨架联接成一个多聚体,可以直接放大信号40~50倍,把传统的二抗、三抗分别孵育合为一次孵育,敏感性高、省时、简单方便[4]。
1.3 观察指标
采集其进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标本,根据WHO制定的《肿瘤疗效评价新标准》评估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5]。分析患者化疗前后在免疫组化表型、、、Ki67上发生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52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这些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需正确录入至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利用软件可检验卡方值。假设P<0.05,那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化疗前后患者乳腺癌肿瘤的间质细胞和实质细胞均发生了变化。实质细胞:癌细胞密度显著下降,几乎消失;肿瘤组织退变坏死,有奇异型核细胞出现。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26例,稳定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9.23%(36/52)。间质细胞:间质纤维增生,呈现出胶原化变化,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反应以及组织细胞聚集。寻找瘤床的依据可参考上述间质反应。
共有42(26+16)例患者在进行新辅助化疗的前后检测到了、、、Ki67,化疗前免疫组化表型、、、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52.38%、47.62%、80.95%、61.90%,化疗后、、、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52.38%、42.86%、71.43%、4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免疫组化表型阳性率的对比(n,%)
3 讨论
乳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每年以2%的幅度在不断上升,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手段,近些年来临床开始尝试为患者采取综合性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而在多年的乳腺癌治疗中,临床发现新辅助化疗可以有效实现局部肿瘤降期,使患者乳房尽可能得到保留,因此新辅助化疗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6]。本文为52例乳腺癌患者采取了新辅助化疗,对比化疗前后患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以发现其实质细胞的密度降低,肿瘤组织退变坏死,治疗总有效率可达69.23%;间质细胞则有间质纤维增生趋势,呈现出胶原化变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反应以及组织细胞聚集,这些都可以凸显出新辅助化疗的显著效果。此外,本文还对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的免疫组化表型、、、Ki67进行了染色,化疗前其阳性率分别为52.38%、47.62%、80.95%、61.90%,而化疗后、、、Ki67的阳性率这分别为52.38%、42.86%、71.43%、47.62%,虽然经过对比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仍然能够发现化疗前后上述表型的阳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临床可以根据这种变化来预测患者的预后,或是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结语
乳腺癌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后其肿瘤间质细胞、实质细胞以及免疫组化表型均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临床应该根据化疗前后患者病理学特征的变化来预测预后、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郭晓宁,洪蕾,方长青,等.26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理学特征分析[J].吉林医学,2019,40(01):18-20.
[2]唐小燕,郎荣刚,付丽.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病理评估[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12(05):257-262.
[3]汤红平,荣磊,梁冠男,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理组织学及分子指标变化[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34(01):12-15.
[4]黄大丽.浅论导致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后的临床评价与病理评价出现差异的病理学基础[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2):132-133.
[5]李胜难,杨清平,罗小红,等.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改变特点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09):1735-1736.
[6]汪美华,凌扬,周林艳.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03):399-401.
论文作者:蒋利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乳腺癌论文; 患者论文; 病理学论文; 表型论文; 细胞论文; 免疫论文; 病理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