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早期项目拓布家族考_西夏论文

早期党项拓跋氏世系考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系论文,拓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研究党项及西夏的历史论著中,对建立西夏政权的早期党项拓跋氏世系多有论及,且附有世系表等。最早论及拓跋氏世系的,是清代吴广成撰《西夏书事》卷一,内首追记唐末宥州刺史拓跋思恭之先世,云其“始祖赤辞”,赤辞有“从子思头”;唐开元时,有“赤辞孙守寂”;贞元中,有夏州刺史拓跋乾晖,“思恭,乾晖裔孙也”。唐乾宁二年(895),“思恭子仁祐早卒,孙彝昌幼”,故思恭卒,“弟思谏嗣”。梁开平二年(908)“李思谏卒,思恭孙彝昌嗣”。三年,彝昌被部下所杀,众立其族父李仁福为留后。[1]5-6、11、13-14后唐长兴四年(933)仁福卒,“子彝超嗣”。后唐清泰二年(936)彝超卒,“弟彝殷(后改名“彝兴”)代”。[1]19、22宋乾德五年(967)彝兴卒,“子光睿(后改名“克睿”)权知州事”。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克睿卒,“子继筠嗣”。五年,继筠卒,“子继捧嗣”。[1]32、35继捧降宋,献地。其族弟继迁(光俨子)反宋自立,后降宋,赠姓名为赵保忠。宋景德元年(1004)继迁受伤卒,其“子德明嗣”[1]92-93。宋明道元年(1032)德明卒,“子元昊嗣”,元昊后正式建西夏政权[1]130-131。

以上即是《西夏书事》所拟定早期党项拓跋氏世系。在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研究党项族及其所建西夏政权再度兴起,出版的几部有分量和影响的西夏史论著,对党项元昊正式建立西夏政权之前,拓跋氏世系基本上沿袭了上述《西夏书事》的说法,而略有损益。如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及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的吴天墀先生撰《西夏史稿》(增订本)、199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蔚先生的《简明西夏史》,甚至在2005年由著名西夏学家李范文先生主编、集国内众多学者撰写的《西夏通史》(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均是如此。如《西夏通史》一书附录一所列《党项西夏世系表》(第689页)对早期拓跋氏世系列表如下:

党项西夏世系表

《西夏通史》所列此世系表,应是代表现今学界关于早期党项拓跋氏世系的观点。然而,过去因历史文献记载的阙如,这一世系表存在的问题较多,有些世系环节多为清人吴广成在《西夏书事》一书中的推测。事实上,据《隋书》、两《唐书》的《党项传》,党项八个大部落中,最强的“拓跋氏”部落内,也是“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至唐代,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2]因此,特别是在隋末唐初,不相统一的党项各部首领偶尔出现于唐代文献中,其后文献出现的拓跋氏首领,是否即为前者的直属后裔,因无明确记述,故令人怀疑。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陕西榆林和内蒙古乌审旗等地,发现和出土了一批唐代至北宋初的党项拓跋氏贵族墓志及文物,为我们修正和补充拓跋氏世系提供了最为珍贵的资料。因此,有必要对过去学界有关早期党项拓跋氏的世系重新审视,作一番考辨。下面将早期党项拓跋氏世系以唐末拓跋思恭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上引《西夏通史》的《党项西夏世系表》是沿《西夏书事》,将守寂作为赤辞之裔孙,据史实文献补充了守寂父思泰(唐开元时),下接守寂孙乾晖,以下不明;再接唐末“思恭(乾晖裔孙)”。李蔚《简明西夏史》此段拓跋氏世系则同《西夏书事》[3]366。吴天墀《西夏史稿》附录一《西夏拓跋氏世系表》则在赤辞后用“……”号(表示推定世系)接“思泰(=思头?)”,以下基本相同[4]229。

上述此段拓跋氏世系有两个大的问题:

一是守寂或其父思泰是否是赤辞子或孙?按《西夏通史》世系表,赤辞系唐初贞观初时党项名王,而距思泰及其子守寂活动近百年,云后者为前者之子或孙,颇令人生疑。其次,遍检唐宋史籍及文物考古资料,均无上述的说法。故而吴天墀先生《西夏史稿》比较谨慎,采用“……”符号,表示上述说法只是一种“推定”。

二是表中将思恭作为守寂孙乾晖之孙,同样存在上述的问题,不可信。

根据在陕西榆林横山县韩岔乡元岔村出土的《拓跋守寂墓志》(唐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立石)及内蒙古乌审旗纳林河乡排子湾出土的《李彝谨墓志》(后周广顺二年,即公元952年立石)等新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①,内明确记载了守寂及思恭一族的世系,与上述《西夏通史》所列世系多有不同;特别是对守寂、思恭的先世记载,则完全相异;对一些不明的世系阙遗也有补充和修正。据《拓跋守寂墓志》记:

公讳寂,字守寂,出自三苗,盖姜姓之别……载炳前史,详于有隋。名王弥府君洎附,授大将军、宁府君矣。时逢季代,政乱中原,王教不宣,方贡殆绝,天降宝命,允归圣唐。迨仪凤年,公之高祖立伽府君,委质为臣,率众内属。国家纳其即叙,待以殊荣,却魏绛之协和,美由余之入待。拜大将军、兼十八州部落使,徙居圁阴之地,则今静边府也。曾祖罗胄府君,不殒其名,昭乎前烈,亢宗守业,保族勤邦。拜右监门卫将军、押十八州部落使,仍充防河军大使。祖后那府君,信以出言,功高由志。莫非嘉绩,褒德备洽于朝恩;抚有余人,建牧以崇其都府。拜静边州都督,押淳、恤等一十八州部落使、兼防河军大使,赠银州刺史。考思泰府君,文武通才,帅师为任,光有启土,莫之与京。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兼静边州都督防御使、西平郡开国公。会朔方不开,皇赫斯怒,周处则以身殉节,毕万乃其后克昌。赠特进、左羽林军大将军。

内云守寂的远祖为“名王弥府君”,应即《隋书》卷八三《吐谷浑传》所记,隋开皇八年(588)吐谷浑“名王拓拔木弥请以千余家归化”中的“拓拔木弥”。时党项大部分为吐谷浑所统属,木弥为其“名王”之一,因吐谷浑可汗夸吕常以喜怒废杀太子,故国中乱,木弥即欲率部附隋。然而,隋文帝以“朕之抚育,俱以仁孝为本”为由,拒绝派兵马应接[2]。据墓志,知木弥降隋已成事实,且被封“大将军”,与开皇四年(584)诣旭州(治今甘肃临潭附近)降隋之党项拓拔宁丛封为大将军同。②守寂之高祖系“立伽”,在唐仪凤年(676-679)内属唐,始徙居“圁阴”(今陕北无定河南);曾祖名“罗胄”,祖名“后那”;其父名“思泰”。

因此,《西夏通史》世系表所列守寂父思泰之前世系,与《墓志》所记完全不同。世系表列活动于唐贞观初年的党项名王拓跋赤辞,决非守寂或其父思泰之祖或父。木弥与赤辞是什么关系,是否父子关系?因史无记载,不可妄断。

守寂父思泰,在唐开元九年(721)曾因参加唐朝平定“康待宾之乱”战死,被唐朝所封赐,并以其子守寂“袭其官爵”[5]。《墓志》中也有相同记载。思泰还有一异母弟,即《守寂墓志》所记之守寂“叔父朔方军节度副使、并防河使、右领军卫大将军、兼将作大匠兴宗”。在《全唐文》卷三○一曾收录其三篇《致仕侍亲表》文,内云其有早亡之子“守义”。在《守寂墓志》盖内底部左侧栏有明阴刻楷书一行字:“弟开元州刺史守义从节送至银州赴葬”[6]亦可佐证。《墓志》还记载了守寂有一弟,即“游击将军、守右武卫翊府右郎将,员外置宿卫,赐紫金鱼袋、助知检校部落使守礼”,与守寂同为“守”字辈。

值得注意的是,《守寂墓志》明确记载了守寂的“嗣子朝散大夫、守殿中省尚辇奉御,员外置同正员,使持节、淳、恤等一十八州诸军事、兼静边州都督防御部落使,赐紫金鱼袋、西平郡开国公曰澄澜”。此人不见文献记载,故以前有关西夏论著于守寂之后多空缺。有的学者如日本冈崎精郎,认为守寂子是《新唐书·党项传》所记永泰元年“召静边州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等五刺史入朝”中的“拓跋朝光”。[7]49此说误也。又《元和姓纂》卷一○还记有守寂侄澄岘,“今(元和时)任银州刺史”。

至于守寂子“澄澜”之后,据《元和姓纂》卷一○记有“拓跋乾晖”,云其为守寂孙,时任银州刺史。据《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记,贞元二年(786)“吐蕃攻盐、夏,刺史杜彦光、拓跋乾晖不能守……”上述世系表所列正确。但是,在乾晖之后,守寂一族世系,再未见于史籍。

根据上述,可将拓跋守寂一族的较详细的世系,列表如下:

党项拓跋守寂一族世系表

《西夏通史》世系表,是将唐末兴起的拓跋思恭作为乾晖的裔孙列入表中的。据前述内蒙古乌审旗纳林河乡排子湾出土的《李彝谨墓志》记:“曾祖讳重建,皇任大都督府安抚平下番落使。祖妣破丑氏,累赠梁国太夫人。祖讳思□,皇任京城四面都统教练使,累赠太师。祖母梁氏,封魏国太夫人。烈考讳仁福,皇任定难军节度使,累赠韩王……公即韩王第二子也。”[8]384内彝谨祖“思□”,从官职及事绩,应即拓跋思恭,曾祖为拓跋“重建”。彝谨父即“仁福”,为其第二子。

又榆林市榆阳区红石榆乡拱盖梁村出土的《李仁宝墓志》(后晋开运三年,即公元946年立石)记,“曾祖副叶,皇任宁州、丹州等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拓拔副叶。祖重遂,皇任银州防御度支营田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李重遂。考思?……”。③又与《李仁宝墓志》同一地出土的仁宝妻《破丑氏夫人墓志》文记,仁宝有子七人,即彝瑨、彝震、彝嗣、彝雍、彝玉、彝慜、彝璘。④按仁宝及祖重遂、父思?、子彝瑨等七人,恰好与仁福属“仁”字辈,其祖重建、父思恭,同属“重”和“思”,其子与思恭子均为“彝”字辈;则仁宝曾祖副叶当为仁福曾祖、思恭之祖父。如此,则可列出思恭祖、父两代,与《西夏通史》世系所列完全不同;至于思恭一族与盛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守寂一族有何亲属关系,则不明。

据史籍记载,思恭有弟思孝,曾任保大节度使;弟思谏,后继为定难军节度使;弟思忠,唐中和元年(881)与黄巢军朱温激战于东谓桥,战死[9];弟思敬、思瑶。

《李彝谨墓志》记载其父仁福为思恭子,这解决了历史上长期困扰学者们关于李仁福是否是思恭子的问题。按《旧五代史》卷一三二《李仁福传》、《新五代史》卷四○《李仁福传》均未记仁福与思恭是什么关系,后者甚至说“李仁福,不知其世家”,“不知其于思谏(思恭弟)为亲疏也”;或云其为彝昌族子。[10]《李彝谨墓志》则明记仁福为思恭子,解决了这一问题。

思恭除仁福一子,《西夏书事》还记其有一子仁祐,早夭。其实,据《资治通鉴》及《全唐文》卷八四○《授李成庆夏州节度使制》等史籍记,思恭卒后,先由其弟思谏袭定难军节度使,后又有其子成庆(或作“承庆”,疑又作“仁庆”)袭任夏州节度使(定难军节度使)。到后梁开平二年前,成庆或卒,又由思谏任定难军节度使。《西夏书事》撰者及冈崎精郎等,否定有“李成庆”的存在,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李成庆确有其人⑤。

后梁开平二年(908)十一月,思谏卒,由其孙彝昌为留后。关于彝昌,史籍或云其为思谏子(《旧五代史》卷一三二《李仁福传》),或云其为思恭孙(《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西夏通史》世系表采此说)。彝昌应为思谏孙,为“彝”字辈,思谏卒后,以其袭任定难军节度留后;但其年幼,部人不服,开平三年发生政变,彝昌被杀,故部众推思恭子仁福为留后⑥。

又在乌审旗排子湾出土的仁福妻《渎氏墓志》记录仁福有五子:即长子嗣承彝殷、二子彝谨、三子彝氲、四子彝超、五子彝温[8]381。后唐长兴四年(933)仁福卒,其四子彝超袭留后,过了二年(935)病卒,其兄彝殷(《西夏通史》世系表云其为彝超弟,误)继为留后。至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彝兴(即彝殷,避讳改名)卒,其子李光睿世袭夏州节度使。据乌审旗排子湾出土李彝谨夫人《里氏墓志》记其有子五人:光琇、光琏、光义、光璘、光琮[8]383。皆与袭任之光睿为叔伯兄弟。

光睿(后因避讳,改为克睿)之后,至元昊正式建立西夏政权的拓跋氏世系,因史籍记载较为清晰,故《西夏通史》世系表所列基本正确。值得注意的是,继捧(克睿子,继其兄继筠为夏州节度使)降宋后,继之反宋自立的拓跋氏首领李继迁,则非思恭一族的直接后裔,而是思恭弟思忠之后裔。其曾祖仁颜,祖彝景,父光俨。[9]

在隋唐时期,党项拓跋氏曾有三次名著于史籍:第一次是隋代至唐初,著名拓跋氏首领有拓跋木弥、拓跋赤辞(词)等;第二次是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以拓跋守寂一族为代表;第三次是唐末拓跋思恭一族,此族因为唐末藩镇之一,史籍记载较为明确,且一直传承下来,最终在元昊时建立西夏政权。而在拓跋氏笫一次与第二次名著史籍、第二次与第三次名著史籍之间,史籍与出土考古资料并没有记载他们的亲属关系,是拓跋氏世系中所缺的环节。因此,不能任意地、想当然地将他们用亲属关系联起来。

据此,我们将早期党项拓跋氏世系,以主要首领排序的简要形式,用“……”符号表示“关系不明”,重新列表如下。

早期党项拓跋氏世系表①

附注:①内横线表表示父子世系,竖线为兄弟并列。虚线表示关系不明。人名后括号内或为别名,或为任职年代。

②关于思恭卒年,过去一般从《西夏书事》卷一及《新五代史·李仁福传》为乾宁二年(895)。据《榆林碑石》录《白敬立墓志》文,思恭早于敬立而卒,敬立卒于景福二年(893)。志称思恭卒,其“伏枕绵年”而卒,故思恭应卒于景福元年(892)。

注释:

①康兰英主编:《榆林碑石》,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81页;邓辉、白庆元:《内蒙古乌审旗发现的五代至北宋夏州拓拔氏部李氏家族墓志铭考释》,载《唐研究》第八卷,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384~386页。

②《隋书》卷八三《吐谷浑传》。志文所云“宁府君”,可能为部内对其之尊称,非唐官爵名。

③见上引康兰英主编《榆林碑石》,第81页。《榆林碑石》录文“?”字未识出,对照墓志拓本图片,此字出现两次,两者相校,此字应同“沿”字。

④见上引康兰英主编《榆林碑石》,第77页。

⑤详细考证,见拙著《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105页。

⑥参见上引新、旧《五代史》之《李仁福传》及《宋史·夏国传》。

标签:;  ;  

党的早期项目拓布家族考_西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