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园[1]2001年在《中国近代小说翻译特征及其原因谈》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小说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翻译现象之一,对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文明的形成皆有相当大的影响,理应成为翻译工作者研究对象。遗憾的是自新文学革命以来它一直乏人问津,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情形才有所改观。究其原因无非是近代翻译作品与现代翻译研究的规范格格不入,一则它以通俗娱人作品为主,二则充斥大量不忠实的翻译。因此以重原作和经典着作的现代眼光看来,确实研究价值不大。但这种角度常忽略的语文化与社会各种因素对译者及其翻译过程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使译者无法将原文的各种信息全部传达给的语读者,因此译文中的信息必然是经过选择或改变了的。在文化交流初期的近代中国尤是如此。另外,大多数的的语读者均将译本等同于原本进行阅读,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二者差别。最重要的是,对的语受众及文化产生影响的是译本,一种对原文进行重写(rewriting)的文本。因而不妨从的语文化的角度对翻译文本进行研究,探讨各种对原文改变的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操纵(manipulation)。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 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对近代小说翻译及其研究进行简要描述,并介绍国外翻译研究新动向及一些相关理论。第二章提出作者认为合适的近代划分年限。第叁章与第四章分别描述及分析近代小说翻译的四大特点,即小说翻译的繁盛,翻译小说的两大召唤功能(政治宣传及娱人), 风行的非直译手法及文言相对于白话的优势。另外,第四章还对该翻译现象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剖析。第五章对全文进行小结并重申了本文的出发点。
罗列[2]2012年在《论20世纪初叶中国翻译文学中女性译者的译入文体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文学是本土与域外不同诗学和语言文化的交接地带,其文体最终呈现的形态与译者的译入文体意识息息相关。本文以20世纪初叶中国的女性译者为分析对象,探讨她们在中国文学首次大规模与域外文学的遭遇中,在小说、戏剧和诗歌翻译中表现出的译入文体选择意识。译者的译入文体意识,在协调不同诗学传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启发本土文学变革创新的重要环节之一。
邹振环[3]2014年在《20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翻译史研究举隅》文中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严肃的学术在香港没有市场,香港社会也不重视中文翻译与中文写作。20世纪60年代,在严肃的汉文学术论着尚受冷落的环境下,出现了韩迪厚的《近代翻译史话》和罗香林关于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论着等,实在令人鼓舞。本文主要讨论了韩迪厚《近代翻译史话》、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贾保罗的《圣经汉译论文集》和董桥的《翻译与"继承外国文学遗产"商兑》四种论着,据此管窥20世纪50至70年代末香港翻译史研究的某些特点。指出在50至70年代大陆"文革"时期失去了正常学术研究的状态下,这些着述接续了20世纪初以来翻译史研究的传统,将近代翻译史重新作为一个专门论题提出,并以单行本论着的规模对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香港区域翻译史和《圣经》翻译史详加讨论,这些代表性的研究,在香港既绵延了中国的学术传统,也开发了新的西方学术传统。
邹振环[4]2014年在《潮起潮落:20世纪中期译史研究的承势与转折》文中指出本文围绕"《翻译通报》与'中国翻译史特辑'"、"翻译史研究的俄苏转向"和"翻译出版史史料派"叁个问题,集中讨论20世纪50至70年代末大陆翻译史研究如何承势与转折的过程,指出50年代前期,学术发展尚存很大的空间,随着自上而下意识形态控制和历次政治运动对学界的影响,翻译史研究的空间渐渐萎缩。蔓延大陆史学界几近30年的政治对学术干预的惨痛教训,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小说翻译特征及其原因谈[D]. (禤)园. 广西大学. 2001
[2]. 论20世纪初叶中国翻译文学中女性译者的译入文体意识[J]. 罗列. 东方翻译. 2012
[3]. 20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翻译史研究举隅[J]. 邹振环. 东方翻译. 2014
[4]. 潮起潮落:20世纪中期译史研究的承势与转折[J]. 邹振环. 东方翻译. 2014
标签:文艺理论论文; 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小说论文; 文学论文; 文化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读书论文; 香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