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学生“三价值观”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民族院校大学生“三观”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状况论文,院校论文,民族论文,心理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7)02—0022—05

进入新世纪后,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为了加强和提高民族院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从2000年以来对西南民族大学、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四川的民族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滚动调查。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三观”及其心理健康状况

民族院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转型时期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分化和思想文化空间的拓展,导致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客观现实,以及在此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诸如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负面现象,必然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随之发生变化。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变化趋势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态势,他们不再以“边际人”的身份去改造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是从自身的处境、要求和利益出发去作价值判断与价值参与;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理性精神、利益意识、个体取向等方面逐渐增强;而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领域,大学生的自主倾向、现实定位、多样选择日益凸现。但在这一进程中,少数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也在发生严重扭曲。面对着社会以拥有财富多少作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面对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的客观存在,少数学生持随波逐流的态度,作出功利性的抉择,以一种更现实、更看重短期物质利益的目光,定位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与目标;这一代大学生更注重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但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人生观更加积极向上,但认识较为主观、片面、矛盾,甚至表现为迷惘、困惑、无所适从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素质教育在学生身上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学生的思想素质在不断提高,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倾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当今社会所提供的竞争环境不尽完善,改革开放更进一步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社会和自我的视野,传统的方式受到很大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思维意识日趋活跃,精神世界日趋复杂,加上大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使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和过去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主义色彩相对淡了,只有主观的朴素的责任感,缺乏对祖国历史使命的深刻理解和执著追求;也有部分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在遇到复杂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时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矛盾、困惑、迷惘、无所适从,并带有浓厚的功利、世俗的色彩。例如,对“奉献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这一观点,2003级学生持赞同态度的为46.39%,认为“难以判别”的占34.22%,比2000级学生高出了16.89%。

表1 2003级与2000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比较①

主要观点同意(%) 不同意(%) 难以判别(%)

2000级 2003级 2000级 2003级 2000级 2003级

1.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87.33

93.69

6.332.956

3.333.45

2.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7.33

46.39

42.67

19.39

17.33

34.22

3.没钱肯定不幸福35 38.44

55.33

43.48

7

19.88

4.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 22.67

11.32

65.67

73.82

9

14.66

5.帮助别人往往会使自己吃亏 28.33

10.153.67

73.86

14 16.93

6.竞争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 45.67

22.139 60.75

10.67

17.15

7.在和平年代更要有报国之志 50.67

69.49

36.33

9.459

21.06

8.市场经济一样需要雷锋精神 72 67.06

10 17.65

13 15.29

9.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社会公德我也不必遵守 7.339

82.67

84 10 7

10.现在都讲实惠谁还讲公德

11 8

81.33

83 7.679

2.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功利,自主倾向、多样选择日益凸现

经济的多元化必定引起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既可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价值迷失和混乱造成的。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更容易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普遍表示认同,在对人生、事业等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在表现出勇于竞争、积极进取的态度的同时,利益意识、个体取向等方面也在逐渐增强,并呈现多元化倾向。

民族院校大学生与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一样,普遍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我的张扬,渴望纯净的私人空间并追求“自我”的精神家园,个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内心却又存在价值迷茫,因而往往表现为价值定位多元,务实倾向更加突出。调查显示,当前的大学生都比较注重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我的张扬,普遍认同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与艰苦付出,最终赢得社会认同的人生奋斗模式。但与此同时,面对开放的多元化世界,其个体价值定位的现实主义与功利倾向也日渐增强,具体表现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往往以个人的物质利益得失为进退之依据,而不看重社会与他人的价值评判,过分注重自我感受和自身需求;过于强调个性、自主与自身权利的维护,而较少考虑集体、纪律与义务;对如何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考虑较多,而对集体利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考虑较少。有的师生认为,当前“大学生中自私自利的同学增多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很冷漠,彼此之间虽然往来,但真诚的感情交流十分少”;“很多同学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东西漠不关心”,“集体主义价值观淡薄”。有的老教师忧虑地提出,当前学生中存在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甚至以损害别人或者集体利益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心态,极不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也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

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一种“不劳而获的观念”,“凡事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就难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说,自己之所以要读或准备读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就业不容易。在谈到入党动机时,有的同学回答“能得到好处”,即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自己谋取到一份好工作而增加竞争力,或者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在择业观上,很少有人想“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看重功利的人生价值观念,固然有利于个人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但对于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发挥是极其不利的。由此可见,由于受市场经济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在人生追求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范和偏离。

3.具有道德判断能力,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悖反现象突出

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多种社会文化思潮汇合,道德环境复杂性增加,使道德观念具有表面化、多变性,道德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使得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适应与选择较之以往更加困难和复杂,对于道德是非的选择与评判不再是简单、封闭和僵化的,而表现出一种道德观念的复杂化,缺乏道德的自我约束,不能加强自我修养和身体力行,突出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悖反。

调查结果显示,进入青年期的大学生在总体上道德观念基本正确,具有基本的道德与是非曲直的评判能力,其道德判断和行为取向也基本正确合理,并能转化为具体的行为。2005年的调查中,学生在回答“你对当前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态度”问题时,有75%的同学表示“反对”,认为“社会应以诚信为本”;有10.6%的同学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有7.37%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也有7.1%的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在回答对于“你对身边的社会不文明行为,采取何种态度”时,有35.9%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有28.2%的同学认为自己“敢于出面制止和批评”;持“看不顺眼也懒得去理”的态度者占32.1%;有4.2%的同学表示“无所谓”。这一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复杂而多元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评判体系,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值得注意的消极一面,特别是它对于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来评定好坏的道德标准所造成的冲击不可低估。

由于生长在社会转型时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上,在把社会道德规范融入自身的人格系统时,难免产生彷徨和迷茫,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悖反现象较为突出。例如,2003级的学生在回答“如果有人在路边晕倒”的假设时,73.96%的学生选择“给予帮助”,21.4%的学生则是“如有人带头会协助”,而“做旁观者”和“假装没有看见,一走了之”的学生占4.44%;在回答“如果发现小偷在街上偷别人的钱包”的假设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告诉失主”、“报110”或“抓住小偷”,而“装着没有看见”的学生占了20.73%;在回答“见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没拧紧滴水,你会去拧紧它吗”时,表示“肯定会”的有75%,“有时会”的22%,“不会”的3%。

4.注重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进行积极的调适,但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

处于青春期的民族院校大学生,既要承受来自自身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变化在心理上引起的困扰和波动,又要应付快速变化、紧张繁重的学业生活,还要面对各种竞争所带来的矛盾、困难、挫折和失意,因此,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进行积极的调适,但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学生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主要属于成长过程中发展性、适应性的心理问题,但这些心理问题大多是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酝酿,到了大学阶段才显露出来的。

以上表2的几组数据表明,2005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较之2000级学生有所下降,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2005级学生处于“非常充实”和“较烦躁”状态的学生比例比2000级的学生下降了10%左右,但处于“较压抑”、“较烦恼”、“较空虚”状态的学生比例则大幅度增加,尤其是“较空虚”的学生增加最多,达到了12%。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校内同学之间的竞争,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矛盾随之不断增多,加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矛盾时,难免产生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甚至出现危机状况。

由于学生的心理状况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如果遇到问题,情绪“很稳定”的学生只有9.48%,“较稳定”的学生有36.09%,“一般”的为16.37%,而情绪“容易波动”的学生多达32.35%,“容易激动,起伏较大”的为5.72%。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大多数能用不同方式进行积极的调适,75.82%的学生采取“和同学、老乡、朋友交流”的方式进行调适,6.97%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5.57%的学生“求助于家人”,“求助于老师”的仅有1.49%,而10.15%的学生则作出“放弃调适的努力”,“非常烦恼又无所是从”,甚至“生自己的气”。

调查还显示,当前大学生中有自杀倾向的比例较高,“过去有过,现在没有”的占17%,“偶尔有过”的占25%,“现在还有”的占3%。为此,这一部分学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建立危机学生应急处理机制,作深入细致的工作,及时发现,及时引导。

二、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1.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各民族文化特征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总是最活跃的、多维的、超前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各民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情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正处在一种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的特点,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大学的学习阶段就能不断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

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通过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强化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的同时,要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巩固和扩大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的各项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集成思想教育资源,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对于学生日趋突出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措施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首先,必须注重培养一支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水平;其次,要点面结合,既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开设相关讲座和课程,又要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这样才能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更加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再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矛盾,人际关系问题既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引导;最后,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识别、化解和消除机制,对学生的心理矛盾、困惑和危机状况,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排解,从而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促进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收稿日期:2006—11—07

注释:

① 2000级数据来自郭娅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以德育人》,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增刊,第71页。

② 同上,第74页。

标签:;  ;  ;  ;  ;  

民族大学生“三价值观”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