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躁狂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问题论文_洪军

关于躁狂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问题论文_洪军

( 黑龙江省牡丹江神经精神病院 157014 )

【摘 要】目的:通过对躁狂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问题的研究分析,来全面提高躁狂症的诊断质量,并进一步保证医院狂躁症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于2014年4月—2016年4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狂躁症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在全组病例本次住院记录中寻找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和思维形式碍障。再在全部病史记录中寻找以往有无不同诊断,如曾诊断精神分裂症,就在那一次住院病史寻找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和思维形式碍障,并记下当时躁狂或忧郁的表现。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有56%至少曾有一次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而且其中有一半至少是被两位以上医生所诊断。全组病例的入院症状均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激惹或欣快。在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中,有激惹表现者80%,欣快自得者56%,而在未曾作此诊断的病例中,二者均为70%;乍看起来,似有区别,但在统计上并无显著意义。结论:医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诊断的技术,在诊断初期仔细询问病情、病史和发病之前是否受过任何刺激等情况,同时还应时刻观察病患的病情变化,准确判断,确诊后尽快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关键词】躁狂症;误诊;精神分裂症

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躁狂症患者的情绪变化较大,易激动,情绪变化反复无常,易做出伤害自身及周围人的行为。病情易反复,故需尽早做出诊断。临床上有时很难区别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但是,这种鉴别诊断却非常重要,因为这两种疾病的治疗药物不同、疗程长短有别、预后也各有所异。本文就选取于2014年4月—2016年4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狂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对躁狂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4月—2016年4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狂躁症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女性32例,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9.4±2.5);男性18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7.4±1.5)。纳入标准:(1)欣快或激惹,(2)至少下列之二:①睡眠减少,②性欲亢进,③夸大观念或妄想,④言语滔滔不绝,⑤随境转移,⑥意念飘忽,⑦思维奔逸,⑧注意短暂,⑨挥霍浪费,10活动过多;(3)症状表现持续一周以上,或以往曾有躁狂症发作;D.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1.2 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50 例病患的临床资料,对在全组病例本次住院记录中寻找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和思维形式碍障。再在全部病史记录中寻找以往有无不同诊断,如曾诊断精神分裂症,就在那一次住院病史寻找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和思维形式碍障,并记下当时躁狂或忧郁的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结果发现,在50例狂躁症患者中,有45例有过精神病发作,并且其中25例(56%)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诊断方面,以情感型和类偏执型最多;未分型,急性型,青春型等亦有之。初入院时所表现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妄想最多(n例),其中6例是夸大或宗教妄想,幻听及关系妄想亦有之。45例再次入院病例中,有26名(58%)以往至少有一次被诊断为躁狂症,有23名(51%)为抑郁症。而25名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中,有18例以往曾有一次被诊断为躁狂症或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有24名曾患精神病:2例躁狂症,6例抑郁症,5例酒中毒,1例精神分裂症,10例未定。

3.讨论

躁狂抑郁症系常见精神病,简称躁郁症,临床上最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将躁狂症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躁狂者通常表现为不同寻常的高兴、无忧无虑、兴高采烈、轻松愉快,如稍不如意,则脾气大发,严重者易出现过激行为。该病的发病原因总结为三个方面:(1)生物学因素:病患的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相对应的受体功能发生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Y-氨基丁酸(GABA)等功能活动降低,第二信使致使平衡失调,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导致该病发作,出现躁狂或抑郁;(2)遗传学因素:已有调查表明,若亲属中患有双相障碍疾病,则相关家属患病的几率增大,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3)心理社会因素:不如意的生活事件及对环境的应激事件均易都会导致情感障碍的发生,如失恋、失业、生活状态长期高度紧张等。

狂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最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主因在于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和有效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为了避免误诊倾向,目前只能从临床实际出发,广泛收集病史,重视症状表现,观察锂盐疗效,进行家族调查、病程特征和预后转归等全面综合分析。在本组病例中,有56%至少曾有一次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而且其中有一半至少是被两位以上医生所诊断。全组病例的入院症状均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激惹或欣快[1]。从发病年龄来看,本组病例是28岁,和一般文献报道躁郁症的发病年龄(25~35岁)相一致,与精神分裂症大多在25岁以前发病这一点不相同。从分型来看,有1/3误诊病例被列为情感型;值得注意的是妄想型也竟占28%之多,说明医生对于妄想这个症状过分看重。总之,医生往往把情感性精神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而且很不幸的是:一旦有医生诊断了精神分裂症,以后诊治的医生竟不顾当前表现是否有情感障碍,仍一概维持这个诊断[2]。综上所述,对躁狂症病患应尽快诊断,及时治疗,这就需要减少躁狂症的误诊,医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诊断的技术,不断总结临床病例,积累足够的临床经验,在诊断初期仔细询问病情、病史和发病之前是否受过任何刺激等情况,同时还应时刻观察病患的病情变化,准确判断,确诊后尽快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严格按照我国新制订狂躁症诊断标准,对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典型病例,在排除其他精神疾患后,应首先考虑狂躁症,待排除后再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李海涛.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养护鉴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5:736-737.

[2]沈辉,张毅,费慧,钱时兴. 首次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05:318-320.

论文作者:洪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  ;  ;  ;  ;  ;  ;  ;  

关于躁狂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问题论文_洪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