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类实践的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效应论文,当代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而又矛盾重重的历史时期。当代人类在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诸如全球性问题、发展的困境等危机。人类不仅为自己的巨大成功而欢欣鼓舞,也为因此而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严重恶果忧心忡忡。主体性效应空前增长,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反主体性效应,是当代人类实践突出的矛盾。研究这一矛盾,关注实践的这一新变化,合理规范实践活动,减少实践的负效应,是当代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
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的主体存在的根本表征。人通过实践引起外部世界合需要、合目的的变化,就是实践的主体性效应。实践的主体性效应与主体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本性及能力是一致的,主体的能力越强大,实践的主体性效应也越突出。当代人类实践的主体性效应是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它不仅使人类日益从笨重、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把人类的智力放大了千百万倍,智力和精神的因素在实践中占的比重、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类力量的强大不是与其物质质量有关,而是与其智慧和这种智慧指导有关。这一特征,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显得格外突出和鲜明。
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人类实践的主体性效应空前增长。首先,当代人类实践作用和影响的对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原子裂变、生命合成、基因移植,已经从微观、超微观的层次上改变了自然。人类的实践不仅作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将太空领域纳入到人类的实践对象中。借助于宇宙飞船、地球卫星、航天站,利用太空进行信息传输、气象预测、地形测量、地质矿产探查,开发利用太空资源,太空问题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当代人类实践作用的对象远远突破了地表范围,对自然的介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延伸,介入方式从直接利用自然力和自然过程,进入到转化自然力和自然过程为主要形式的阶段。
其次,当代人类实践主体性效应的最突出表现,是自然运行和人类实践的高度相关性。在人类历史上,人的历史和自然史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运行和人的活动是相互制约的。但古代社会人类实践力量还很弱小,不能在整体上影响自然,近代技术和机器大工业虽然使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附,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自然过程。当代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现时代的人类与其说是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人化世界中,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一个日益膨胀的复杂的人化系统。当代实践不仅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还直接影响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状况。人类实践改变了地表的动植物,改变了地球的热平衡,直接干扰自然循环,改变自然进化过程,干扰和扭曲自然进化方向。人对自然界的广泛介入,使自然运行已经不可能继续依靠自己的力量而维持正常运行,实践介入已经成为自然运行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当代人类面对的自然界,已日益摆脱自在自然性,成为实践的产物。人类在逐渐洞悉了大自然的奥秘以后,日益改变自然运行的方向,使之发生合目的合需要的变化。自然以一种改变了的方式发生作用,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被有意识地改变和调控。正是由于人的实践力量加入,使得自然过程呈现出人化性,变化过程呈加速度趋势。
再次,当代实践的主体性效应还突出表现为人与世界相互作用整体性增强。在人类历史还处在分散的地域性民族史时期,人类实践的方式和界限主要还为自然所规定,主体性效应的发挥也是有限的。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上,远距同步和高密度的信息传播系统和发达的交往手段,把全球联成一体,生产社会化及发达的世界经济分工,日益打破地区和国家间的界限,实现了生产一体化和全球资源共享的局面,由此导致了实践整体化趋势的增强,个体分散的活动日益被整合到统一的人类实践系统中。
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发展整体化、系统化趋势的增强,主体的整体化效应也投射到活动对象领域,表现为对象的整体系统化制约增强,自然对象越来越不是作为一个个具有差别性的地域环境出现,而作为一个整体对人类实践产生影响和制约。实践的主体性使主体性效应远远大于单个实践主体性效应的总和,人对自然的影响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在当代所创造的财富、所达到的生产率和所获得的信息,都以爆炸式的方式增长,扩展势头之猛是以往人们所未曾预料到的。
二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对主体能力的强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为人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人所不能控制的破坏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人类实践一方面是对客体的改造,使对象发生合目的合需要的变化,凝聚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由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一旦对象化,就有可能使这种对象化了的本质力量脱离主体的控制。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不仅潜伏着主体力量脱离主体控制的危险,还存在着另一种不利于主体生存发展的危害,即破坏客观对象的结构和性质,从而使其转过来威胁人。人改变客观对象,既是加工过程,是赋予对象合目的形式的过程,但也是破坏过程。人在某一方面加工转化了自然对象不合需要的异己性,也因此可能破坏对象在长期自然运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整体结构和关系,从而形成与自然的冲突,发生不利于人的灾变和振荡,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后果。这样,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主体性效应增强,即取得合主体需要的积极的、有利的效果的同时,也产生着反主体性效应。所谓反主体性效应,就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负效应。
客观地说,反主体性效应是从人类以主体形式存在与作用于对象世界以来就同时存在的。人以主体方式生存发展,就必须掌握对象世界,而掌握对象世界的根本途径又必须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途径实现。但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又总是与对象化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相伴随。因此,反主体性效应并不是一个当代实践中才出现的问题,古代社会的小亚细亚、米索不达米亚等遭受的自然报复,就是一种反主体性效应。但在现时代以前,反主体性问题并没有突出来。这是因为,古代和近代人类所遭受的自然奴役和阶级压迫,痛苦程度要远胜于人类不恰当活动造成的恶果,反主体效应难以突出。进入工业社会,主体能力的提高和人口剧增开始挤压和破坏环境。但是,相比之下,工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及其为人的发展所开辟的广阔前景更为诱人,人们还沉浸在盲目乐观的情绪之中,为工业革命的成就所陶醉。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也还没有积聚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在工业革命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对污染还缺乏了解,以为只要将污染物控制在一定的临界浓度下,依靠自然环境的净化作用,污染物参与地表循环,将被分解化合,消除其有害性。近代工业国家向广大的落后国家转移污染,也淡化了反主体性效应问题的尖锐性。只是进入当代以后,随着主体能力强大和主体效应的增强,反主体性效应也空前突出。当代人类实践的巨大规模和对自然的深刻楔入,既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更好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平衡,把人类推入了一个与自然尖锐对抗的时代。
放眼当代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每一领域,主体性效应无不伴随着反主体性效应。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转换出来的,这些燃料的燃烧会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取代化石燃料的核电,会产生核废料。化学工业排放有害物更是众所周知的。现代农业广泛使用的农药、除草剂不仅杀死益虫,破坏了生态环境,有毒物质还会通过生物链的富集转而被人食用,危害人的健康。在生活领域中,现代生活的代价是人类进入到“半健康”的时代。为了生活的舒适,人们创造了各种技术装置,却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有损于健康的代价。汽车在给人带来方便和舒适时,使人减少了被医学界称为最佳运动方式的步行,同时使人们呼吸越来越多的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当人们在冷暖设备齐全的室内舒适度日时,却因为过度保护的容器把自己与四季变化隔绝开来而变得越来越娇气,缺乏抵抗力。户内工作生活过长,使人丧失了不少与太阳见面的机会。生活越来越好,富贵病越来越多。人类发明的药物越来越多,疗效越来越神奇,但除了造成不少药物灾难之外,疾病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药物的进步伴随着人类体质的下降……可以说,反主体性效应是困扰当代人类的怪圈。
当代人类实践的反主体性效应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更为严重的危害性。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工业化、现代化浪潮,使全球各地区都出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冲击与破坏,各地区局部性的破坏和环境退化逐渐汇合成影响和改变全球生态系统的危害,地区性的破坏由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球性灾难,形成全球性问题和发展困境,这些反主体性效应从根本上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危害更为严重,更难以修补。因为当代实践的反主体性效应不只限于人对自然的冲击所引起的灾难,还产生了包括伦理、法律甚至人本身危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B 超诊断仪不加控制地滥用,有可能导致男女性别构成的失衡,产生性别危机。更为复杂的基因工程对人类的负面效应则更尖锐,基因技术不恰当地应用不仅会破坏环境,损害人的健康,而且可能构成对人权的威胁,导致种族主义复活。当代实践反主体性效应的深刻性,造成了有的危机事前难以充分估计和预警,人们对其危害的限制、修补因此而更加困难。
总之,当代人类实践的反主体性效应已经从多方面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现时代的人类来说,他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自然灾害和瘟疫,而是人类自身活动的消极后果,人类最需要防备的是自己灭自己的种,当今人类活动的负效应已经成为一把悬在人类头上的德摩克利斯剑。
三
当代实践反主体性效应的突出,是由于人的知识、力量进入自然系统以后而导致的,是人的活动所引起的,说到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它反映了自然规律和自然力量对人的活动的抗拒,说明人的实践及其创造物变成了一种脱离人控制的异己力量,人的实践未能顺利地实现同自然界的和谐交换和协同发展。
当代实践反主体性效应的突出,与主体力量的强大有关,但并不是由主体力量的强大而必然产生的。换言之,反主体性效应的突出,并不是主体力量最强大后所固有的现象。在人类实践中,客观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和自在力量同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当人的活动没有违背客观对象的本性,从而没有招致自然对人的报复时,人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能够达到统一。在这种状况下,主体力量越强大,实践的积极效应就越突出。相反,主体力量同客观力量处于矛盾之中时,主体力量越强大,反主体性效应也就越突出。当代人类实践反主体性效应的突出,就是根源于当代主体力量的强大和对这种强大的主体力量不恰当运用的矛盾性。
首先,当代人类拥有强大的技术手段和空前的实践规模,与此不相适应,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极其深刻的矛盾与分裂,人类还难以有效地协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自私和短视行为,以及发展目标不合理、不统一,使人类的行为互相矛盾,难以兼顾类主体的利益,甚至无视类主体的利益。拥有强大能力和技术手段的人类行为因此变得极其可怕,一些本来可以避免和校正的消极效应也得不到控制,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反主体性效应。
其次,当代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合理价值观念,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造成了反主体性效应突出。长期以来,人们坚信自然是为人而存在的,对自然而言人的欲望与需要都是正当合理的,自然界应当无条件地满足。这种只单向度地承认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和人类利用自然的权利,不承认自然的自为价值的观念,使人类对改造自然的认识发生错位,以为改造自然就是征服自然,就是以一种征服、统治的姿态对待自然。人类因此把自然推向敌对的地位,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不顾对自然的破坏。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大气污染、水土污染等,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合理、不协调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对当代实践反主体性效应的探讨,并不导致放弃当代实践技术基础的结论。人类实践盲目改造自然和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才是人类陷入深深危机的真正根源。限制和减少实践的反主体效应,不是退回到自然经济时代的实践状态和规模,而是改变与当代实践的技术基础、规模不相适应的主体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严肃考虑人类行为对自然运行所产生的后果,限制那些孕育着危险的行为,造就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科学性的主体,合理确立人类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实践的校正补偿系统。为了避免反主体性效应的加剧,有必要建立实践的校正补偿系统,对实践所可能引起的消极后果和滞后性灾难加以防范。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界的同时,用养结合,补偿人类从自然系统中索取的东西,以维持自然平衡和良性循环,维持自然界的长久承载能力。这就需要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技术和工艺流程进行改造,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难的转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协作和使用责任意识。
标签:主体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