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领域不断的提高,土地整治活动是通过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并重建新系统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为生态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育或是重建,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其都是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分析如何建立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进行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力求为解决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而土地整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它能够缓解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达到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分析、预测土地整治活动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结合当地的情况,制定出最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治措施,从而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利用率。生态重建时不仅要紧紧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还要综合考虑土地整治对土壤、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
1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土地整治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土地整治应该首先考虑到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甚至通过合理的规划,增加当地水资源的总量。水资源的利用与当地土壤结构和气候类型有很大关系,气候类型决定了降水量和蒸发量,土地利用方式则是能否留住地表水以及决定地下水储存量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善土地结构,改变当地植物种植类型,减少地表径流量;建设环保节约型给排水设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修建水利工程,合理分配水资源,以达到最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拓宽河道、清理河内沉积的泥沙可增加河流流量,也增强了河道的承载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改善当地水环境。
1.2土地整治有利于调节气候变化
土地整治通过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高森林等生态用地的比例,减少工业用地的面积,从源头上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再通过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减少环境中的杂质气体,提高空气质量。通过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达到调整空气成分,净化空气的目的。并且空气中的氧气、氨气等气体的含量关系到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因此也会影响到当地的气候。除此之外,土地整治还可以通过改变地表植物的覆盖类型,影响水循环进而影响气候。植被类型通过影响到土地吸收地表水的能力和储存地下水的能力,进而影响空气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最终影响到气候。总之,土地整治都是通过调整植物覆盖率以及类型,对空气中的水分、二氧化碳、氨气等成分的含量产生影响,最后使气候发生变化。
1.3土地整治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民生之本,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有重要意义,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就是在于土壤的质量。土地整治转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地覆被来影响土地质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来改变土地质量。前者是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直接影响土地理化性质从而使土壤质量发生变化,而后者是通过影响气候来影响土壤质量。土壤治理需要考虑到土壤与微生物的关系,土壤养分循环,以及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合理选择微生物类型有利于土壤肥力的积累,而土壤养分的循环则关系到能否合理利用土壤中的能量,避免土壤污染、土壤沙化、板结等问题,提高土壤质量,合理使用土地以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图1土地整治对土壤因子影响的机制
2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的具体措施
2.1重构主体和重塑地貌
土地生态重建要注意因地制宜,新建的土地生态系统要与当地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匹配,既要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要确保新建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可持续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土地类型,需要设计不同的方案,结合当地土壤情况以及地貌特征做出最有利于环境科学发展的方案。土地生态重建还要注意从整体出发,做出综合的测评,并且在改变土地结构和地貌时要考虑到长久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
2.2重建和恢复原有土地生态环境
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只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环境恢复的过程中,要考虑当地已经存在的生态系统,构建地表植被时,优先考虑当地原有物种,选择适应能力更强的植物。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之间的关系,在整治范围内尽量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如若在附近有当地原始的生态系统,那么新建的植物类群要与之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所选的植物还要有利于土地的持续利用,能够留住土壤养分。植物的选择还要合理利用空间,高低分布合理,构建一个生态功能完整的土地生态环境。在新的土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经济利益,选择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
2.3 充分利用水渠道路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在生态型土地治理方案中要将重点放在做好生态水渠工程的建设与规划上,在不破坏原始河流自然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其纵向蜿蜒与纵向多样性,以增强河流的给排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会显著减少农田养分流失、并建立更完善的水渠生态系统,实现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提高河流的自我修复的能力,提高物种多样性。对于道路态系统的策划,需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等级的道路生态系统。
2.4重现生物多样性与重塑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中后期植被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工作中,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是否齐全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和完善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上,这两点决定着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能否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规划设计出一个合理的空间格局,以使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地运行下去。空间格局是基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去更多有效的增加生物的层次去设计,以促进物质的有效循环。设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所倡导的土地可持续发展政策,达到在生态功能上完整,在外观上美观自然,物种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生存,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幅度提高,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2.5加强农田景观的设计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而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忽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对田埂、沟渠等不引人瞩目的小生态系统的保护。然而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既要从整体出发,考虑到整体的合理性和美观性,还要注意到细节的处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让每一处小的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比如,可在道路两旁设计绿化隔离带,既可以隔离车辆行驶产生的噪音,还可以吸收车辆排放的尾气;池塘附近可以设计建造缓冲带,合理规划每一层缓冲带的生物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还可以提高该区域整体景观的美观性,使整体环境丰富多彩。农田景观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整体的和谐美观,还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结语
本文以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韩霁昌.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终极目标[J].中国土地,2018(4).
[2]王晓芳.平原地区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8(5).
[3]高奇,师学义,王子凌,等.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18(7).
论文作者:萧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土地论文; 土壤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