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员工心理福利诉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利论文,经济学论文,员工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4-0068-08 以福利经济学解读员工心理“效用”与“幸福”,可优化企业福利。员工福利是企业全面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下,企业员工自主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关注与尊重,心理需求亦趋于多样化。据中国旅游协会统计,2013年我国酒店一线员工的平均年龄仅为27岁,其中“90后”员工占比已达34.3%。“90后”员工已逐步成为酒店业的主力军[1]。90后员工除了关心工资水平外,更关心工作时间、团队氛围、培训机会与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2]。目前,企业福利重物质轻精神,种类有限且缺乏弹性,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员工的心理需求。本文试图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分析心理福利的概念与构成,深入研究企业员工心理福利诉求问题。 一 心理福利的概念与构成 关于心理福利的定义,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范为桥认为心理福利指个体对有意义环境的总体评价,是福利中可用主观评价、感受或行动而衡量的部分,主要涉及人的精神领域的幸福和利益[3]。心理福利不仅是个人的静态认知或情感判断,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行动体现,是个体对内外部环境的行为反馈,是由自我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对社会的行为性评价三者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4]32。心理福利又称精神福利,是企业为激励和保留员工采用的非物质、非现金形式的报酬。精神福利(Mental Well-being)是相对于物质福利而言,指员工的非工资性收入,是企业为了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在给予金钱酬劳之外的向员工及其家属提供的各种非物质形式的福利待遇[5]21-28。心理福利的构成维度存在不同的划分方法。李婧祎、李雪平认为心理福利包括对员工实施情感管理、关注员工职业发展与潜能开发、建立精神激励机制[6];李鹏、李雪平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福利包括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困扰辅导、压力缓解辅导与情绪管理辅导等环节[7]56-60;员工援助计划即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是心理福利的重要形式,主要涵盖员工咨询、生涯发展与健康福祉等三方面[8]。员工援助计划可能包括为身体健康援助、心理压力测评、个人心理咨询及团体心理辅导、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9];员工心理福利体系包括四个执行体系:建立心理分析体系、员工帮助(EAP)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人文关怀体系[10]。员工的心理需求不同,对福利项目设置与发放形式的要求不尽相同,福利的个性化设计与灵活组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1]。 二 福利经济学的员工心理福利 1.员工心理福利的理论探讨 伴随着物质文明发展与员工自觉意识的觉醒,心理福利研究经历了逐步产生并往纵深发展的阶段,日益引起学者与业界的重视。心理福利研究是对经济福利反思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加深员工对福利的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而且为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以及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英国的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解释合理配置资源以提高效率,科学分配收入以实现公平,及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等问题。福利经济学的主旨是从经济(物质)的角度探寻与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与个人和社会的最大快乐或幸福相关。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12],以幸福、自由、快乐为诉求。“效用”和“幸福”是福利经济学最基本概念。萨伊提出事物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在力量称为“效用”,劳动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13]。“幸福”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尺度,与个人的价值观、偏好、感知密不可分[14]。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下构建,在理论分析和社会经济政策的制订方面,个人或社会的“偏好”“价值观”“生活目标”“平等观”等是重要的依据。不仅包括从经济学的角度制订决策、行为选择与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目标与增进个人幸福,而且关注在利益相互冲突与制约时,如何保持“均衡”,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心理福利概念的提出与推行,与福利经济学的主旨相行不悖。福利经济学追求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人人自由、精神愉快、家庭幸福的精神文明,为人们提供自由、文明、充满爱心的社会空间。亚当·斯密认为个人幸福与公共福利并不矛盾,追求个人利益的经济活动是和整个社会的集体利益相协调。范为桥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人们对幸福与利益的理解,并构建了心理福利的二阶结构模型。福利除了满足员工的基本物质需要外,还能够带来心理层面的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可望而可及的幸福或福利,包括物质(经济)的收益与精神(心理)的满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行动回馈,缺一不可。在“以人为本”和“追求自我”的时代背景下,员工的心理感受是个体幸福与利益重要的判断依据[4]32,因此,构建与完善企业员工的心理福利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2.员工心理福利的现实意义 在竞争加剧、压力倍增的时代,员工的心理健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能应对压力而不过分紧张,处事乐观且乐于承担责任,能适应环境变化等。《2013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企事业单位员工出现视疲劳、易疲倦和记忆力下降等身体不适症状,工作积极性逐年下降,离职意向升高,管理者开始意识到推行员工援助计划(EAPs)的必要性,但实施专门的职业心理健康管理项目却屈指可数[15]。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员工个人幸福,更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范明认为建设员工心理福利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完善与丰富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消除员工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和谐愉悦的氛围,提高工作效率[5]21-28,而且能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预防与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7]56-60。心理福利建设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员工及其家庭的健康发展,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及经济效益的提高[16]164-166。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人际关系紧张与个人生活的心理危机是造成员工心理不适的主要原因,因此,缓解员工心理压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现员工心理和谐,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现阶段,企业福利功能从保障基本需求演变为重要的激励手段,福利投入从成本支出演变为隐性的人力投资。随着企业福利成本投入的增加,福利改革的关键是通过福利的政策调整和项目的灵活组合,使福利管理体系与多元化的员工需求相匹配。 三 酒店员工心理福利诉求 本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共词分析研究酒店员工的心理福利诉求。共词分析是利用文献集中词汇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集中代表的事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词汇在同一篇文档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两个主题的关系越密。社会网络分析能够针对社会网络中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以可视化的图形展示行为者之间的层次关系[17]。本研究以上海、厦门、福州等地部分高星级酒店员工为访谈对象,选取研究样本30个,形式以面对面访谈为主,辅以少量的电话访谈,访谈时间为15-20分钟。访谈问题涉及酒店员工的心理福利期望、心理福利现状、福利改革建议等内容。 1.酒店员工心理福利的词频统计与共现矩阵 运用ROSTCM6软件对整个访谈文本整理文档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后,提取出前60个高频名词作为分析对象,如表1所示。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员工心理福利需求研究_福利经济学论文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员工心理福利需求研究_福利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