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合心理行为治疗对未成年人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吴学锋

药物联合心理行为治疗对未成年人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吴学锋

吴学锋(云南省楚雄州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目的 观察利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行为治疗未成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从2013年1月~2015年6月以来一共接诊并治疗71例未成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药物治疗抑郁的同时,并且联合心理行为干预进行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抑郁治疗。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逐渐下降(P<0.05)。结论 利用药物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方法治疗未成年人群的抑郁症能全面提高其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抑郁症;药物;心理行为疗法;青少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且不注意适当的心理调节,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抑郁症是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未成年人群面临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适应不良等方面问题,再加上本身的素质特点,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或抑郁障碍,严重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健康成长,甚至威胁他们的生命【1】。我科应用药物口服盐酸舍曲林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未成年人群的抑郁症,并与单纯使用药物的患者进行对比,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未成年抑郁症患者71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41例,女30例,年龄9~18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12.2±4.5)岁,平均病程(11.5±3.4)个月。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13.4±2.5)岁,平均病程(8±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药物治疗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口服抗抑郁药物舍曲林,开始剂量为50mg/d,连续治疗8周,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最大剂量200mg/d。在用药最初2周内对药物剂量进行评估和调整,如出现不良反应,需立刻咨询医师、调整药物剂量或换药,共观察1 个月后治疗效果。

1.2.2心理治疗方法 采用Beck认知治疗法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分析其不良心理情绪来源,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建立以自我家庭和社会责任为基础、以适应环境为主线的认知模式。(1)对自身病情建立正确的认识,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病态性,是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属于独立的个体,需要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享受一定的权力。(2)列出患者不良情绪来源,让患者了解到自己错误认知的来源,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护理,通过正确的认知模式重新对家人、环境、治疗和社会等进行认知,重新进行自我定位。(3)引导患者自动思维,帮助患者了解自己并非想象中无用,环境并非想象中困难,并帮助患者通过实践活动证明,恢复自信心。(4)针对抑郁症学生的紧张心理进行放松训练,每次35分钟,每天一次,训练时要选择安静的环境,适当的配合一些轻缓的音乐进行语言沟通,使患者精神放松,以达到启发鼓励的目的,给予患者安慰,帮助患者认识正确的观点。(5)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和娱乐活动,促进其健康心态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和认知。(6)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康复计划安排,设置一系列难易程度不同的事情,指导患者分步完成,并对实施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心理认知疗法一般为40min/次,2次/周,出院后1次/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每次认知疗法结束后,要求患者对本次认知的问题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起到强化认识的作用。36例抑郁症青少年患者中多数可以自主接受治疗,少数患者在家长的帮助在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1.3疗效评价 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抑郁治愈程度,总分<8分为正常,8~20分为可能有抑郁症,21~35分为肯定有抑郁症,>35分为严重抑郁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疗效评分

2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逐渐下降,治疗1个月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类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6 33.8±1.7 12.8±4.3

对照组 35 34.4±1.4 17.1±7.2

P 值 >0.05 <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出现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嗜睡、多汗、口干等,持续1~2周后症状可自行消退。

3 讨论

抑郁是以情绪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绪障碍,是儿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病程长,复发率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儿童和青少年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3】,他们面对学习、工作、交友产生的压力、困惑如果没有及时给予引导、排解,会逐渐形成焦虑、抑郁、孤独无助感,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时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

未成年人的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轻度抑郁患者可选择心理治疗。本研究联合药物和心理行为疗法治疗未成年患者抑郁症,取得了满意疗效。心理行为疗法是指心理医师通过强化及培训使患者达到某种期望的良好行为。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还能使患者认识自身心理问题,调整负面心态,在治疗中找到自我价值,实现合理的自我评价,预防抑郁症再发,促进他们年的健康成长。尽管心理行为疗法是未成年人初发抑郁急性期治疗的首选,但对于症状严重影响者,还要应用药物或电痉挛进行治疗。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医学临床上在治疗未成年人年抑郁症的时候,采用药物与心理的综合干预,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患者恢复健康的几率才更大,患者重新恢复对生活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医学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正海,李荐中,王文林,等.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干预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4):2200~2201

[2] 陶然,纪文博,张惠敏.青少年抑郁症研究新进展[J].武警医学,2015(2):109-112.

[3] 许有云,周宵,刘亚鹏,等.学校氛围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860-863.

论文作者:吴学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  ;  ;  ;  ;  ;  ;  ;  

药物联合心理行为治疗对未成年人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吴学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