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论文_赵冰倩

5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论文_赵冰倩

(江阴市人民医院儿科 江苏江阴 214400)

【摘要】目的: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收治的56例手足口病患儿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按规范进行标本的采集,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密切观察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结果:56例手足口病患儿经治疗均已痊愈,无死亡病例,7d内治愈45例占80.46%,8~15 d治愈8例占5%,16~26d治愈3例占2%。仅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并发脑炎,1例合并心肌炎。住院时间3~10d,平均住院时间(5.3±2.4)d。结论:做好健康教育,实施专科护理,加强临床病情观察,可预防或(和)减少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治愈率,在实际护理中有确切意义,值得广泛推行。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5-0222-02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5型、A16型和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小儿常伴哭闹。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手足口病危重症和死亡病例也渐趋上涨。由于重症病例早期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至于观察和护理异常困难,故临床实践中如何及时识别出重症病例并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9月收治的5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总结讨论其观察及护理方法。

1.临床资料

我院2016年5—9月共诊治手足口病患儿56例,重症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城市7例、农村14例,平均年龄(14±6)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1]。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者为重型,如精神差、乏力、嗜睡、谵妄、惊厥、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危重型:(1)频繁抽搐、昏迷、脑疝;(2)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哕音等;(3)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2.护理

2.1 病情观测

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病程大致可分4个阶段:疱疹性咽喉炎、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衰竭阶段和生命体征稳定期[2]。但在临床实际中四个阶段并无明显界限,重症患儿可迅速进入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和心肺衰竭阶段。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就显得尤其重要。门诊护士在预检分诊过程中,除了询问并观察口腔、手足有无皮疹、测量记录体温外,还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四肢抖动、震颤、频繁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若有疑似重症病例需安排其优先就诊。病房护士在接诊患儿入院时,对症状较轻患儿,要注意其是否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惊厥、四肢抖动、肌无力、肌张力增高、发热、等症状和体征,是否有持续发热且常规用药后退热效果不佳的情况,若发现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生命体征监测

生命体征是患儿病情的最基础体现。因为高热本身就是手足口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也都是最常见的重症表现。在体温监测时,对于那些多次反复发热,积极应用降温措施后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儿应加以重视,这很可能是疾病进展或没有缓解的信号。此外,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呼吸加快往往最先出现,也最易发现,故应密切观察,呼吸次数、频率等,不能仅仅依赖于心电监护仪。当心率或血压超过同年龄正常值两个标准差或20%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血氧的监测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指套,并每隔2h更换套头位置,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破损及因压迫影响血运从而影响血氧监测结果。

2.3 发热的护理

低热无须做特殊处理,可嘱其多饮水。对于体温长时间持续超过38.5℃的患儿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防止高热惊厥。此外,高热还可促使组织代谢增加,从而加重脑缺氧。因为患者多为儿童,其降温应以物理降温结合药物降温,并注意及时补充因发热流失的水份,必要时可予以补液治疗。体温测量应每30min一次,并且要观察高热患儿的四肢末梢循环(皮肤有无花纹、四肢发凉,颜色是否苍白或暗紫等)情况。

2.4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护理

危重症患儿几乎均有神经系统受累,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呕吐、易惊、震颤、烦躁/萎靡、共济失调、肌张力改变和颈抵抗等,其程度不一。控制住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颅内高压,是决定重症患儿能否获得有效救治最重要的环节。护理人员应谨遵医嘱给予甘露醇定时静脉滴注,使用输液泵准确控制输注速度为300~500ml/h,保证疗效。由于甘露醇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加之患儿血管管径小,患儿均应常规采用套管留置针,选取粗大明显的血管穿刺,输液过程中观察有无渗漏,注意保护血管,维护留置针,一般1~3d更换敷贴1次。必要时可建立中心静脉通路。

2.5 健康教育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所以与父母的充分沟通十分重要。除了印刷疾病相关的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位就诊患儿家长的手中供其学习参考,特别是门诊的患儿,应叮嘱家长,如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四肢抖动、震颤、频繁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往往提示病情较重,应及时来院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以免耽误病情,此外还需说明,切忌病急乱投医去私人诊所就诊,延误抢救时机。入院后2~3d是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因为此时患儿病情和父母的情绪已较刚入院时平稳,护士在此时重点向家长介绍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传播途径和季节分布、人群易感性、免疫性、治疗过程及预后等,既可消除家长的焦虑心理,又可让家长对患儿病情进行针对性的观察[3]。

3.小结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l型感染引起,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4~7月份即春、夏季常见,其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易在学校及社区等儿童聚集处流行。危重症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引发呼吸循环衰竭,重症患儿的病情进展往往较很快,大多呈持续高热,发病后3~5 d可出现中枢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等系统的严重并发症。本病一般有自限性,预后较好,但少数重症患者短期内可迅速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衰,甚至在短期内死亡[4-5]。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在重症患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尤其要注意消毒隔离,加强监测意识,严格执行体温、心率、呼吸、血压、CVP、SpO2和血糖的监测,并协助做好其它各项辅助检查,当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或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各种治疗抢救处理,从而力争减少患儿的病死率,改善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2010:20.

[2]安徽省卫生厅.手足口病防治读本[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15.

[3]陆兰芬,郑南红,周明琴,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7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J].传染病信息,2008,21(3):l-2.

[5]楼晓芳,蒋敏,马美芳,等.3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4(3):244.

论文作者:赵冰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  ;  ;  ;  ;  ;  ;  ;  

5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论文_赵冰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