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地位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5-0005-05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地回答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系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意味着一种划时代的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一、战略性:统领全局的指导思想
一个理论的战略性,是指其具有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地位。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内涵、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发展实践产生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凸现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又以执政党指导思想的形态存在;既是一种理论指导,又是一种制度安排;既从哲学层面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情出发,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直接提升了战略地位和实践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用新的科学范畴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发展阶段,已上升为一个体系性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都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必须用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思想,经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已形成一个战略思想体系,包括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发展要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要素,从而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战略地位。
“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由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这次全会为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召开。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新要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2]284。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最新阐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并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检验。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指导。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其他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时序上看,科学发展观是最先提出来的。1999年3月10日,胡锦涛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2003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3]396。2003年10月,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4]48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其他重大战略思想,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科学发展观之后陆续提出来的。中共十六大虽然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但系统阐述这一理论并作出全面部署,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而且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执政能力以新的理论内涵。
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表明,现代化作为超越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过程,其实质是人对于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持续创新的结果,而思想、体制和科技这三个维度的创新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理论内涵和本质上看,科学发展观作为长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属于发展思想方面的创新,其战略性不仅表现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理论命题,而且具备党的指导思想所应有的理论形态,即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一个理论体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必须主题鲜明,发展是现时代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回答关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为何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中共中央一直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
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关系上看,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根本要求,因而在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中居于核心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其他重大战略思想是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回答发展问题。具体地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提出和谐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发展动力角度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回答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标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回答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怎样为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和理论进一步回答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问题;建设和谐世界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回答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对世界和平贡献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在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弘扬中国文化,增强软实力,指明科学发展中文化建设的新使命;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前瞻性:昭示未来的发展思想
从哲学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和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总是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来表征未来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个社会如果使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个社会必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为实现这一长远的、最高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价值体现,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观的最新理论形态,基本涵盖历史上各个阶段发展观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要素,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赋予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新的内涵、新的标准和新的布局。
科学发展观的前瞻性,从根本上说在于勾画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深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一种昭示未来的发展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揭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统一关系,赋予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新的内涵。只有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同样,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人的主体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和前提,也是科学发展观在为谁发展即发展目的问题上的最好回答。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服从和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发展的目的是要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靠谁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从这一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包含两层意思,即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创造主体,又是经济发展的享受主体。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转变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重物轻人的观念,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取代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发展观在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上强调又好又快发展。“快”是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好”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协调发展是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经济社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304的目标。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求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珍惜、节约资源,善待和保护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提供新的标准。生态文明的价值标准揭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这体现了当今世界发展观演进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指明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符合当今全球化时代绿色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从实践的观点看,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作出科学规划,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指向和价值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赋予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新的布局。这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完成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的回答。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层面促进社会发展,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状态的层面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决定和谐发展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科学发展的价值标准。二者既是前提与保障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相契合的内在精神关联。
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的总体布局和执政理念,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社会稳定和谐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协调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科学发展观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一规律,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6]22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努力推进和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不断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观。“社会”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此相对应也有“大社会”与“小社会”[7]72之别。就“大社会”的涵义看,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就“小社会”的涵义看,社会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形态,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外的社会建设。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正是为了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其战略侧重点是加强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前瞻性。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统筹兼顾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构建和谐社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就越自觉、越坚定。
三、开拓性:不断进取的创新思想
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发现和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发展从来都以创新为动力。科学发展观的开拓性在于科学性与创新性,是在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向深入,是对三大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根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新要求,是对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探索,是对当代人类文明存在合理形态的新思考。
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表现为,对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理论有继承、有发展,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内涵、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规律、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机遇、发展目标等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以一系列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为基本内容的发展布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等主要内容在内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开阔的世界历史眼光、强烈的现实关注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最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具有三个鲜明的理论特质。一是包容性。科学发展观最初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为政策型的理论观点提出来的。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内涵上进一步扩大容量,外延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包容性越来越强,是一种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发展理论,并形成包括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体系。二是务实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真务实,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注重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并回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问题,是一种渐进性的人的发展理论。三是人文性。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纳入发展观范畴,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人的发展理论,体现了生产力发展这一科学标准与人的发展这一价值标准的统一,是注重个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开拓性,体现在包容性、务实性、人文性这三个理论特质中。
发展是当代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体现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上。例如,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等。所有这些战略部署,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具有开拓性的创新思想,不仅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而且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分析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根本的、长远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科学发展的时代意义;把以人为本置于发展观的核心地位,明确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把改革创新置于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明确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和谐世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不是封闭僵化的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继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把当代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但并未终结对这些问题继续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科学发展观建构并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思路,体现了发展模式的创新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在发展思路上,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宏观布局、内在协调、良性互动,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和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而且重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指标而且重视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和资源环境指标;不仅关注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这在发展思路上达到新的境界,使构成科学发展的各种要素尤其是人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发展的合目的性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符合现代发展思潮的思想观念,因而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时政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