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海水制碱quot;课堂教学感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海水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过程。专家提出,新的课程理念是一种创新,教师把这种新的课程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创新,而且是一种更伟大的创新。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而富有内涵呢?我们以“海水制碱”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化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一、教材分析
“海水制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本课力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由食盐制取纯碱时需要补充的元素入手,尽早帮助学生建立元素守恒的观念;通过纯碱性质实验的探究,既要让学生认识盐的几种化学性质,又要引导学生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并归纳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同时,还要通过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可以提高物质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对其认识大多仅停留在层面上,还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对于盐的认识也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教材从由氯化钠制碳酸钠还需要什么元素的物质问题入手,引起学生对质量守恒的深入思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体现了盐的共性,又点明了其个性,使学生对盐的性质形成全面认识。
二、课堂实录
第一板块:情境引入
(出示海水图片)面对浩瀚的大海,我们可能更多的是被它壮观、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但是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从海水中提炼镁,学习了利用海水晒盐得到食盐,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海水制碱。
这里的“碱”并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氢氧化钠、氯氧化钙等碱类物质,而是一种盐,叫做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
第二板块:纯碱的工业制法
【引入】碳酸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它在工业上又是如何制得的呢?
【提问】碳酸钠含有几种元素?请你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考虑一下,制取Na[,2]CO,需要什么原料呢?
提示:原料来源是否丰富、易得,价格是否低廉?工艺过程及设备是否简单?生产过程是否安全?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食盐(来自海水)、石灰石为原料,我们如何只得到石灰石中的碳、氧元素呢?(高温分解得到二氧化碳)
【提问】食盐溶液显中性,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我们如何能让中性溶液更好地吸收酸性物质呢?
提示:氨气溶于水显碱性。
【答案】食盐溶液(中性)吸收二氧化碳——以氨为媒介。
【提问】阅读P19页,看流程图回答问题,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
(1)食盐水和氨盐水哪种溶液更易吸收二氧化碳?为什么?
(2)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用什么方法能将碳酸氢钠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答案】(1)氨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因为氨盐水显碱性,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显酸性。
(2)碳酸氢钠在此情况下溶解度较小首先结晶析出,可用过滤的方法将其分离出来。
【教师引导】氯化铵是一种化肥。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地利用原料,得到所需的产品,并且还能利用好副产品呢?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对氨碱法制纯碱的技术做了进一步改进。
让学生阅读“多识一点”(侯式制碱法)。
第三板块:实验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在生活中不断体会到化学的奥秘。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生活,去感悟化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提问】为什么加了碱面的面团蒸出的馒头没有酸味且疏松多孔?
【碱面成分说明书】主要成分:纯碱(Na[,2]CO[,3])。
【学生交流】猜测可能是:1.碳酸钠显碱性;2.和酸反应生成气体。
【教师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棒,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大家想知道自己猜测的对不对,那就需要我们对碳酸钠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
【实验探究】刚才我们猜测碳酸钠显碱性,如何证明?刚才我们还猜测碳酸钠可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又如何证明?
【学生设计】(1)取少量碳酸钠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再加入酚酞试剂、紫色石蕊试剂,或者pH试纸等。
(2)分别取少量碳酸钠溶液放于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观察现象,推测若有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或者燃着的木条检验。
【学生质疑】为什么推测气体为二氧化碳?
【学生解释】前面讲过碳酸钙与酸溶液的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碳酸钠同碳酸钙结构相似。或者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去思考。
【教师引导】碳酸钠除了可以和酸溶液反应以外,会不会和碱溶液反应,和盐溶液呢?
【开始实验】明确探究要求,鼓劢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分别准备饱和碳酸钠和稀的碳酸钠)
(1)与指示剂反应。
(2)与某些碱溶液反应(氢氧化钙溶液)。
(3)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氯化钡溶液)。
【交流反思】引导学生谈探究体会。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对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碳酸钠可与酸溶液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碳酸钠可与某些碱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碳酸钠可以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追问】除了对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有了解外,你还有何体会?
【学生】
(1)盐溶液好像不全是中性。
【教师引导】演示厨房一包食用盐和一包碱面,你如何区分它们?
(2)碳酸根离子的鉴别:具有碳酸根的盐可与酸反应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此方法可用来检验碳酸根离子。
(3)作实验时,取用药品的量会影响到实验效果和安全。(实验时稀盐酸和碳酸钠应取用最少量,以防气体冲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小,溶液浓度低,用稀的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量少,现象不明显)
【教师引导】加了碱面的面团蒸出的馒头没有酸味且疏松多孔,是因为碳酸钠可与酸溶液反应。碳酸钠在生活生产中还有何用途?
【介绍】碳酸钠与酸反应可以制备泡沫灭火器;碳酸钠可与氢氧化钙反应工业上利用其制烧碱。
【教师总结】强调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关系。
第四板块:揭示反应原理
【教师提问】(1)我们学习了几类复分解反应?
【学生总结】酸+碱,盐+酸,可溶性盐溶液+可溶性碱溶液,可溶性盐溶液+可溶性盐溶液,某些金属氧化物+酸。
(2)是不是任何酸、碱、盐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它们的反应物有何特点?带着问题,请做下面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1)氯化钠+稀盐酸;(2)碳酸钠+氢氧化钠;(3)碳酸钠+氯化钠。
【教师】宏观现象往往可以通过微观过程来解释。
【课件微观动画】
【总结】(1)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离子相互结合的过程;(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感悟与收获】本节课研究了哪些知识?从这些知识中你想到了什么?运用这些知识你想做点什么?
三、课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带来的广阔空间。在这个广阔空间中,教师可以用心去充实,学生可以用兴趣和热情去参与。就本节研究课来说,主要体现了以下新课程理念。
1.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化学是人类发展的中心科学,人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认识事物仍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而化学学科反应原理复杂、化学用语枯燥难记的特点决定了化学学习的艰难性。如果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第一,贴近生活找化学,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源于生活。本节课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化学问题。第二,给化学知识找原型,将生活常识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提炼。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应用,例如,日常生活中用碱面蒸出的馒头膨松可口,就是碳酸钠能与酸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缘故,同时也是所有碳酸盐与酸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例证。第三,依托原有知识,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第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通过性质,联想出相应的用途,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领悟到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关系。
2.实施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的主题既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刚才我们猜测碳酸钠显碱性,如何证明?刚才我们猜测碳酸钠可能和酸溶液反应生成气体,又如何证明?”因为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之间积极合作,相互启发,最后设计出实验。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情感。
(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是无须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有些问题不是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跟同伴进行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教师提供相应的药品和仪器,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体现了无论教师提出问题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究性。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
(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对时间的分配,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性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除了学生交流时间外,其余的时间都是自主学习和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从理论上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的课堂一直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有什么探究可言。上述课例中凡是涉及探究学习的,教师都是把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离开知识的能力与创新,也没有离开能力的知识和学习。因此,知识、能力、创新水乳交融。新课程要求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能力和创新凸现出来。
化学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我国化学家傅鹰教授说得好,“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迷信于书本,认为教科书中给出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无疑的。这就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通过化学史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书本知识,适时地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及侯式制碱法。化学史中活生生的材料,将学生引进科学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实验中,向他们说明新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新的科学是怎样发展的,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发现和发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自己好像成了个“小科学家”“发明家”,体验着科学家的探究经历,主宰着探究的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教学中,教师提出“碳酸钠含有几种元素?请你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去考虑,制取Na[,2]CO[,3],需要什么原料?”的问题后,并不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是直接由教师给出结论,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合作、探究、讨论,通过思维的相互碰撞与激发,产生灵感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探索,提供给其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