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江飞云医疗热矿泉水是一处珍贵的热矿泉水资源,查明矿泉水深循环地质模式等开采条件,才能预测开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人工钻凿和水样检测等方法,探明了热矿水的形成条件和深循环地质模式,为合理开采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开江飞云 医疗热矿泉水 深循环地质模式
开江飞云医疗热矿泉水,出自于人工钻凿的深井,热矿泉井深2770.31米,井口海拔高程578.3米。热矿泉井位于开江县县城约110°方向8km的新宁镇,交通方便。井区林木苍翠,河溪流水清澈,植被茂盛,具极好的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井区东有宝石水库,区位条件较佳,十分有利于热矿泉水的开发利用。
通过丰、平、枯水期和平行外检样的水样检测查明,开江县飞云地热矿泉水中可溶性总固体含量为3361.5-3538.1mg/L,pH=7.2-7.7,水化学类型为S04-2—Ca·Mg型水。井口水温48℃,微量元素主要含氟、锶、偏硅酸、偏硼酸和H2S。水位、水温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地温场、渗流场和水化学环境均比较稳定,具有水质好、水量丰、水温适中的特点,是一处珍贵的热矿泉水资源,因此,应查明矿泉水深循环地质模式等开采条件,为预测开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充分的发挥该温泉(井)的特点和作用奠定基础。
1井域地质背景
热水井位于明月峡背斜北部倾伏地段末端,地层平缓。井区地貌特征为浅切割平谷圆缓丘陵,海拔高程500~590m,高差不足100m。岭谷相间排列,多为宽谷浅丘,沟谷平坦,山体圆缓,植被发育。
出露地层有全新统(Q4)松散层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全新统(Q4)松散层主要有坡残积、冲洪积粉质粘土和碎石土叠置构成,分布丘间谷地区,厚度小于5m。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在井区出露两段,即上沙溪庙组(J2s)和下沙溪庙组(J2xs)。上沙溪庙组(J2s)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下沙溪庙组(J2xs)绿灰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绿灰色、灰色细砂岩,底为浅灰色中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及绿灰色、灰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岩层倾角7-15°。岩层中两组压扭性构造裂隙发育,裂面平直,裂宽0.5-1cm,间距1m左右。
井区浅表层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和红层风化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丘间谷地区,含水层主要为底部碎石土,厚2米左右,主要接受降雨补给、灌水补给和坡面径流补给,其富水程度单井出水量<100m3/d,水质类型多为HCO3-Ca型,可溶性总固体500mg/L左右。红层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岩裂隙中,接受降雨补给,多以泉的形式排泄,泉流量一般小于0.1l/s,动态变化明显。背斜翼部形成承压水,单井涌水量100-500m3/d 。可溶性总固体200-400mg/L,水化学类型属HCO3-Ca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热矿水的形成条件
2.1热矿水形成的构造条件
开江县飞云地热井由于位于明月峡背斜倾没端,在靠近明月峡背斜中部的背斜轴部,即灯盏窝一带。
受明月峡背斜构造及岩性影响和控制,从背斜轴部至井区溶隙与裂隙发育,出露雷口坡组底部灰岩及嘉陵江组灰岩,有利于降雨及浅表水入渗补给。
明月峡背斜位于华蓥山隆褶带中部,是此隆褶带的三个主要背斜之一。南起重庆,北至开江县北东,绵延约200多公里,展宽5—9km不等。轴线平直,走向北东30度,仅在开江附近倾伏部分,转向北东50度。明月峡背斜北部从珍珠冲组开始向下倾伏,高程在890m左右,至本温泉井北依次圈闭,轴部狭窄较尖棱,两翼不对称,东南翼陡,岩层倾角57—80°,西北翼缓,岩层倾角30—44°,北部倾伏地段末端,轴部地层平缓,岩层倾角7—15°。为线形斜歪背斜。
2.2热矿水形成的岩性条件
热水井位于明月峡背斜的北段倾伏端尾部,背斜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为嘉陵江组灰岩,向两翼分别为雷口坡组、须家河组、珍珠冲组、自流井组、新田沟组及沙溪庙组。北部倾伏端轴部地层由须家河组、珍珠冲组、自流井组及新田沟组构成,至开江县飞云地热区,轴部地层已渐变为沙溪庙组。
在背斜轴部三叠系灰岩、碎屑岩出露区,岩层中溶隙、裂隙发育,在构造控制下,为地下水补给、运移、储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使嘉陵江组、雷口坡组灰岩成为较好的含水层,在井区含水层埋深达到1600m以下,深埋于地下的含水岩体及其中的地下水,它们的温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增高,其增温状况一般按地热增温率(又称地温梯度)考虑。井区地温梯度估计约在1.8-2.0℃/100米,所以,1600m以下形成了相对富水的具有较高温度的储水部位。
正是以上构造和岩性的条件,形成了地下水运移的良好通道,上部地下水沿着溶隙裂隙源源不断补给地下岩体,并向深部运移赋存,吸收围岩温度和围岩产生离子交换,溶解可溶盐等,逐渐汇集从而形成热矿水。
2.3地热类型、热含水层、盖层
2.3.1地热类型
井区无现代岩浆(侵入或喷出)活动,与熔融热源无关。地温热源主要属地压地热型,即地热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长温带以下按一定梯度而升高。工作区地温梯度1.8-2℃/100米。
区内热矿水形成属于地下水深循环热交换,属对流型地热水系统,即含水层在露头区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补给后,沿着层间裂隙、构造裂隙、溶隙由上而下向深部径流,并吸收围岩温度和可溶盐后汇集形成热矿泉水。
2.3.2含水层
井区主要热矿水含水层为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灰岩,该岩组在南部背斜轴部广泛出露,出露地段基岩裸露至半裸露,溶隙裂隙发育,植被茂盛,较有利于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在井区埋深达到1600m以下,成为热矿水储水层。
2.3.3盖层
勘查区热储水层盖层有第四系、侏罗系沙溪庙组、新田沟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构成,总厚度可达1600余米,如此大的厚度足以形成很好的隔水保温层。
3深循环地质模式分析
开江县飞云地热井由于位于明月峡背斜倾没端,在靠近明月峡背斜中部的背斜轴部,即灯盏窝一带。
论文作者:赖书名,孙熠,聂忠权,刘玉洁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地热论文; 裂隙论文; 含水层论文; 开江县论文; 岩层论文; 嘉陵江论文; 地温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