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敬胤注与刘孝标注关系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关系论文,世说新语论文,敬胤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09)04-0077-04
《世说新语》问世后约四十余年,即齐永明初,有史敬胤其人为之作注。[1]17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的成书时间,据余嘉锡先生考证,“盖作于天监六七年之间也”。[2]233敬胤注后世极少有人问津,刘注则久负盛名,成为后世搜集先唐文献的渊薮。敬胤注全文久轶,无法知其全貌。南宋学者汪藻《世说叙录》一书存留萧齐敬胤注39条(全书共51条,其中12条为白文),虽吉光片羽,但对于研究《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世说》刘注)的成书过程弥为可贵。
从残存的39条敬胤注来看,敬胤注非音韵训诂类注释,其主旨同刘注一样,一为广异闻,二为考辨史料。刘注审慎谨严、精赅简要,敬胤注诚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但作为发现《世说新语》价值之第一人,敬胤发轫之力,功不可没。对比二家注释,刘注对敬胤注“按语”和注文的采录,绝非“英雄所见略同”的偶然性所能讲得通,在史料的采用和真伪辨析上,刘注显然对敬胤注有所借鉴,有的明系直接抄录敬胤注。
一、刘注对敬胤注“按语”和注文的采录
《世说》作为纪录魏晋名士言行轶事之书,其材料来源颇为驳杂。为使名士风流更具影响力和吸引读者眼球,以“真人真事”为编纂基础的《世说》编者,在对材料的甄别上,有时难免会偏离真实的轨道而倾向于传奇性,这就使得《世说》材料的可靠性打了某种折扣。关于这一点,敬胤已经注意到了,敬胤注通过征引史料或直接证伪的方式驳斥《世说》之误,而敬胤精辟的见解无一例外为孝标所采纳。敬胤注的按语,刘注或照单全收,或稍加润色,使其叙述较敬胤更为圆融。
(1)《尤悔》4:“刘琨善能延众而拙于抚御”条
敬胤按:
琨以永嘉元年为并州,于是晋阳空城向然,寇盗四攻,而能收合大众,抗行渊、勒,十年之中,败而能振。若不能抚御,其得如此乎?凶荒之世,千里无烟,岂一日有数千人归之,未足以成功?若一日数千人去之,又安得一纪之间以对大难乎?《世说》苟欲爱奇而不详事理也。
敬胤按语刘注几乎全部采录,仅“未足以成功”与“《世说》苟欲爱奇而不详事理也”二句未采录。“未足以成功”有画蛇添足之嫌,而末句之论,又过于苛刻,刘注因而一并删除。
(2)《汰侈》:“石崇每要客燕集”条
敬胤注与刘注均引《王丞相德音记》,证滥杀吹笛美人者为晋武帝舅舅王恺。《晋中兴书》所载同《王丞相德音记》,二注皆未采录。
(3)《品藻》13:“会稽虞马斐”条
敬胤注:
《晋阳秋》曰:“孔敬康、丁世康、张伟康俱著名会稽,时人谓之‘会稽三康’。伟康名茂,尝梦得大象,以问万雅,雅曰:‘君当为大郡而不善也。’或问雅,雅曰:‘象,大兽也,取其音狩也,故为大郡。然象以齿焚身,后当为人所杀而取其郡。’后为吴郡,果为沉充所杀。”
刘注全同敬胤注。《世说》此条并未谈及张茂,张茂亦不显于当世,但张茂梦象与孔愉放龟同样富于浪漫色彩,放龟与梦象带来的不同结果给二人的人生带来了戏剧性的变化,叙述充满了神秘色彩,文学色彩浓厚。敬胤注与刘注皆采录之,诚有以也。
(4)《豪爽》1“王大将军少时”条
敬胤注:
或曰:“王敦尝坐武昌钓台上,闻行船打鼓,皆称其能。俄而一槌小异,敦以扇柄确杌曰:‘可恨!’应侍侧,曰:‘不然,此是回帆挝。’使视之,云:‘船入夹口。’以应知鼓,善于敦也。”
刘注几乎全同敬胤注,惟“确杌”作“撞几”。孝标作注态度谨严,所引材料皆标明出处,采录无来历之史料甚为罕见,且《世说》刘注出处不明且以“或曰”名者,仅此一处而已。而敬胤注家谱、别传一概不注明,所引史料相当一部分采用概括的方式,不注明出处,使得后人无从考知其来源。王敦通达多才艺,击鼓可谓为一绝,注释引王敦、王应听鼓之事,方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王应德行兼备,有君子之风,是孝标推崇人物之一,虽然材料来历不能确考,但弃之可惜,故录之以广异闻。孝标此则注释当抄录自敬胤注。
(5)《捷悟》5:“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条
敬胤注:
《晋阳秋》日纪、邓粲《晋纪》并曰:“贼至,温峤烧朱雀桥以挫其锋。上欲亲帅攻之,不得渡,大怒,峤陈持重之计,久之,乃听。贼果不得渡。”而《说》云帝令断桥,不顺旨,与明文有违。
刘注:
按《晋阳秋》、邓《纪》皆云:“敦将至,峤烧朱雀桥以阻其兵。”而云“未断大桁至帝怒”,大为讹谬。
(6)《纰漏》1:“王大将军初尚主”条
敬胤注:
晋安帝女舞阳公主,字修袆。
刘注:
敦尚武帝女舞阳公主,字修袆。
据《晋中兴书》和唐修《晋书》王敦本传,王敦尚晋武帝女襄城公主,而非舞阳公主,《世说》有误。王敦东晋初已卒,晋安帝女为东晋末年人,二者相差百余年,何得婚配?敬胤注没有辨析,可谓失误。刘注沿袭敬胤注,未注明材料出处,将“安帝”改为“武帝”,修改其表,而失误其里。
(7)《方正》23:“元皇帝既登阼”条
敬胤注:
敬胤按:《晋书》中宗始议立太子,以琅邪王底裦贤于肃祖,欲建立。王导说以立子以长,且讳又贤,不宜改革旧制。中宗犹疑,导日夕谏,故肃祖得立。今云立简文,谬矣!
刘注:
《中兴书》曰:“元皇以明帝及琅邪王裦并非敬后所生,而谓裒有大成之度,胜于明帝。因从容问王导曰:‘立子以德不以年。今二子孰贤?’导曰:‘世子、宣城具有爽明之德,莫能优劣,如此,故当以年。’于是更封裒为琅邪王。”
而此与《世说》互异。然法盛采摭典故,以何为实。且从容讽谏,理或可安,岂有登阶一语,曾无奇说,便为之改计乎?
敬胤注所引《晋书》不知作者,《北堂书钞》卷65“太子太傅116”“王导日夕陈谏”条引《晋中兴书》:“王导太傅。始议立太子,中宗以琅邪王衰贤于肃宗,意欲建立。导说曰:‘立子以长,且绍又贤,不宜改革。’日夕陈谏,太子卒定。”据此,可知敬胤注所称《晋书》当为《晋中兴书》,刘注采录敬胤注。敬胤注引《晋中兴书》驳斥《世说》之谬,引用史料之余,刘注从逻辑学角度论证《世说》之伪,较敬胤注更有说服力。
(8)《识鉴》15:“王大将军既亡”条
敬胤注:
含之投舒,舒遣军逆之,含父子赴水而死。以为君子不事所非,不非所事。舒若以敦天性豺狼,则不应少长受其友爱。既蒙其力,兵之授委体,自亲情过友。于永昌之始,风义雷同;大宁之初,曾无异议。敦死,含用,乃遣军逼迫征虏,使为汨罗,上违典礼,下伤骨肉。舒若以含父子元恶,欲义以灭亲,则拘之司败,朝有明宪。昔郦寄犹以卖友见讥,况贩兄弟以求安乎?若夫王舒可谓非人乎!
刘注:
含之投舒,舒遣军逆之,含父子赴水而死。昔郦寄卖友见讥,况贩兄弟以求安,舒非人矣。
刘注采录舍弃敬胤注中间繁琐议论,取其首尾精华,论证所举事例相同,几乎语言类同。郦寄卖友本事出自《汉书》卷41《郦商传》,典出南朝·齐·丘巨源《为尚书符荆州》,曰:“虽吕布贩君,郦寄卖友,方之斯人,未足为酷。”方之郦寄卖友,吕布贩君在社会上影响力更大,二人同举郦寄卖友论证王舒之非人,绝非巧合,实乃刘注抄袭敬胤注铁证。
(9)《轻诋》4:“庾公权重,足倾王公”条
敬胤注:
《丹阳记》曰:“冶城之宫三里,吴时为鼓铸之所。后吴平,犹不废。”
王隐《晋书·戴洋传》曰:“丹阳太守王导问洋得病七年,羊曰:‘君侯平命在申,为土地之主。而于申上大冶,火光照天,此为金火相烁,水火相炒,以故相害。’导呼冶令奕逊,使启镇东,徙冶东安,并随差。东安,今东冶也。”
按:汉高祖六年,令天下县邑城,秣陵不应独无传者。云:‘孙权筑冶城,为鼓铸之所。’既已立石头为坞,不容近立此小城,当是徙县治,空城而置冶耳。近□巷东曰旧亭里,是定县俱西处高原也。
刘注:
王隐《晋书·戴洋传》曰:“丹阳太守王导问洋得病七年,羊曰:‘君侯命在申,为土地之主。而于申上冶,火光昭天,此为金火相烁,水火相炒,以故相害。’导呼冶令奕逊,使启镇东徙,今东冶是也。”
《丹阳记》曰:“冶城之宫三里,吴时鼓铸之所。吴平,犹不废。”又云:“孙权筑冶城,为鼓铸之所。”
既立石头大坞,不容近立此小城,当是徙县治,空城而置冶尔。冶城疑是金陵本治,汉高六年,令天下县邑城,秣陵不应独无。
刘注全同敬胤注,仅次序有别,二人所作按语亦同。敬胤注引用史书有《晋阳秋》(14次)、王隐《晋书》(7次)、邓粲《晋纪》(7次)、《晋中兴书》(2次)、干宝《晋纪》(1次)等31处,仅此一处表明具体出处。《世说》引王隐《晋书》共54处,只有此处明确材料出自《戴洋传》,这与刘注注释习惯不符。此可为刘注抄录敬胤注的又一明证。
二、采用相同材料而取舍略有别
《世说》分作36门,逐条记录人物言行,所叙简约玄诞,耐人品味。魏晋名相如王导、谢安之辈,清谈名士如王濛、刘惔之流,出现上百次。如何选择恰当的材料来注释,对注释者是一个考验。敬胤注追叙人物家世,上起曾祖、祖父,下至当今之世(南齐),介绍人物仕历,更是不厌其烦,如《雅量》门“许侍中、顾司空”条,顾和所历职位多达16种[3]627,将注释等同谱牒,索然无味。《世说》36门,褒贬不一,敬胤注大多将材料堆砌在一起,缺乏剪裁,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大降低了注释的文学性。与此相反,刘注文学性和史实性兼具,将众多材料分门别类注释,注重注文与正文的一致性,使得二者相得益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赏誉》43:王敦称祖车骑为朗诣,曰:“少为王敦所叹!”
敬胤注:
《晋阳秋》曰:逖通济不拘小节。年十五,未知书。计每之田舍,辄以兄意,以谷帛周贫乏。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友善。每夜言世事,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永嘉末,帅亲党五百余家避地江淮。所乘车马,以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资有无,与众共之。又多蕽略,中宗以为徐州,俄为军咨祭酒。居丹徒,经年不得调。宾客多暴杰,士稚待之如子。流民万数,扬土大饥,客从攻剽劫盗,为吏所按,并皆护之。逖求北征,中宗给千人资,使自招募。逖率其众一旅济江,中流击楫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江者,犹如大江。”遂定谯、梁。众二千人,与石勒接境,不使已附者侵未附者,岁中,河南尽降。有质于胡者,伪略其坞,以令其质胡。欲渡河,皆先以告交疏贱隶,待之如九族。惩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子弟,负推劝阻农桑,收葬枯骨,为之祭,兖豫之民闻其死,无不流涕,为之立祠。逖既破桃豹,进雍丘,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修复逖母墓,求与交好。百姓皆不意破亡之后,重遭父母。逖方欲济河,扫定冀朔,闻载州督之,甚怅。吴人无大致远,改遣妻子汝南大山中。
刘注:
《晋阳秋》曰:“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为汝南太守,值京师倾覆,率流民数百家南渡,行达泗口,安东板为豫州刺史,使自招募。逖遂帅部曲百余家渡江,誓曰:‘祖逖若不清中原而复济此者,有如大江!’攻城略地,招募义士。屡摧石虎,虎不敢复窥河南。石勒为逖母墓置守吏。刘琨与亲旧书曰: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会其病卒,先有妖星见豫州分。逖曰:‘此必为我也,天未欲灭寇敌耳。’赠车骑将军。”
敬胤注与刘注引用同一则材料,皆非孙盛原文,取其意而自叙之。刘注采纳闻鸡起舞、击楫中流和石勒修复逖母墓三事,以佐证祖逖之“朗诣”,文末辅之以刘琨书信,可谓锦上添花。祖逖匡复大业初有成效就撒手人寰,中原从此不再属中华,读来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沮满襟”悲凉之叹。饥荒之际,祖逖纵客剽掠,为官者亦为盗,其恶远甚于盗,这对祖逖的正面英雄形象是一个莫大的损伤,显然与“朗诣”不符。仿照司马迁“互见法”,刘注对祖逖事迹采用分而叙之方式,保持注文与正文的一致性。刘注不虚美、不掩恶,取其纵客剽掠一事注录“祖车骑过江”条,正好诠释祖逖南渡后,长久不得升迁的原因。敬胤注将祖逖事迹一股脑搬出,不考虑注释与正文的一致性,后人讥讽敬胤注不事剪裁,诚有以也。
(2)《任诞》21: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敬胤注:
毕卓字茂世,新蔡人也。祖衍,字泰林,乐安太守。父谌,字正雍,中书郎。卓与阮放、桓彝、谢琨、胡母辅之、羊曼、光逸、阮孚号为八达。卓位至吏部郎。
刘注:
《晋中兴书》曰:“毕卓字茂世,新蔡人。少傲达,为胡母辅之所知,泰兴末为吏部郎,尝饮酒废职。比舍郎酿酒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取饮之。主者谓是盗,执而缚之;知为吏部也,释之。卓遂引主人燕瓮侧,取醉而去。温峤素知爱卓,请为平南长史,卒。”
敬胤注所引材料未注明出处,但今存齐梁之前史料,“兖州八达”(《晋书》卷49《羊曼传》称“兖州八伯”)之说仅见于何法盛《晋中兴书》[4]1746-1747,该书敬胤注多次引用,此材料出处当为是书无疑。敬隐注补充人物生平,无任何文学性可言,而刘注所录盗酒取醉之事,趣味横生,与《世说》毕卓之论交相辉映,使毕卓放达个性跃然纸上。
(3)《赏誉》59:何次道往丞相许,丞相以麈尾指坐,呼何共坐曰:“来,来,此是君坐。”
敬胤注:
《晋阳秋》曰:“充有文义,王敦辟为掾,转主簿。王导器之,欲使继相。及为宰相,所妮庸杂,其佛宇,供养沙门百数。征使役民,功赏万计,而姓有第能。(按:此当有阙文)成帝崩,庾冰欲立长君,充欲立皇子,争之不能,乃言于康帝曰: ‘去年陛下龙飞者,庾冰之功,臣无欲焉。’骠骑将军、开府,禄尚书、扬州刺史,赠司空,谥曰文穆公。”
刘注:
何充,已见。(笔者按:见于《政事》17:“何骠骑作会稽”条,其注如下)
《晋阳秋》曰:“何充字次道,庐江人。思韵淹通,有文义才情。累迁会稽内史、侍中、骠骑将军、扬州刺史,赠司徒。”
何充出自魏晋士族庐江何氏,官至丞相,风流标举,耿介务实,是《世说》推崇人物之一。但何氏不喜谈玄,惟好奉佛,由此为清谈家所讥, “二郗谄道、二何佞佛”,在玄风弥漫的东晋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敬胤注将何充事迹在《赏誉》59一股脑搬出,何充奉佛、庾何争储二事《世说》正文皆有叙述,此处注释有画蛇添足之嫌,且与《世说》正文旨意相左。《品藻》26“何次道为丞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条,刘注曰:“《晋阳秋》曰:‘充所昵庸杂,以此损名。’”此条今存敬胤注无,若敬胤注同刘注,则有重复之弊;若不出注,则于文意有损。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敬胤注和刘孝标注的差别。相对于刘孝标注的审慎谨严、精赅简要,敬胤注存在着缺乏剪裁、引文无出处(主要指谱牒、家传类文献)、选材不当等诸多弊端。敬胤注出现二十余年后,博学渊综的学者刘孝标重新为《世说》作注,刘注克服了敬胤注的不足,后出转精,成为后世最为流行的《世说》注本,而敬胤注则逐渐为世人忘却。敬胤注特喜欢作案语,短短三十九则材料,作案语者达五处,且多有精辟之论,正是对敬胤案语的采用,给我们留下了刘孝标参考敬胤注的有力证据。尽管敬胤注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作为《世说》最早的注释者,其筚路蓝缕之功是不应为后人忘却的。
收稿日期: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