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模式创新&以义乌商品市场发展为例_苏南模式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模式创新&以义乌商品市场发展为例_苏南模式论文

市场经济推进中的模式创新——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乌论文,案例分析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小商品市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小商品城位于浙江中部的义乌市,是一座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全国性现代化的大型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义乌正是抓住小商品这个大城市不屑一顾的产业空档,才能拔地而起。义乌人几十年“走街串巷,鸡毛换糖以博微利”的经商传统为抢占改革开放的天时埋下最关键的伏笔。70年代的义乌本是穷乡僻壤之地,名列浙江十大贫困县之一,毫无工业基础的县城要发展,政府只好鼓动人们出外谋生。“四个允许”的政策——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农民经销工业品、允许长途贩运,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义乌小商品市场有两种形态:一是传统的走街串巷的叫卖行商,另一种是沿街设摊式的马路市场,当时摊位七八百个,1984年,政府改变以前的驱赶关闭的老路,筹资建设了第二代市场,随后市场迅速崛起,经济增长飞快,市场摊位供不应求,经历了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市场的规模扩张,占地22万平方米,经营上万种小商品。小商品城的商品成交额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十大集贸市场榜首,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财政收入21.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和32%。金融系统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95亿元,全年入境外商人数4.7万人次,同比增长74.5%。是全国集贸市场中最具影响的一个大市场,被誉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面旗帜”。

根据商品交易的基础——分工产生的条件,交通设施及其它资源禀赋等是非常重要的,而义乌既不是什么交通特别发达的地方,又不是什么工农业经济基础特别发达的地方,为什么会在义乌产生这一影响巨大的商品集散地呢?义乌的繁荣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和经验?随着条件的变化,义乌经济的今后发展趋势又是怎么样的呢?本文就是主要围绕这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的区域性问题来考察和分析义乌经济的发展,认识我国农村经济形态的演变,经济体制的转型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形成原因及其运行方式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资源结构、制度背景:义乌是个人多地少,耕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稀缺的地方,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义乌工业化的战略只能是避开能源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由此形成了“轻、小、集、加”的工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到非农产业。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能源配置向重工业倾斜的发展战略,而义乌难以引起投资的兴趣,计划控制薄弱,有一定的自由度,有利于市场化程度在底层推进。因此,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上存在着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小商品短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这是计划体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而这却成了义乌敲糖帮的生存空间,人们对小商品的需求则成了小商品市场自发形成的需求基础。

2.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中,非制度因素,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等等,起着较大的作用,有些是积极的,也有些是消极的。从市场生成的主体看,与历史上的敲糖帮有渊源。敲糖帮就是一些农民在农闲季节外出用自制的糖饼和生姜糖粒换取其他物品,博取微利,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计划经济;从市场发展的初期形态看,依托的是传统的农村集市,而集市作为一定区域内农民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交换场所,含有市场因素的成分保留了下来。

3.政府的行为方式转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排斥市场机制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的行为也必然是逆市场行为。具体表现为对自发形成市场的劝、堵、赶,所以尽管市场自发形成的因素一直存在,但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的逆市场行为抑制下,市场形成不了,而只有在政府行为由逆市场转向放市场,或者说对市场行为的默认、不干涉,这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从义乌的情况看,政府由逆市场转向放市场,或对市场行为的默认的行为转变在全国领先一步,使得市场形成和发育具有一种先发效应,这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全国领先的关键一着。

4.产业依托:在小商品市场形成后,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带动了个体、家庭、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成为他们的一个销售渠道和交易场所,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这些工业(一般是家族企业)又支持了市场在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两者互相带动。

从市场主体看,他们大多为个体私人经营者,由农民转变而来。并且主体结构还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构状态,也有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内私人企业公司、外国商人参与进来,我们都称他们为批发商。从市场客体看,进入市场交易的3万余种小商品,实行划行规市,分为28个商品大类分门别类归到17个交易区经营,专业化经营,是小商品城交易系统的特色所在。这样,既营造了商品优势,规模优势,又营造了自由竞争的价格优势和创新优势。从市场运行方式看,主要有批发与零售、现货即期交易与远期合约交易、产销一体与经销代销相结合。从生存发展机制看,主要在于成本价格上的优势,即利用不同地方的差价进行批量销售赚取利润,以及它针对的是大多数中下生活水平的城乡居民,大多为日常用品和少数工业品。

二、义乌模式的优势与成功经验

(一)义乌模式的优势与特点

通常,义乌模式被归结为:一个庞大、高效、结构复杂的市场,以及依托这一市场展开的大规模产业分工与合作。所以分析义乌模式的优势就要从小商品市场发展和及其相应的产业基础两方面着手。

1.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优势

(1)价格优势。由于义乌市场起步早,拥有一支走南闯北的经商大军。“买全国货、卖全国货”,一度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响亮口号。近年来,通过引导和扶持经营大户以总经销、总代理的新型营销方式取代传统购销、代销方式,价格优势更趋明显,以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的不断深入,以“质优价廉”为主要特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凸显,小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日渐成熟。到目前为止,共吸引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省市的2000余家名优企业到义乌设立厂家直销处,包括宝洁、飞利浦、松下等海内外知名品牌3000多种,形成了对全国小商品生产、销售具有指导或参考性作用的“义乌价格”。厂商挂钩、货比三家、优胜劣汰,实现了货源配置及价格机制的效率优势。由于义乌市场门类齐全,加之联托运线点遍布全国,货物运输优势明显,物畅其流,成本降低,有力地支撑了小商品集散地的功能发挥,进而降低商品价格。

(2)流通优势。义乌市场以规模宏大、商品丰富而闻名。全市现有各类市场52个,市场总面积114万平方米,拥有市场摊店3.8万个。其中,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中国小商品城年成交额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十大贸易市场榜首。中国小商品城营业面积82余万平方米,商位近3万个,从业人员7万余人,日客流量10万多人次,市场汇集了28大类10万余种商品,日货物吞吐量近万吨。市场汇聚了国内外5000余家知名企业的总代理、总经销、厂家直销。美国、日本、瑞典、韩国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商人经批准在义乌设立了商务代表处。目前,义乌小商品已出口到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02年8月,义乌小商品出口交易值超过10亿美元。一级批发市场的定位、发达的市场链、强劲的辐射能力,赋予了中国小商品城流通信息中心地位。

(3)会展优势。会展业是义乌市场延伸与工业提升的结果。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联合主办中国小商品博览会是国内市场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小商品博览会。其中2001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吸引了美国、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个省〈市、区〉1000多家企业参展,成交额达43.68亿元。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全国性、经贸性、外向性、实效性明显增强。由外经贸部参与举办的2002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召开,更是确立了国际性展会的地位。

(4)网络优势。在精心培育有形市场的同时,十分重视建立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一是依托中国小商品城的品牌优势,自建了直接的国内外分支物流网络。目前,已建成的在甘肃、四川、陕西、河北、江苏、南非、乌克兰等30多个分市场和四川、辽宁、广西等地小商品配送中心,形成了遍布全球的批发网络。二是创新交易手段,营造“网上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义乌在信息化方面已投入近10亿巨资,建立了“中华商埠”、“易舟”等7个网站和服务点。全市已有3000余家企业入驻网站,因特网用户达9000余户,“中华商埠”已吸收国内外注册会员5000余人,日发商品信息10万余条,汇集了20大类700余小类商品,网上交易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商贸业的发展。

2.产业依托优势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繁荣支撑还在于它有一个高度发达的产业物质基础,义乌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个体私营经济发达,以商贸业为龙头,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八大优势行业引领风骚。围绕“发展、壮大、集聚、提升”八字方针,立足于发挥市场优势,义乌逐步构筑起“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培育了服装、针织、饰品、彩印、拉链等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

其中,服装:成为国内四大衬衫生产基地之一,大陈、苏溪日产衬衫90万件,为“中国衬衫之乡”;针织:以袜业为主的针织行业,拥有袜机6万多台,其中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袜机3万多台,生产总量占全国的40%;工艺品:以饰品、装饰、相框为优势的工艺品行业,从业人员7万余人,生产装备日趋现代,款式新潮,风靡世界;拉链: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销量占全国市场三分之一强;玩具:充气、塑胶、毛绒等玩具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刷:共有大小企业400余家,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毛纺:成为国内两大毛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

(二)义乌模式的成功经验

1.政府的角色作用

义乌的繁荣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定位起了很大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结合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来分析。

1984年,政府改变以前的驱赶关闭的老路,从默认转变为管办结合,筹资建设了第二代市场,从此市场有了固定的场所和空间,建市场由群众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使政府转入直接建市场,并进入市场微观管理。此时,当地政府积极的提供市场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便利条件(比如说一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而它仅从中收取税收,并没有打乱他们的经营活动。

随着市场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办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说一些信息方面的不足缺陷和滞后等),于是当地政府实行了管办分离,建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使市场企业化经营管理,有了更好的运作。政府只充当引导和支持作用。

在中国,市场的发育离不开政府,因为市场自发形成过程中的分散性、无序性,需要由政府来组织、规划和规范,才能使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往往是从体制外启动,市场经济的生长点是在体制外首先生成。民间市场作为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新增长点,其实质上是在进行一场市场经济实践的实验。而管办合一又只能是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最初是由政府委托工商部门兴办和管理的,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这种管理会变成制约因素。所以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使市场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变办市场的政府行为为企业行为,使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制度相结合,推进了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应该说政府对小商品市场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转变都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工、商、农相结合,以商促工,工商联动,以商强农

一方面,“工贸联动”或“贸工联动”,体现着义乌的“特色”:以贸易带动工业发展——通过实施“以商兴工”、“贸工联动”战略,形成义乌自身的产业基础。

以商促工、工商联动。义乌个私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随着贸工联动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发展中形成的销售、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大量商业积累的资本转向工业领域;同时义乌市场经营的商品中,地方生产的产品已占1/3以上,本地工业形成了前摊后厂、前店后企、前专业市场后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充实了义乌的工业基础,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了专业市场和工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个私经济成了义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义乌之所以能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个体私营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截止2003年底,全市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64272户,全市共有私营企业5541户,其中独资企业1585户,合伙企业276户,有限责任公司3680户,私营集团公司10家。义乌个私经济的发展起步早、发展快,从而使义乌的个私经济在全国取得了先发优势,并呈现出几大主要特点:经济比重不断加大,地位日益凸现,2003年义乌市个私经济创工业产值1615557万元,实现销售总额249574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5357万元。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和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均来自于个私经济;优势行业突出,做强做大趋势明显,据统计,衬衫、五金、饰品、工艺品、拉链、毛纺、针织袜业、彩印包装等八大行业生产总量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有些行业生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同时,“浪莎”袜业、“新光”饰品、“年年红”红木家具等一批私营骨干企业脱颖而出。

2001年三个产业比重为5∶51∶44。很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到了非农产业,促进了乡镇个体经济的发展;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业的投入改造和农村的建设,所以农业比重虽然较低,但农业的效率和效益改善,农业结构日趋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有所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30余家,建立了农产品基地12万亩,农业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27万亩,区内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3.义乌模式的特点

义乌通过实行“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同时注重“以商促工”、“以商强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义乌模式”。义乌的经济发展结构主要是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和核心,工业生产为物质基础和部分支撑,商贸和工业发展紧密结合,并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概括地说,“义乌模式”的特点是:坚持“兴商建市”战略,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和核心,以市场经营者为主体,以要素市场和第三产业相配套,以现代交通通讯为媒介,“买全国人,卖全国人”;同时,以商强农,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整体发展。

义乌模式显然不同于由集体经济起步的苏南模式,更不同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珠江模式。相对苏南模式,义乌模式和温州模式可以归同再与苏南模式进行比较。这些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1)温州和义乌模式是在农村发展非公有制的非农产业,苏南模式则是在农村发展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非农产业。(2)温州和义乌模式的非农产业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苏南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乡镇政府。在“苏南模式”中乡镇政府是企业的投资者,乡镇政府管着企业。(3)在温州和义乌模式中,不仅企业的生产以外部的市场为导向,而且在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建立了紧密的分工和协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者是市场,也就是说,温州和义乌模式下的企业是在市场的指挥棒的指挥下运行的。在苏南模式中,企业的生产起初主要是为满足公社社队内部的需要而进行的,以后才转向以外部的市场为导向,但在当地,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者仍然是政府。(4)在温州和义乌模式中,政府的职能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引导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如注意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等)。而在“苏南模式”中,政府与企业难以分开,在一些乡镇,干部更兼企业的领导人,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5)“苏南模式”在1994年之后就已经明显地失去了活力,这是导致江苏乡镇企业在1998年落后于浙江的根本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之外,“苏南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抑制非集体企业的发展。浙江乡镇企业的成功在于集体企业减少时有大量的新的非集体企业产生,而江苏则没有,这是“苏南模式”的弱点。

义乌模式与温州模式相比,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

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的经济背景都是: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基础薄弱,国家投资极少;两者的原始资本积累都是:通过个体经营走南闯北经营所得;两者的运行机制都是:以个体家庭经营者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中,通过较为充分、自由的竞争而发展起来。

义乌模式与温州模式最大的不同则在于:第一,温州模式基本上以家庭工业起步,也以家庭工业为支撑,而义乌模式则以商品市场起步,并一直以商品市场为龙头。因而,商品市场在温州主要是实现经济发展,连接家庭工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一个桥梁或中介,而在义乌则成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第二,温州模式的形成机制是由民间推动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无为而治”;而义乌模式虽然也是由民间诱致的,但后来则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参与、引导”,因而属于政府参与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第三,从形式上看,温州模式涉及到家庭工业、推销员、专业市场、雇工与挂户经营等多方面,色彩比较丰富;而义乌模式则以个体经营的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特征,显得比较单纯。

三、义乌市场经济模式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WTO的机遇和义乌小商品大步迈向国际市场

第一、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普遍注重新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小商品生产往往不十分重视,但他们的生活需要却离不开小商品。第二、中国小商品生产的发展历史悠久,品种多,可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第三、中国小商品价格便宜。第四、适应能力比较强,如果市场发生变化了,小商品生产调整比较容易。第五、小商品出口受到的限制较少,国外对小商品进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国外对中国的小商品难以替代。因此,入世将为中国小商品生产提供很好的发展机遇。

2.互联网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机遇

如今互联网已进入一个落地时期——网络社会化时期。网络价值不只是为发E-mail、看新闻,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环节中推进电子商务实现网络的最大价值。选择哪个产业环节,最具普遍意义呢?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消费领域中实施最有意义。小商品电子商务的实施将节约企业和社会的交易费用、降低人类的消费成本,提高商务活动价值和社会净福利,因此小商品使用的普遍性决定了电子商务应用价值的可观性;再之从全球互联网资源分布来看,小商品资源是其薄弱环节,从全球经济一体化角度来看,小商品领域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补性最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最明显的领域之一,极需把这一生态资源充实进去,电子商务的应用革命最先可能从这里获得突破。网络价值最大化亦应该在产业聚集能力强、社会资本高的地方实现。

3.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

利用“长三角”产业优势,接受上海产业辐射与转移,借牌生产与市场密切相关联的小商品,建设国际性小商品制造中心。一部分率先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义乌商人,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意愿,将投资的目光瞄向了上海品牌企业。目前已有“英雄”、“红双喜”、“中华铅笔”、“正广和”、“大白兔”、“丰华”等著名品牌在义乌市场设立总代理和总经销,年产品销售额已占上海轻工总产值的五分之一,使这些老品牌的市场活力再度激发出来,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义乌在积极吸引上海企业加盟义乌市场的同时,也鼓励本地的企业抢滩上海。“浪莎”早在1996年就开始进军上海,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和产品配送中心,目前上海市场的销售量已占“浪莎”总销售量的三分之一。另外,义乌的农产品也颇受上海市民的青睐,每年销往上海市场的田藕、红糖、生猪、豆腐皮、水产品等,约占义乌总产量的10%。

在积极接轨上海的同时,义乌也全方位接受上海的辐射。与此同时,浙江省义乌市还抓住上海正在进行的产业转移和上海举办2010世博会的机遇,想方设法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融入“长三角”经济。目前,义乌一方面紧锣密鼓与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尽快开通上海至义乌的旅游购物专列,另一方面利用上海举办2010世博会的契机,精心策划宣传推介义乌产品、义乌市场、义乌形象。同时利用义乌驻上海办事处作为招商引资的窗口,发挥在上海义乌同乡会的作用,招引上海企业到义乌来投资创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义乌要打造全球最大超市,构筑国际购物天堂,建设小商品流通、制造和研发中心,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主动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努力提高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面临的挑战

1.商品市场培育不够健全,布局不尽合理。首先,商品市场的发展结构不够平衡,商品市场总体水平不高。其次,大多商品质量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第三,小商品国内外配送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中国小商品城国内分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义乌市场的知名度,也有利于义乌商品的输放和配置,对分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体现了母市场和分市场间的纽带和依存关系,但国外分市场的拓展工作相对滞后,配送网络仍比较欠缺,还有待于完善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2.“先发效应”逐步弱化。一些省份的市场政策比义乌市场更到位、更宽松,劳务资源价格低廉: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产销直接见面越来越多,商品信息互通更快;集散型市场的优势难免有所弱化,价格优势削弱,作为批发市场的转手经销商的可获利润相对下降,因而“先发效应”逐步弱化。

3.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仍显传统且单一。批零交易手段大多呈现为现场看货,即期交货,钱货两清的交易手段。要想改变小摊小贩的角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必然要利用代理制取得产品销售权,从而实现由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替代有形市场偶然的、无计划的交易活动,建立起信赖、互惠、稳固的业务关系,利用传真、网络等现代手段洽谈生意、完成交易、节省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从而取代传统且单一的交易方式,是必然的趋势,在这方面还需较大的努力。

4.商品市场主体素质整体不高。从总体上看,市场主体的发育还处于较低层次,相当一部分还属于自给半自给经济过渡而来的小生产经营者,其文化素质偏低,经营水平不高,交易方式较为原始,交易手段也较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以家庭式经营组织方式为主,缺乏现代批发商的经营意识,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很难适应现代交易手段和交易环境的发展。

5.知识产权保护和假冒伪劣。义乌市商品市场的经营主体是众多小规模的个私经营户,文化素质低,经营方式单一,以经验型面对面交易为主要手段,法制意识淡薄;小商品生产加工以粗放型为主,由于传统家庭作坊式组织生产经营多处于仿制阶段,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造意识十分淡薄,假冒伪劣时有发生,并一度成为众矢之的,欲使市场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必须诚信经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标签:;  ;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模式创新&以义乌商品市场发展为例_苏南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