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和造就创新领军人才的大学之道——对“伯乐校长”杨祖佑观点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伯乐论文,之道论文,领军论文,校长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所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重点是做好两件事:一是吸引和培养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二是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他。”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华裔校长杨祖佑并不避讳与众人分享他多年积累的“秘籍”。[1] 这位传奇校长,因其在任的20年时间里,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培养和造就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各大领域,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上紧随斯坦福大学,跃居世界一流。杨祖佑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伯乐校长”。2014年10月,当中村修二发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感言时,特别感谢这位“伯乐”。 在杨祖佑看来,造就世界一流大学,人是最重要的。“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都任重而道远。留住人才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这不但要靠经济实力,更要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杨祖佑说。“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积累来追求卓越。做好每一件事、聘请每一个人,都要有这种追求卓越的意识。”作为一位名校长,他将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告诉众人。 一、科研环境是吸引人才的法宝 有人把中村修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贴上“一个屌丝的逆袭”的标签。实际上,中村修二与杨祖佑的相识无疑是他命运的拐点。 “当我们到日本后,发现中村修二在地下室做实验,职位还只是一个技术员。那时我就知道,这是我们的机会。”杨祖佑说。当年,中村修二在研制成功蓝光LED技术之后,他所供职的日亚化学剥夺了他对这种技术的专利权,因为按照当时日本公司的传统,员工必须为公司牺牲一切。也就是说,中村修二的发明创造所有权全都归属于日亚化学,与他本人无关,而日亚化学当时仅奖励了中村修二两万日元。 与中村修二在日本的冷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了邀请中村修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专门为他配置了研究团队,并让研究人员到日本工作一年,学习日语,为中村修二营造一种日本文化环境,使他能愉快地待在大学里。 成功邀请中村修二加盟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还只是这位“伯乐”的一段小故事。“当我听说有一位教授研究做得很好,学校的老师请他没有成功的时候,我就立刻坐上飞机,跑到他的学校去。有时候一次不行,就要‘三顾茅庐’。”为了聘请最一流的教授,杨祖佑经常亲自出马。 在邀请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D.Gross)时,杨祖佑曾前去和他谈了一下午。格罗斯给杨祖佑指出了几件要改变的事情,这让杨祖佑欣喜若狂:“这简直是太好了,这些建议是从顾问公司那里花多少钱都请不来的。”杨祖佑跟格罗斯承诺,尊重对方提的条件,并愿意为这几个条件作出改变。格罗斯最终被杨祖佑“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来到了圣塔巴巴拉分校任教,并在7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邀请好的教授是要花工夫的,需要我们精挑细选,因为好的教授值得我们这样去做。”杨祖佑总结道。 二、听懂需求方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中国有句古话:“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杨祖佑眼里,比吸引人才更难的是留住人才。对于留住人才而言,杨祖佑列出了三条标准:一是要证明想走的人是否真的有人要挖他,一定要有书面的材料来佐证;二是征询其所在团队以及周边同事是否也希望留住他;三是搞清楚其想走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因为学校的环境不好,就要想办法改善,因为“好的教授能够改善环境,能引导大学管理者做事”。对于人才,要“听懂他们的需求,人家要什么环境就给努力创造什么环境”,这样终究是“会有收获的”。 三、环境和团队是诺贝尔奖频出的秘诀 对于学校诺贝尔奖获得者辈出的诀窍,杨祖佑表示:“千方百计吸引人才,不惜代价留住人才,为教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秀的团队,是让有潜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不断在校园里冒出的秘诀。” 当杨祖佑在1994年出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时,他吃惊地发现,新生的申请人数只有1.7万人。“这个数字太低了,令人担心。因为衡量新生质量的指标之一是学生的申请人数。” 申请人数越低,大学选择的范围就越小。因此,杨祖佑着手组建了各种委员会、讨论会和行动小组。由于已被录取的学生最后不一定会选择这所大学,“每年3月,我们会从已录取的新生中选出前20%,这是最好中的最好。然后,我带着太太和教授、学生志愿者团队,拜访学生的家庭和所在的城市,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情况,并听取他们的要求和疑问。” 杨祖佑说:“通常情况下,父母和学生有不同的关心和要求。例如,父母担心学校是否有24小时的保安、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学生则会问学校的海滩怎么样、周末生活如何安排等。我们一一回答。如果有些问题是学生或家长担心而学校没有考虑到的,回到学校后我们就会着手解决。”经过20年的努力,截至2014年,大学新生的申请人数已达到70519人。杨祖佑说,在录取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让学校有更多机会选择优秀的学生。 或许是因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在诺贝尔奖获得方面的表现太为突出,我们很少看到有关于该校教学成果的相关报道。在如何看待教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时间分配的问题上,杨祖佑坦诚,这更倾向于教授本身的选择。“有的人喜欢研究,有的人则更喜欢教学。”但杨祖佑也认为,在其所在的学校,教研相长是一个很普遍的共识。“好的研究型教授,其实是非常乐意跟学生分享他的研究成果的。”正是因为有这些一流的教授和优秀的生源,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教学成果也是相当显著的。 作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优秀学生的代表,卡罗尔·格雷德(C.W.Greider)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H.Blackburn)和杰克·绍斯塔克(J.W.Szostak)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算上我们毕业生里获得诺贝尔奖的,我们学校其实已经出了七位诺贝尔奖得主了。”杨祖佑笑着说。 四、基础和应用研究是“双翼”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在被问到优秀的大学如何实现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时,杨祖佑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双翼”。 杨祖佑坚持一个观点:大学创新的关键是耐心而长时间地从事基础研究。这几乎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因为提及创新会让人很快与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等联系在一起。可在杨祖佑看来,通过基础研究可以找到突破瓶颈的技术,有了这种技术就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创造财富,进而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而且,他认为,基础研究还可以训练出优秀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是被鼓励的。学校同样配备专业的法律团队及其他服务团队为教授提供支持,并完成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杨祖佑说:“学校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力为教授提供他所需要的环境。不少教授都不需要我们教他去怎么做,往往都是他来教我们怎么做。”标签:大学论文; 大学之道论文;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论文; 中村修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