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重工业论文

北京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重工业论文

北京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根据199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要求,北京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现代化是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和制定北京工业发展战略,是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制定北京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迫切要求。

一、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及面临的任务

探讨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对于研究北京的工业发展战略及对策是十分有益的。

1.我国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努力,可上溯到清末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从那时起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中,中国的工业化始终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到1949 年时, 中国工业的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为26.4%。仅有的这点工业具有明显的倚外性,而且设备破坏严重,部门残缺不全。国民经济基本上仍处于工业化以前的阶段,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还不如印度等不发达国家。

从建国到改革前30年间,或者说从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的1952年到改革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体制条件,特别是受原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工业化的中心就是发展重工业或生产资料的生产,而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重要标志则是工业产出量与农业产出量相比,“增长到百分之七十”)与实践(原苏联只用1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影响,我国采用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国家运用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办法,强制实行了高积累政策,并将集中的积累资金,重点投向了重工业。1952~1978年,近一半的积累(投资)用于重工业部门。在全民所有制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重工业的投资始终占80~90%。

30年重工业的超前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在国民收入构成中,工业净产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20%,提高到1978年的49%。到1978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200多美元的情况下, 我国第二产业占GNP的比重已高达48.6%,其中工业为44.8%, 相当于人均国民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由原来的以农业产值为主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产值为主的初级工业化国家。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改变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贫弱依附的形象,确立了在国际上独立自主的地位。

改革前30年工业化的进程尽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它是以强制地保持农业的落后和轻工业发展不足、经济效益低下为代价的,具有明显的因超越某些发展阶段的先天不足和许多的矛盾。如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基础工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失衡,二元经济差距悬殊,工业发展与消费需求脱节,失去需求依托,产业升级缓慢等等。这些矛盾和原有体制的缺陷,构成了70年代末改革的深层次背景,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众多难题的深层次问题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战略目标从以高速度为主,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和在生产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来;从片面突出重点的不平衡发展,转变为抓重点、促平衡的发展战略;从以外延为主,转变为以内涵为主的发展战略;从封闭式转变为对外开放的战略;从“一大二公”的经济形式和过分集中的、排斥市场机制的体制,转变为坚持以国有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济方式并存、集权与分权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并进而转变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强调工业发展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2.目前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任务

根据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进入90年代,我国工业化发展从总体上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以轻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超前发展起来的重加工工业的继续发展,又显现出重加工工业阶段后的高加工度化的发展特征。据此可以说,我国当前及以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任务,从总体上说要完成重化工业阶段的发展任务,同时还要完成部分初级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阶段的发展任务。这几乎可以说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都不同的。这也就是我们要走的一条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这也就是在研究北京工业发展战略时所面对的国情。

二、关于北京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在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主要表现在:

1.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二产业多年来一直占首位。尽管近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的上升,但在1994年的GDP中,第二产业仍占46.1%,其中工业占37.4%。

2.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全市财政收入中, 工业所占的比重在1987年以前,一直在85%以上,近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3.社会供给的重要保障。地方工业生产不仅满足了北京市场60%以上的需求,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销往全国,特别是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4.出口创汇的主力军。随着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业产品的出口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主力军。1994年工业制成品占全市出口的92 %; 工业直接出口创汇的比重已达50%左右。

5.容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工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尽管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用工增长趋缓,但仍占全市就业职工的三分之一。这支产业大军是维护首都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

在分析北京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时,必须正确认识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广阔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根据钱纳里等专家的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经济增长主要由初级产业和传统产业支撑;第二阶段,人均GDP在400~2100美元之间,经济增长主要由急速上升的第二产业支撑;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100 美元以上,经济进入发达状态,第三产业的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进入相对稳定的持续上升状态。国际经验也表明,第三产业一般是伴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第二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和具有较大发展的可能。在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下,经济的发展还主要是工业化推进型的,第二产业的“急速上升”和充分发展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

三、关于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

1.关于首都工业的特点

所谓特点,是从发展的现实中得来的。讲特点,就要讲发展,讲现实、现状,否则,特点就只能被束之高阁。

首先,首都工业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发展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工业基地、工业体系,到发展适合首都特点工业的过程。

在“一五”和“二五”期间,北京以实现“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为中心,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十年用于工业的投资, 占全市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相当于1949年全部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40多倍,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大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的建成和投产,形成了北京工业的雏形。

60年代初期,北京工业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实现稳定恢复和发展。“文革”至改革开放前,即“三五”和“四五”期间,在全国动荡时期,由于“一五”和“二五”时期的项目开始发挥作用,以及国家在北京安排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如燕化的新建、扩建和首钢的扩建等,使北京工业得以继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根据中央书记处的四项指示和中央两次批复的精神,工业进入了以调整结构和布局、更新改造、治理污染、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的发展阶段。 “六五”期间, 轻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 到1988年,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50%左右。而“八五”以后,对重工业又有较大的投入,比例逐年上升。

从总体上看,北京工业40多年的发展,一是适应了首都建设的需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是顺应了工业化过程的客观规律,如首钢、燕化等为达到合理经济规模所进行的较大投入;三是北京工业发展的重大步骤,都是在中央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进行的。

其次,首都工业的现实特点,一是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近15年来,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4%, 其中“八五”前三年年平均增长15.5%。199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90年价,乡及乡以上工业,下同)大关,1994年达1258亿元,居全国30个省市的第12位,在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二是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在全国统一划分的制造业的41个大门类中,北京全部都有。三是重工业比重较大,成为主要支撑点。其中,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和汽车四个行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5%、14.8%和10.39%(电子行业为9.7%)。

北京工业发展战略研究要基于工业已经存在及现有的特点这一事实,考虑如何“适合”,从而研究如何调整和发展。

2.对发展的认识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也可以用人均生产的增加量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虽然在这种增长过程中也可能伴随着结构的变化,但它主要标志着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不仅指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组织和布局的变动,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主要标志着质的变化。

对于北京工业来说,应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即从总体上讲,不是铺新摊、布新点、上能力,而是着眼于现有工业基础的改造和提高,加快由重化工阶段转向加工组装的技术集约阶段的进程。而这种改造的含义,既包括采用高新技术、更新设备、增加品种、也包括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如首钢产品结构向深加工、上档次的调整,燕化为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而继续扩大能力等,也属于现在基础改造的范畴。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一个工业行业也同样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让其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潜能,达到最经济合理的效果。因此,应当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央批复的实质,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北京工业的现实基础研究和规划北京工业的发展。

3.关于重工业

北京工业在起步阶段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体系;“六五”以后,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有所发展,开始向加工组装工业转移,但仍未根本改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整体结构。这一发展进程与全国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对中央强调的“下决心不再发展重工业”,也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是从重工业的概念看,汽车、建材、电子中的元器件、通讯设备等都属于重工业的范畴,这与中央明确北京应当发展的电子工业以及多数人一致认为应当发展汽车工业,都存在着矛盾。因此,对重工业应做具体分析,不是所有的重工业都不符合首都特点。二是从现实情况看,北京工业仍有重工化的趋势,怎样做到“不再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既有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也有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有其客观必然性。人为地抑制这种发展,势必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只能因势利导,在调结构、上水平、增效益上下功夫。

4.关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强调要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些相关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第一,高新技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现今的高新技术在10~20年后很难说还是高新的,而发展战略自然不是讲二、三年内的事。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如果现今的高新技术在短期内形成产业,还可以说是高新技术产业,否则还能说是高新技术产业吗?第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在这里赋予高新技术以动态性,不应当将这两者完全割裂开来,更不应当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可以说,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生的土壤,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都是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滋生出来的;传统产业又是高新技术发展的载体和应用领域,传统产业正是在不断与高新技术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中实现其升级换代的。因此,强调发展高新技术适合首都特点,并不等于要摒弃传统产业。要立足于现实,在两者的结合上下功夫,探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或替代传统产业中的技术,或者说使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创造性途径。

四、关于北京工业发展的目标、对策和组织

1.目标

(1)总量目标。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三步设想, 到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800美元。而北京作为首都, 假定比全国提前十年,则应达到1600美元,到2000年就应达到3200美元;如按1300万人口测算,2010年北京市的GDP应为4160亿元。如果第一、 二、三产业的比例按5:45:50测算, 第二产业中建筑业与工业的比例按8:92测算,那么,2010年工业的增加值应为1700亿元。而1994年的工业增加值为388亿元,今后15年需保持10%的年均增长速度。 这个速度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9.6%的增长速度还要高一些。

(2)产业层次,发展序列。多年以来, 关于北京工业发展重点的思路是含混不清的,因而在提法上也是混乱多变的。现在的问题是,必须合理、现实、科学地确定北京工业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首先,支柱产业的选择不应是主观随意的,而应有其特定的标准。所谓支柱,就是现实的支撑,其衡量标准包括产业规模、财政贡献、产业关联度、技术含量、需求弹性系数等,其中首要的一条,是必须达到GNP的5%以上,才能称得上是支柱。按此标准,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应当在50亿元以上,按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1:3的比例推算, 工业总产值应在150亿元以上。目前够得上这一条的只有冶金、 石油化工和机械这三个行业。而汽车和电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均在120亿元左右, 还达不到支柱应有的规模。因此,目前北京工业现实的支柱只应在这三个行业中选择。

其次,关于先导产业。由于人们难以准确地预测科技进步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因而关于产业结构的规划不可能做得太细,最关键的是要确定产业结构中长期的演变趋势和基本方向,以及带头的先导产业部门,即所谓战略产业。同时,在选择先导产业时,还应考虑工业化国家先导产业的演进规律,考虑到所选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因此,结合北京的市情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电子信息和汽车工业可做为北京工业发展的先导产业。

(3)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问题在“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目标中应包括:1)城区工业的类别和规模, 即是否保留部分工业,保留什么工业,保留多大的规模;2 )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治理和环境的保护;3 )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实验区的发展方向及在全市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4 )郊区县工业小区的合理规模和布局。

近年来,在工业布局问题上存在着某些片面性,表现为三种倾向:一是片面强调城市功能,忽视了工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孤立地搞开发区、试验区和工业小区;二是仅从微观角度考虑工业区位,放任企业自己去选址,失去宏观调控;三是各地方权力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制定种种优惠政策,以致“袖口政策”吸引企业。如果对此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势必会把工业布局引入混乱的境地。

此外,不仅应从中观,还应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工业布局。目前我国各经济区域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的条件已开始成熟。到下一世纪的2095年左右,我国大约可形成10~12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北京将成为其中之一的中心。应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来考虑北京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战略。

2.对策

为实现北京工业的发展目标,要实施几大战略:

(1)科技进步带动战略。即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工业上水平,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全方位开放战略。即确立外向型发展方向, 加快与国际接轨,提高工业外向度,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3)空间转移战略。即充分运用广大京郊农村的回旋余地, 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并通过存量调整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4)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即加大企业组织和结构调整的力度, 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围绕北京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重点扶植、组建10个左右以优势拳头产品为龙头、科工贸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成为北京工业的“航空母舰”。

实施工业发展战略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的筹集。按照上述总量目标,每年要保持投入工业150~180亿元。资金从何而来?全靠银行贷款,既不现实,企业也承受不了。必须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并对有关工业的投融资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要以一定数额的财政拨款作为启动资金的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外,还应包括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利用海外基金、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盘活资产存量、转让部分国有股和自筹等多种方式。

3.组织

北京市经济委员会作为北京工业的司令部和指挥部,应对全市工业的发展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管理手段主要是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国有资产的管理。

行政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管理手段。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要适应新的形势,积极进行职能的转变,尤其要注意与法制手段的结合,努力将全市的工业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

行业管理是当前体制转换中要着重加强的管理方式。原有的分部门管理行业的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工业管理局限在工业系统之内,已远远不能适应区县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非工业系统的工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形势,无法承担对全市工业行业实行管理的职能。目前,各工业总公司已组建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其原有的行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出。市经委要承担起全市工业行业管理的职能,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政策和行业布局的制定和实施,并对全市各工业行业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实行统一领导。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一大特点。在全市国有资产中,工业国有资产是主要构成部分,其运营效益和保值增值情况,直接关系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基础。市经委作为工业管理部门,理所当然地应是工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对工业国有资产的运营和保值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与此同时,为克服由行业主管部门改制而成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应成立全市工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赋予其统一调控工业国有资产的权力。在构造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方面,应着手组建工业国有资产控股经营公司,以搞活国有资产,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搞活国有经济。

标签:;  ;  ;  ;  ;  ;  

北京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