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湖南省邵阳市 422800)
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镜下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术治疗双胎输血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5年5月~10月接诊的双胎输血综合征患者12例,均采用胎儿镜下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术治疗,同时给予良好的术前护理与术中护理配合。结果 在护理配合下,患者手术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均高达100%。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对于双胎输血综合征患者,在采取胎儿镜下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术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配合,可促进手术成功,预防并发症,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胎儿镜;胎盘吻合血管术;双胎输血综合征;激光凝固;护理
双胎输血综合征属于一种重型双胎妊娠并发症,可引发胎儿心脑损伤,甚至死胎。据文献表明,在双胎妊娠者中,因双胎输血综合征导致单胎或双胎病死的概率高达90% [1]。为了保证双胎输血综合征患者手术成功,我院特制定了良好的术前、术中护理配合方案,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5月~10月接诊的双胎输血综合征患者12例,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年龄24~33岁,平均(26.52±2.23)岁;妊娠周期19~25周,平均(22.05±1.73)周。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术前1d,护理人员应到病房就患者的基本病情、特殊要求、生命体征等进行询问与观察。之后,做好物品准备,并对术中用到的B超仪器、胎儿镜等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查。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主动陪伴与交流,可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这对患者心理状况改善与沟通效果的提升具有促进意义[2]。在此阶段,患者难免会对手术安全性产生质疑,并害怕手术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安抚、沟通,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先进性与有效性,并列举过往成功案例,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放心手术。
1.2.2术中护理 ①由于术前较长时间的禁食,加之患者本身对手术的紧张和恐惧,很可能引发子宫收缩,因此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控制手术室的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50%左右;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对于输注的液体与对皮肤消毒用的碘伏消毒液,都要在适当加温后再使用;配备电热毯、电暖扇等,以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手术室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合理摆放术中用到的B超仪器、胎儿镜等仪器设备;密切观察设备放置情况,以确保设备导线不打折,连接完好;术中会不时地用到上述设备,当结合手术需求,为术者提供帮助,对手术室光线进行调整。③手术准备开始前30min,当给予患者适量的抗菌素,以降低术后宫腔感染发生率。④对患者术中放出羊水量进行记录,如发现羊水量高于2000ml,当立即通知医生处理。⑤术中操作要轻柔,对任何环节的处理都要达到无菌操作的要求,同时要对宫内胎儿心率变化进行密切监测。
2结果
在护理配合下,本组12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发生出血、羊膜腔感染及羊水外溢等并发症。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100%。
3讨论
3.1提升手术成功率与患者满意度 护理人员全程陪伴于患者左右,并主动与患者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信任感与安全感。术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并就患者疑虑进行心理辅导,可使患者心理压力减轻,建立治愈信心。术中,做好保温、给予抗菌素及熟练的技术操作等,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在本组12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均为100%。可见,良好的术前护理与术中护理配合,可促进手术成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与夏淑瑾等报道观点接近[3]。
3.2预防并发症 术中坚持无菌操作,严密监测患者体征,预防子宫收缩,加强抗炎、抗感染处理等,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胎儿镜手术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在本研究中,无1例患者术后发生出血、羊膜腔感染及羊水外溢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对于双胎输血综合征患者,在采取胎儿镜下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术治疗的同时,给予良好的护理配合,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坤兰,周祎.双胎输血综合征胎儿镜下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术后的绒毛膜羊膜分离[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2013,20(03):59.
[2]徐娟,张淑芳,郭莉.胎儿镜下激光电凝术治疗双胎输血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6(05):469-470.
[3]夏淑瑾,赵敏慧.胎儿镜下胎盘血管吻合支激光电凝术手术配合及护理[A].安徽省护理学会.2012年华东六省一市手术室护理管理研讨班暨三届四次手术室专业学术交流会资料[C].安徽省护理学会,2012:1.
作者简介:刘伦(1980年9月),女,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主要研究妇产科护理
论文作者:刘伦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患者论文; 胎儿论文; 综合征论文; 手术论文; 胎盘论文; 并发症论文; 激光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