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路径探究论文_陈李盛

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路径探究论文_陈李盛

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省肇庆市 526238

摘要:在2006年中央政治局第34次会议正式提出了“立德树人”。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也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分析

引言:资助育人,是高校保障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方式,可以让贫困生顺利入学,享受高校提供的教育资源。积极心理缺失是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贫困生个人发展,而且影响贫困生日后就业。高校应意识到积极心理重要性,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开展精准化资助育人,围绕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研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精准化资助育人的基本理念

结合十九大精神关于“精准扶贫”的指引,探讨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功能导向,精准化育人理念的资助工作正在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进行转变。一方面,构建精准化资助育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助人是为了更好地育人,高校做好精准化资助育人,不仅要经济援助,还要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关注贫困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开展人际交往教育、励志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另一方面,构建精准化资助育人,不仅要经济援助,更要帮助受助学生实现“精神脱贫”,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精准的资助服务可以促进更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它使国家、高校等主体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通过扶贫、扶志、扶智助其脱贫,从而安心在学校学习,更好地接受高等教育。”

2.精准化资助育人的功能导向

2.1做好精准化育人思想引领,精神帮扶贫困生摆脱

“心理贫困”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大学生消极心理问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总人数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因“经济贫困”而出现的“心理贫困”问题不容小觑。高校贫困生要摆脱“心理贫困”问题,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隐性资助方式的构建,勤工助学的力度以及贫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有效精准的切入。

2.2做好精准化育人项目建设,因材施教引导受助学生全面成长

资助工作过程中的不同类型和方式具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学生资助项目建设是精准化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做好精准化育人,特别是受助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综合实践能力、个人素质拓展等方面,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特长,让学生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这也是高校资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3.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

3.1建构发展型精准资助育人保障体系

3.1.1完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保障体系

建立符合当代社会的补助体系是我国学校进行相关工作的首要要求。其中体现在两点:一是建设符合当代社会的资助体系。控制资金资源,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资金,如建档立卡,采取倾斜政策措施和资金安排,设计各种非经济支持增长和发展计划,以促进其上学能力和个人技能的协调发展;二是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强调以勤工俭学、帮助学生为基础的有偿资助模式,努力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俭学和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作用去帮助学生,实现经济资助和能力提升双丰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2加大资助工作监管力度

如何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资助是涉及了成千上万经济困难家庭及其家庭的生计项目。要建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监管机制,宣传公共资金、资助资金使用和监督方法,完善相关监督体系。定时定量的进行资助工作的一系列检查,强调预期外以及相关管理费用的有关事项,保证补助工作的实施。如果有不遵守国家规定的情况,要进行刑事处罚。

3.2丰富资助育人的内容

3.2.1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开展感恩教育

在进行学生的资助有关工作过程中,需要强调学生感恩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将这种爱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辛勤工作,并不断努力以有形的行动回馈社会。感恩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例如创建“感恩”的公告板、看电影以及说“我们周围的感恩故事”等活动。同时,要建立完善奖惩制度,举行感恩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建立感恩社区组织,给予他们物质精神双重奖励,强化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3.2.2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贫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低自尊、孤独症、抑郁等负面情绪。要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为他们建立心理援助机制,通过多层次,点对点的辅助网络完善贫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渠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体,抓好贫困学生心理咨询课程,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实践活动是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有效手段,是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3.3创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方法

3.3.1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结合

无偿资助是指资助者无偿向学生提供资金的一种补贴形式。学生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履行义务,包括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有偿资助是资助者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或基本生活提供资金,要求学生履行某些义务或按时偿还的一种资助方式。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使有经济困难的家庭能够获得应有的经济援助。

3.3.2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

显性资助是指针对奖、助、贷、补、免等形式的资助。它要求贫困学生提供相应申请材料,学院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公开评审方法确定学生名单。隐性资助是指学校领导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情况,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资助方式,省略了申请资助的繁琐程序,充分尊重贫困学生的心理感受。隐性资助和显性资助相结合不仅反映了学校在资助政策面前的公平和公正,也反映了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和尊重,让他们不因贫困而贴上标签,保留他们的隐私和自尊。

总结: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阵地,如何更好地发挥精准化资助的育人功能是摒弃“粗放资助”的内在要求。高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拓展精神帮扶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因材施教引导受助学生全面成长和教育扶贫削弱贫困代际传递等育人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保障型资助向教育型资助、发展型资助转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德永,程秀霞,任少伟,涂有胜.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策略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1):93-95.

[2]林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9(03):105+130.

[3]连志坡.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01):48-50.

[4]李萍,杨江帆,卢超丰,李晓征.高校学生资助对象靶向精准衡量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评论,2018(12):35-39.

论文作者:陈李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  ;  ;  ;  ;  ;  ;  ;  

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路径探究论文_陈李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