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评价论文_杨洁

扬州东方医院 江苏 扬州225000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骨盆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前组采用常规护理;后组以损伤控制理论为指导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86.67%,对照组56.67%(P<0.05)。结论:在骨盆骨折患者的急诊护理中,以损伤控制理论作为指导依据,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损伤控制理论;骨盆骨折;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损伤控制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急救护理中给患者造成的损伤,从而提高急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1]。我院在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以损伤控制理论为指导,效果理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急诊护理方案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3.62±1.74)岁;受伤到治疗时间:0.4~2.7h,平均(1.71±0.43)h;受伤原因:18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空坠落伤、2例其它;Tile分型[2]:17例A型稳定骨折、11例B型旋转不稳定但垂直稳定骨折、2例C型旋转与垂直均不稳定骨折。对照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44.17±1.28)岁;受伤到治疗时间:0.5~2.8h,平均(1.73±0.52)h;受伤原因:19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空坠落伤、3例其它;Tile分型:16例A型稳定骨折、13例B型旋转不稳定但垂直稳定骨折、1例C型旋转与垂直均不稳定骨折。综合比较两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包括配合急救、观察临床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做好X线片、CT、B超等常规检查。

观察组:以损伤控制理论指导急诊护理的开展,在接到通知的5min内做好出诊准备,携带呼吸气囊灯、输液接瓶和氧气袋等急救物品。见到患者后,简明询问受伤情况、疾病史、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询问的同时对患者做常规检查,监测血压和心率,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先采集血液标本再输注液体,留置导尿管,密切观察患者的尿液量、颜色和性质;向医生准确、详细的汇报患者受伤情况,遵医嘱积极处理。

①心理损害控制:骨盆骨折患者不仅要承受生理上的疼痛,同时出血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视觉刺激,使其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悲观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准确掌握患者的内心感受,及时安抚,通过有效沟通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其平复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②失血性休克控制:若患者血压下降,且伴有四肢湿冷、口干、尿量少等症状,及提示有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应遵循先晶体、后胶体原则[3],快速静滴平衡液,帮助患者清理口腔分泌物,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合理调节静滴速度。

③医源性损伤控制:在使用担架搬动患者时,医护人员应围绕患者,分散站立,托起患者的臀部,将其放于担架上,并固定好臀部,以免意外跌落。如果需要反复搬动患者,则必须将垫沙袋置于患者的下肢内侧,以免搬动过程中牵拉到患侧下肢,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机体刺激,导致休克;护送途中,应固定好约束带与引流管,帮助患者保持平稳的体位,减少晃动引起的损伤与不适。

④并发症损害控制: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与临床特征,如果患者出现肌肉紧张、剧烈疼痛或者腹胀等症状,且纠正休克无效,则应果断剖腹检查,实施脏器修补手术;对于多次骨盆骨折的患者,可通过简单的牵引和固定来保证骨折端的血管神经不受到损伤。若患者血压上升,且瞳孔发生变化,则提示有颅内损伤;若患者肛门出血,则提示直肠损伤;若患者下肢出现运动障碍,则提示脊髓神经损伤。

1.3观察评定标准[4]

应用Matta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骨盆骨折的恢复情况:优:经X线平片检查显示,最大移动距离不超过4mm;良:X线平片显示,最大分离移动距离4~10mm;可:最大分离移动距离10~20mm;差:最大分离移动距离在20mm以上,优良率=优率+良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综上所述:骨盆骨折通常是由高能量创伤导致的,临床致残、致死率较高。文献显示[5]:早期的急诊护理能够减轻骨盆骨折患者的创伤程度,减少并发症,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损伤控制理论是近年来针对临床护理提出的新理论,是在全面评估患者临床特点、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实施的护理干预,针对不同的损伤时期,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针对性更强。

本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6.67%和56.67%(P<0.05),足以印证损伤控制理论之于急救护理的重要价值,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文霞.骨盆骨折患者护理中应用损伤控制理论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1):157-158.

[2]林花,李秋.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7):2458-2459.

[3]谭春兴,林巧,谭丽萍,余叶嫦,许登兰.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04):68-69.

[4]刘喜红.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4):246-247.

[5]王淑香.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5):26-27.

论文作者:杨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

标签:;  ;  ;  ;  ;  ;  ;  ;  

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评价论文_杨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