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知识的奴隶,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传统教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自己总结、概括、归纳出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调动 积极性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数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条件。唤起积极性就是教与学这一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总结、概括、归纳出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一、让学生对数学老师感兴趣,就会对数学课感兴趣
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经常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使孩子在学习上不断获取成就感,这就要多看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可是有时爱在不知不觉中却不成了对他人的一种伤害,甚至是致命的伤害。教师都希望个个学生成绩优秀,有时在情急之中会说出不该说的话,如“你真笨”。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自我形象部分取决于自己对他人的反应的理解,即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自我形象一旦确立,便会内化为制约、塑造自我行为规范的一种内在力量。未成年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尚不成熟,年幼的孩子更容易盲目崇拜、服从“权威”,他们通常不会因“真笨”的刺激而奋发图强、力争“不笨”;相反,他们会把“真笨”当作标签贴在自己的身上,把自己定位于“真笨”,潜意识地形成符合自己“真笨”的自我印象,并习惯于用“真笨”来解释自己的所有失误行为。所以,教师不能随便说学生笨,而要毫不吝啬地夸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而不厌学。
二、重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比如我在讲求平均数时是这样讲的。上课开始,我拿出石榴米摆在讲桌上说:“今天,我们先来分石榴吃,每个小朋友分得3颗,谁也不多给,谁也不少给。”孩子们一听要分石榴,高兴得不得了。接着,我开始分,分完后,我说:“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得了几颗?”“3颗。”全班齐声回答。我接着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这就是平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一个最爱动脑筋的学生举手说:老师,你没有分到3颗,如果连你也算上,是不是平均?我趁势引导,这个小朋友说得对,如果加上老师在内,算不算平均?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加上老师在内,只有老师和同学分得同样多时才算平均分。然后让学生把石榴米吃了,为了“平均”我也拿最后的3颗吃了。然后让学生做作业,结果全班同学都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
三、注意像诗歌那样琅琅上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天真好奇,在课堂上注意力不稳定,易疲劳,易分散。根据研究,7~8岁的儿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好时机,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编成像诗歌一样琅琅上口,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串联。
四、探求好的方法
我亲身体验到,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变难为易。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逆向应用题,对二年级学生是一个难点,尤其与这类正向应用题对比出现时,容易混淆。教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出示了许多对比句,如:小汽车比大卡车多5辆,大卡车比小汽车少5辆。然后让学生判断是哪两个量比(大卡车和小汽车比),哪种多(小汽车),哪种少(大卡车)。在学生掌握了“多”与“少”的判断后,又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这类题的步骤:1.先找到是哪两个量比;2.从已知条件判断谁多谁少;3.确定方法,即知道少的求多的用加法,知道多的求少的用减法。这样,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采取直观教学
我在讲认识数时,利用计数器,用半节课的时间认识了数位顺序、各数位上数表示的意义。我是这样讲的:“我听说你们语文学得很好,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帮助我认一认这几个字。”学生一看标有“个、十、百……”的计数器,字都认识,兴趣来了,个个都把小手举得老高。我叫了一个学生很快说出了,我又说:“有‘个’字的那个位是什么位?”学生又说出是“个位”,接着说出“十位、百位”。然后我在黑板上写出“1”问学生是几,学生说是“1”。我接着说:“1”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我请一个学生上来拨,结果这个学生在“百位”上拨了1颗珠子。我问对不对,学生都说对。我就指着珠子和下面的“百”连起来读,即“1百”。我再问学生:这颗珠子是不是表示“1”?学生突然明白了,大声说:“不是。”我接着说:“谁来帮我拨‘1’?”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又请了刚才拨错的那个小朋友,只见他把百位上的“1”退回原地,在个位上拨了1颗珠子。接着我又请了几个小朋友分别在十位上拨了2颗、百位上拨了3颗,并说出各表示多少,他们都说对了。达到高潮时,我趁势说:“我记得你们很喜欢画画,而且个个都画得很好,是不是?”他们都说“是”,我说:“你们把计数器和它的珠子在本子上画下来,我拨一个数,你们画一个,好不好?”学生齐答:“好!”接着学生开始画起来。不会画的,他们就偷看书上的样子。我巡视一下,果真画得不错,就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论文作者:罗定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珠子论文; 小朋友论文; 小汽车论文; 谁也论文; 平均论文; 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