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休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影响到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毋庸置疑,我们正在迈向休闲在人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起越来越重要地位的时代。因此,关注、研究休闲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一个在理论、实践与政策等层面上都必需高度重视的问题。那么,休闲的本质是什么?何为我们的休闲传统?休闲对人之生命的意义何在?本文将作初步的探索。
一、何为休闲?
休闲之事古已有之。休闲的一般意义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对人遭受的艰辛起补偿作用。所谓补偿,是指找回被破坏的精神和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医治工业生产程序统一化所引起的个性结构的破坏。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它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而对于人之生命意义来说,它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是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它对于人“成为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并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从字义的角度进行考察。《诗·商颂·长发》:“何天之休。”郑玄笺:“休,美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杜预注:“休,福禄也。”闲,有范围、限制、约束的意思。《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易·家人》:“闲有家。”孔颖达疏:“治家之道,在初即须严正立法防闲。”“闲”又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之意。我们之所以选择“休闲”一词,正是由于它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遣、消闲。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文化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
同样,在英文词义学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暗喻。英文"Leisure"一词来源于法语,法语来源于希腊语。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这种涵义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至今还存在,并将有社会价值的娱乐区别于其他娱乐。可见,英文"Leisure"中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表明了“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精神的底蕴。在拉丁语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这种排斥关系,因为,otium(休闲、闲逸)的反意为neg-otium(字面意为事务、商业、劳动)。
不可否认的是,休闲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和意义:
休闲通常被看作是从属于工作时间以外的剩余时间,休闲的意义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恢复体能和打发时间上,认为休闲是指脱离生产后的消遣时间,人们在闲暇中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这是从事劳动后进行身心调整的过程,和劳动的再生产及必要劳动的补偿相联系。这个意义上的休闲往往缺少文化内涵,仅陷于追求感官享乐。
社会学家则把“休闲”看成一种社会建构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的个性的场所。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有闲阶层和休闲时间的行为进行研究,使休闲成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学家对休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诸如:休闲时间数理与结构的调查;经济趋势和休闲的关系;各阶层对休闲时间的利用;休闲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如工作、家庭、社会治安的影响;未来社会人们对休闲价值的认识和对社会的影响;休闲生活的设计和休闲文化的发展,以指导人们对休闲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评价休闲活动、确定休闲行为的目的和标准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合理使用休闲时间的重要性的认识。旨在使人的知识、信念、态度、行为、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经济学家考察休闲,侧重于休闲与经济的内在关系,根据休闲时间的短长制定新的经济政策和促进不同方面的消费,调整新的产业结构,建立新的市场。在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格局的变化,在休闲产业就业的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当大。不仅解决了失业和就业问题,而且促进和改善服务,增强了人的休闲欲望,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哲学家研究休闲,从来都把它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休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心灵的永恒性”密切相关,休闲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的舞台,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的思考空间,即,一种社会系统所必须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空间。休闲作为一种现实存在,首先通过人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并由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其所面临的生活历程和所抱有的生活理想而确立起来的文化样式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它还以特有的价值追求赋予人的行为以真实的意义,使它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独立性,形成真正的人格力量。
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你的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它给我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我们的精神。因而,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精神态度,是灵魂存在的条件”。它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皮普尔)。它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文化及所有组成行动感知领域的一切,也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观、艺术、组织等等。休闲取决于每个个体的经济条件、社会角色、宗教取向、文化知识背景及类似的因素。
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她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建立于休闲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是休息、娱乐,或是学习交往,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美好感。人与自然的接触,铸造人的坚韧、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人与人的交往会变得真诚、友善、和谐、美好。休闲,还会促进人的理性的进步——许多睿智、哲学思想的产生,如:天人合一、生态哲学、可持续发展;人类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都与休闲紧密相连。休闲还为补偿当代人生活方式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它通过欣赏艺术、从事科学研究、享受大自然,不仅锻炼了体魄,激发创新的灵感,更重要地是丰富了人的感情世界,坚定了人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表达和体现人的高尚与美好的气质。
休闲如同其他任何社会活动一样——是在具体环境中构造出来的,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存在许多或然因素,因而不存在一个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休闲概念。
休闲与空闲时间、自由时间、娱乐、游戏、闲暇、消遣等概念有何区别?休闲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休闲。在过去,人们通常将时间分成两大段,一个是工作时间,剩下的时间则笼统地称为休息时间,其中包括吃喝拉撒睡、恢复体力的休息、闲暇、消遣以及参加其他各类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恢复体力,以利于第二天继续劳动。这是符合生产力水平低的社会阶段。休闲也有恢复体能的功能,但它的本质在于思想的纯洁与宁静。空闲时间是与劳动时间相对的时间,通常它的含义比较笼统,在人们的意识里,主要包括休息、玩、闲暇、消遣,诸如:必须付出的时间——外出乘车、办事耗费的时间;恢复身体的时间;接受培训的时间;单位、社团组织的活动等。“自由时间”主要是马克思的用语,事实上,在西方研究休闲的学者中,通常把它和休闲等同,但在概念的外延上略有不同。“娱乐”和“游戏”(玩)在休闲研究中是比较重要的概念,但它们独立于“休闲”而存在。这两个词,均被认为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对人的主要意义在于创造、发展个性、自由选择、表达人性之本真。它们与休闲依然是不同的。
二、古希腊的休闲观
亚里士多德是最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也是休闲研究的创始人,他曾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名著中,阐述了什么是快乐、幸福、休闲、美德和安宁的生活,他甚至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把休闲看成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亚里多德看来,空闲时间并不等同于休闲,一天或一个简短的时间间隔都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人们也许可以利用这些间歇进行休养性的娱乐,可以休息或恢复体力以重新投入工作,但是游戏或娱乐并不是真正的愉快和幸福的源泉,它们与休闲毫不相干。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中的沉思是人的最好的场所,是一种神圣的活动。他相信不同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可以把人区别开来。他说,正因为上帝无所欲求,所以他才能把时间花在杰出而天才的沉思中。在这种沉思中,人们越来越可能认识到,在人的本性中什么是最神圣的。休闲不仅仅是摆脱必然性和能够选择做什么的一段时间,而是实现文化理想的一个基本要素:智性引导着你选择符合道德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引导出真正的愉快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思想对后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犬儒学派的人相信,物质方面的满足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也不希望自己被财产所左右。他们常常衣衫褴褛,并随处坐卧。实际上对他们而言,所有的社会秩序和制度除了能引起不幸并摧毁人的本性之外,皆毫无用处。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态度是要回归到人性的自然状态,他们虽然没有离开城市,但却以一种几乎是原始人的方式生活。这个学派中最著名的一位犬儒主义者是第欧根尼,他常在洗澡盆内睡觉,而被人们称为狗。传说他曾要求亚历山大大帝闪到一边,别挡住他的阳光,因为亚历山大说这愿意帮他任何的忙。在这个故事中,大帝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做第欧根尼。”
怀疑论者认为,生活无所谓好与坏,没有任何事情是确定的。他们否认任何区分真理和谬误的标准,认为什么都不可认识。他们对知识的可能性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倡导人们应该试着过一种简单而安宁的生活;既然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学说、习惯都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那么,人们只接受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就行了。
斯多噶主义的思想方式在公元前四至五世纪是相当流行的。芝诺是这个学派的带头人。他们认为,人们应当选择去过一种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生活,这才是最好的生活。他们不追求愉快或满足,因为那是转瞬即逝的东西。他们过着朴实的生活,除了一些必要的财产外,他们轻视一切物欲并避免让自己卷入经济和政治事件的冲突和混乱中,他们坦然地面对人生。据史书记载,一位10岁的孩子在给爷爷的信中写道:“我是一名足球队员,我们有赢也有输。”仅从这句话十分平和的话语中,就可以看到斯多噶主义对当时人们的认识所带来的影响。
伊壁鸠鲁学派本质上与斯多噶学派一脉相承。他认为,世上存在两种优劣殊异的快乐,一般说来,较高层次的快乐常常是指沉思、欣赏和开发智力所带来的快乐,这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较低层次的快乐大体等同于一种周期性的,对天生嗜好做出的反应。例如,搔痒给人带来快感,但实际上没有这种痒会更理想。伊壁鸠鲁和他的学生们就过着一种极简朴的生活,他们吃的是大麦面包,通常的饮料仅是水。他认为快乐是选择或决定一种行为的唯一标准。他把每种快乐都看成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是善良的和合理的。不过他指出有些快乐必须摒弃,因为它们最终会引起不幸或痛苦。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把休闲看成是真、善、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同知识、美德、愉快、幸福密不可分,正是这些要素,为人类社会奠定了美好的生活目标。毫不夸张地说,希腊哲学家在科学、哲学、教育、艺术、戏剧、诗歌每一个领域内做出的贡献都是极其卓越的,甚至在它诞生2300年后,仍强烈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并贯穿于每一个领域。
后来的基督教哲学、新教伦理、清教主义的思想渊源都来自于古希腊哲学(上述内容主要引自《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
三、中国人的休闲观
中华民族具有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休闲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人的休闲,最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句非常有代表性地写出了休闲的最高境界,体悟到了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中国人的休闲推崇静观、独处等宁静的状态,以达到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之目的。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喜爱淡泊明智、宁静致远,赞誉“体静心闲”。古人以为,宁静能容纳百川。当内心宁静时,感知特别的敏锐和细腻,这时,你会听到大山沉重的叹息,流水的欢笑,微风与小草的对话。而置身静境,人很容易进入悠闲,甚至心地明澈。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尽管,休闲表现为时间意义上的空闲,但决不是空虚,不是无所事事,无所用心。相反,一个人在休闲时更能表现出个性和志向。古人有“隐居以求其志”的说法。
忙与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生在世,不能不忙,也不能没有闲暇。不忙,人生无价值;不休闲,活得太累,也活得无趣味。有忙有闲、一张一弛,才是完整和完美的人生。忙中有闲,忙里偷闲才能有张有弛,有滋有味。当然,闲暇可以使人充实,也可以使人空虚,闲中有趣和闲得无聊,其价值是天壤之别。
我国有关休闲文化的历史相当久远,但在近代以前,主要反映在官宦、士大夫阶层以及文人墨客中,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休闲的内容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清代闲适小品都记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快乐的灵性文字。不仅如此,古代圣贤们还常常将休闲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性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紧密地连在一起,正如舒展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举世无双的品类,皆是休闲的产物。比如,赶集、庙会、放鹰、养鸟、观鱼、垂钓、猜谜、楹联、诗社、书院、风筝、踢毽、打拳、舞剑、啜茗、嚼蟹、书市、园林、流觞、国画、曲艺、管弦、戏曲、书法、金石……中国人会玩耍乐富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
在中国人看来,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休闲生活接出的美丽硕果——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
休闲内容可谓丰富多彩,“闲能读书,闲能游名胜,闲能交益友,闲能饮酒。天下之乐,孰大于是?”休闲——是心灵的驿站,在这里,你可以驱逐精神的劳顿,安抚疲惫的心;或者得到一次精神的解脱,或者促进一次精神的升华。有益、高尚的休闲表达一种美好的情趣,体现着个人的气质与追求。古人以为,交好友能“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揽名胜可“胸中一副别才,眉下一双别眼”。无疑,选择有益、高尚的休闲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衣食住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5000年历史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当今休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服饰文化是休闲中很灿烂的一部分。衣服虽然在最初的功能仅仅是御寒和遮羞耻,但服装很快便成为一种实用性很强,而且同时又兼具其他多种职能的文化现象。林语堂甚至从衣服里读出哲学,“——因为中国服装比较一视同仁,自由平等,美者固然不能尽量表扬身体于大庭广众之前,而丑者也较便于藏拙,不至于太露形了,所以中服很合于德谟克拉西的精神。”
“民以食为天”乃天经地义,千真万确。但它早已超越人的本能的范围,而带上更强烈的主观意识色彩,甚至是某种精神意识的体现。难怪有人说,人造了两件最和谐的事物:音乐和烹调。一道好菜仿佛一支乐曲。哲人则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念。
人类的栖息地——居所——是人安身立命的场所。它既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又是人们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生活情调及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也是获得高质量休闲的保证。
行:人的行为方式。采集、耕种、狩猎是人的最初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内容。随着物质财富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为满足于精神和物质享乐的需要而游山泽、观鱼鸟、赏春花、望秋月,于是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揽景会心,使人在领略山川自然和人文古迹之美的同时,陶冶了性情,锻炼了意志,丰富了生活,使人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完美的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则具有极高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的价值,亦最能淋漓酣畅地表达人的思想情感。
琴:古代文人雅士以琴扶心;而现代已成为人们普遍共享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在其中陶冶性情,培养了对美的欣赏情趣。
棋:人的智慧的结晶。古人以为,一个棋盘,就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象征着人的生活空间。当今它被视为一种高深的智力游戏,在这里或是体味四面楚歌的悲壮,或是分享兵攻城下的快慰,或是体验背水一战的无奈。真是其乐无穷。尽心、尽性、尽性,乃为弈棋之道,闲情之理。
书:书法艺术“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见字如人,字如其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书法抒发人的情怀,展示人的气质,可谓百态千姿、美不胜收。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人们消遣、寄情、抒发人生追求的最美好的方式,是休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画:“神韵俱在,形则在自然之间,只有物我浑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神形得兼。”展现人的格调情趣,寄托精神追求,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诗、词、歌、赋,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常常用来写景叙事抒情,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诗言志,诗为心声。以文会友,用诗传情。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贤哲志士、英雄豪杰,留下壮美诗篇,千古传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一代豪杰的人格力量,孕育了中华子孙不畏权贵、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毛泽东一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气势磅礴,诗人浪漫主义的情怀,感染了几代人的革命豪情。诗词的巨大魅力、深沉的意境,为休闲文化又多增添几许高尚与典雅。
当然,作为休闲,还有更广阔的领域更丰富的内容同样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开拓、去享受。
林语堂曾说:“消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利,而是一种宽怀心理的产物……这种心情是由一种达观的意识产生。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只有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尽管林老夫子的理论多了几许清高,也和市场经济的规则相差甚远,但从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的角度讲,我们又不难看出它的崇高、清明、深沉与美丽。
在未来,一个以休闲为基础的新社会取代以就业为基础的工作社会必将成为现实。美国学者预计,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社会”,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类终将以自觉的意识,重新认识休闲、重新认识自我、建造一个适应新时代的人类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学习休闲、热爱休闲、拥有休闲、享受休闲——或奔赴于大自然的怀抱,或安卧于树阴下的竹椅上,或沉思,或对饮,或交谈……;那么,人类清明的深沉的伟大的优美的精神家园,不就可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间,花草的颜色和香气里寻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