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数学 预习
预习是学生课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是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如何发挥好预习的作用,预习问题的设计是个关键。预习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展思维想象能力,促使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相应的预习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就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谈谈自己对预习问题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操作性”预习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先是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形,初步认识图形,接着动手操作,尝试用剪、拼、折、贴等手段来感知体验。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动手做(二)》前,我设计了以下预习题: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七巧板有几个图形?分别是哪几种图形?
2.请你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3.动手剪学具盒里的七巧板,并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
这样通过预习问题的有效调控,先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初步建立了七巧板的模型;再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动,不但能够进行有效的实践,更让学生在准备活动中学会了积极地思考。
二、“点拨性”预习问题
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一大则思维难度也相应增大,不利于自学。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
如在学习一年级数学《认识钟面》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时钟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新知的关键是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和分针,并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
1.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
2.钟面上有几根针?它们有什么特点?
3.你会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家长指导)
这样的预习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差异性”预习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切实使后进生预习时有事可做,而且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我在教学二年级《认识人民币》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
1.请家长阅读课本并和孩子一起了解关于人民币的知识。
2.帮助孩子观察各种面额人民币的特征(认识)。
3.请家长陪孩子到商店买一样学习用品,算算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实践)。
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预习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只是在教数学,更应是不断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预习问题的设计中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建琴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的预习观.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年,10期。
[2]钱守旺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课前预习的讨论》。
[3]庞明臣 小学数学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当代教学论坛》,2010年,第1期。
论文作者:郑间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图形论文; 新课程论文; 课堂论文; 课前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