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化对我国宗教五性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宗教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联系宗教问题学习邓小平理论,我认为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既包含着邓小平同志个人提出的若干科学论断,又凝聚着党和政府宗教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还包含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宗教问题的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可以说,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从邓小平个人的贡献看,早在建国初期,他主持中共中央西南局工作期间,就提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就能得到他们的信任的观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代表党中央正确估计了宗教界的状况,肯定建国三十年来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进步;同时强调全党要重视宗教工作;指出不能用行政命令办法对待宗教,但宗教也不能搞狂热;并以鉴真大师为例,高度评价了宗教人士在对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小平同志上述关于宗教问题的言论并不算多,而且集中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二三年内,正是全党处于拔乱反正时期,对于当时宗教领域中的拔乱反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党按照小平同志的思想,进一步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问题上,我们党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科学理论观点,同时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境界。1982年中央19 号文件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涉及宗教方面的思想结晶。15年来,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党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又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时期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科学论断,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标志。
学习邓小平理论其中包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实际,这样才能使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的认识,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我们的宗教工作进入新世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实际根据、国情根据。正是以此为根据,我们党纠正了超越国情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才制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新的基础上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作了新的阐发。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联系我们的宗教工作,就需要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宗教国情,就需要深化对宗教五性的认识。
中国宗教的国情集中表现为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这一判断,早在建国初期,党在总结少数民族工作的经验时就提出来了。宗教五性论的提出,针对的就是宗教工作中由于忽视宗教国情所犯的急躁冒进的错误。1954年10月,党中央批转的《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中就指出,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宗教必须采取十分谨慎和认真尊重的态度的根据就是因为宗教具有五性。若干地方的若干同志,就是因为不了解少数民族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因而发生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他们认为只要经过几次有力的反宗教宣传,宗教就可以大大消除了,甚至有些同志认为土地改革是消灭宗教的好机会,因而他们在土改中宣传反对“胡大”(伊斯兰教的真主),反对宗教迷信,这样做,不仅没有消灭或削弱宗教,反而使当地少数民族感觉到宗教情感受到压抑,因而更加巩固了宗教信仰。文件强调,共产党人虽然是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但是,决不意味着可以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使劳动群众也不信仰宗教,主要是依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实践,自然地、间接地、迂回曲折地去逐步削弱宗教影响,任何简单急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可以说是当时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新中国的宗教国情相结合形成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思想。以后,在宗教工作方面,党和政府尽管多次重申宗教五性思想,但由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在一段时期犯了忽视国情、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 宗教工作自然也不能幸免。 直到1982年党中央19号文件,才又重申了宗教五性论,我们对宗教国情才重新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从1954年党提出宗教五性论,至今已近45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已40余年,宗教五性的国情并未随时代的变化而趋向弱化,相反倒是进一步强化。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自觉地认真地研究当前我国的宗教国情,加深对宗教五性的认识。
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长期性,是宗教五性论的基础。其它四性,大体上既表现出我国主要宗教的不同特点,又和长期性紧密相联。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宗教长期性的基本依据,就是因为社会上还广泛而深刻地存在着宗教的各种根源。其具体表现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还很落后,民主法制建设还不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而且这些情况在我国各个地区又十分不平衡。这就表明,在社会主义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远未完全合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但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长期性又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总的来说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否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必然会逐步削弱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从而使一部分宗教徒的宗教观念、感情趋于理性化,甚至趋于淡化;发展不协调,特别是不正常,必然又会强化现实社会中盲目的异己力量,自然也会导致宗教徒宗教观念和感情的强化。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党和政府、社会各界能否以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政策、态度来对待宗教。理论科学、政策正确而且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社会各界对宗教抱有尊重的态度,宗教与社会的总体发展就会比较适应和协调,宗教的长期性存在则会比较平稳,不会因宗教方面引发的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反之,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上述情况,已为前苏联、东欧各国及我国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所证明。我们的目标是力图在两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不到50年,指望在如此短暂的时期,解决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根源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与其对宗教长期性估计不足而产生急躁情绪和蛮干行为,不如将其看得更长久一些,更符合宗教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正确处理好现实的宗教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扩大。在这样的社会转轨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这些情况,反映到宗教方面,就是宗教五性的强化。
从宗教的群众性来说,我国宗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建国近50年,宗教徒的人数并没有减少,还有增加。一些宗教,如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历史上就为约20几个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仰。由于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信教群众自然也随之增长。如我国穆斯林已增至1800万左右。有的宗教,如天主教,尽管由于体制严密性的限制,信徒的发展也是稳中有升。汉地佛教,除了正式皈依者增加之外,善男信女的大量增加而导致其香火愈盛。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基督教,近20 年来发展更快, 教徒已由建国初的70多万,增到约1000万。宗教群众性的强化,不仅在处于比较落后状态的广大农牧区,边疆偏僻地区,而且表现在城镇,包括许多大中城市不少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方面,信徒中还有不少人是高级知识分子。
历来宗教与民族关系密切,特别是某些全民族信仰的某种宗教与其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习俗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阶段宗教的民族性仍然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有些由于种种原因有所强化,突出表现为近些年有的宗教,如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由于其宗教感情或民族习俗受到来自社会某些方面的伤害而引发的强烈反映与风波。从1989年的《性风俗》事件,到1993年《脑筋急转弯》事件,再到《猪年话猪》引发的一连串的事端,导致广大穆斯林的抗议活动,从一方面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同时还要看到,某些地区少数民族中还有极少数敌视社会主义、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人,他们披着宗教领袖或宗教教职人员的外衣,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旗号,从事反动的政治活动,也使人们从另一方面看到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密切交织的程度。
从宗教的国际性来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宗教方面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从目前状况看,一方面正常的促进我国宗教界与国外宗教界的友好往来是发展的主流,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宗教的正常化,而且对于推进国家的对外交往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对外开放越扩大,境外宗教对我影响的力度也必然加大,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政治渗透也日益加剧。这些情况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空前的。
从宗教的复杂性来说,除了从以上可以看出现阶段宗教的某些复杂性外,近些年来宗教的复杂性更表现为,一方面各宗教内部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间的矛盾普遍增加;另一方面,一些迷信活动及邪教组织又打着合法宗教的旗号扰乱社会;由此又出现宗教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的相互交织的情况。
宗教五性强化的趋势,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更加深入地思考、研究我国的宗教国情,更加以谨慎、周密的态度对待我国的宗教问题,坚持不懈地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总之,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问题,以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